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令出不行”、“法律不公”時代的對症發藥。
今本《韓非子》凡五十五篇,與《漢志》所稱同。
但第一篇《初見秦》,亦見《戰國策》,乃是張儀說秦王的話,所以勸秦王攻韓,不知何故廁入此書。
司馬光不察,謂非欲覆宗國,則豈不與第二篇《存韓》自相矛盾?以此推之,其他各篇亦難定其必為原作。
五十五篇之目,為《初見秦》、《存韓》、《難言》、《愛臣》、《主道》、《有度》、《二柄》、《揚權》、《八奸》、《十過》、《孤憤》、《說難》、《和氏》、《奸劫弑臣》、《亡征》、《三守》、《備内》、《南面》、《饬邪》、《解老》、《喻老》、《說林上》、《說林下》、《觀行》、《安危》、《守道》、《用人》、《功名》、《大體》、《内儲說上》、《内諸說下》、《内儲說左上》、《左下》、《内儲說右上》、《右下》、《難一》、《難二》、《難三》、《難四》、《難勢》、《問辯》、《問田》、《定法》、《說疑》、《詭使》、《六反》、《八說》、《八經》、《五蠹》、《顯學》、《忠孝》、《人主》、《饬令》、《心度》、《制分》。
注釋本以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最通行,然不很精審。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以為:“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法家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
可以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 〔問題〕 (1)何謂“法家”? (2)法家的來源怎樣? (3)法家有何派别? (4)《漢書·藝文志》所載法家有哪幾家? (5)《李子》的内容怎樣? (6)《商君書》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7)《申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8)《慎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9)《韓非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10)司馬談對于法家的批評怎樣? 五 名家 “名”字的本義,據《說文解字》,則是:“名,自命也,從口、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人既以名自别,引而申之,萬物本無名,無所分别,不得不為之制名。
名定而萬物有别;循名以責實,而萬物乃藉以不亂。
《老子》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孔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即屬此意。
“名”的分類,各家不同。
墨子分為“達名”、“類名”及“私名”三類。
尹文子則分為“命物之名”、“毀譽之名”及“說謂之名”。
這是廣義的分法。
荀卿以為“‘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于萬物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
他的定義較前二者為專。
《漢志》所稱“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之“名”,即荀子所謂“文名”,僅屬四名之一。
然名家所緻力的卻在“散名”。
“散名”散在人間,随俗而異,最易淆亂,故名家以術正之,與禮官所司無關。
名家在先本非獨立成家,僅為各家的附庸。
如管子、韓非以法談名;荀子以儒家談名;墨子以墨家談名;屍子、呂子以雜家談名。
至惠施、公孫龍輩出,始特重于名,貫徹初終,成一家之言,乃始有所謂名家。
自來追溯名家來源,或以為出于孔子所謂的“正名”;或以為出于法家所言“名實”;或以為出于“别墨”;或以為出于道家“玄虛”的一派:這都因他們不明白名家本不獨立而為諸家的附庸的緣故。
我們如果一定要說出它的來源,那麼道、法、儒、墨都是它的前身,決不能專指定某家某派。
《漢書·藝文志》列周、秦名家凡七,為《鄧析》二篇,《尹文子》一篇,《公孫龍子》十四篇,《成公生》五篇,《惠子》一篇,《黃公》四篇及《毛公》九篇。
此七家中,前三家今尚有存書,後四家書都已佚亡。
但前三家中,《鄧析》書可疑處甚多,《尹文子》則決為僞作,《公孫龍子》亦僅殘存十之三四。
所以名家的書,現在已無完全的原本可讀。
鄧析,鄭人,與子産同時。
劉向說他:“好刑名,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
”《淮南子》說他:“好辯而亂法。
”所以後來為子産所殺。
今本《鄧析子》亦為二篇,與《漢志》同,篇目為《無厚》與《轉辭》。
其文節次不相屬,似為掇拾之本。
呂思勉疑系南北朝時人采掇周、秦古書,間竄己意而成。
尹文子,齊國人。
《漢志》稱他:“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劉向說他:“與宋钘俱遊稷下。
”他的主張,大半由道歸于名、法,故亦可列入法家。
他主“正名定分”,所以把“名”分做三種;以為“名”各有專,才可以定“分”。
其書《漢志》稱一篇,今本作《大道》上下二篇。
羅膺中考證他原來就是一卷,本沒有《大道》上下的分别。
唐钺提出可疑之點十項,決定今本《尹文子》是僞書。
公孫龍字子秉,趙人。
以“堅白”之辯鳴于時。
初為平原君門客,平原君信其說而加以厚待。
後齊國使者鄒衍過趙,平原君以問衍,衍以為有“害大道”,平原君遂黜去他。
他又與魏國公子牟相友善,其說乃大行。
公孫龍全部學說,可以“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四論包括它。
“白馬”、“指物”二論,離名實的連絡;“通變論”離物質的連絡;“堅白論”離智識的連絡。
換言之,他是用名學以破除世俗一切的常名,推翻世俗一切的常識。
故莊子說他:“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 《公孫龍子》原有十四篇,今存六篇,為《迹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及《名實》。
姚際恒以其不載于《隋書·經籍志》,定今本為僞書。
殊不知《隋志》道家有《守白論》,即為本書的别名。
今本的六篇,除《迹府》篇外,都為龍所自著。
注解的本子很多,大約以王琯《公孫龍子懸解》及金受申《公孫龍子釋》為最精審。
惠施,宋國人,與莊子同時,曾相梁惠王。
所著《惠子》今已佚,但其學說散見于《莊子》中很多。
《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可見他著作的豐富。
其學大抵以反人為要,所以莊子說他“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惠施曆物之意,可分為十事: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适越而昔來。
八、連環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當時辯者之徒,與惠施相應者,可分為二十一事,為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輸不輾地;目不見;指不至,指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骊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把以上惠施十事及辯者之徒二十一事,合而觀之,可以明白此派學說,确專與常識相反,而與公孫龍子為一派。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評論名家得失,很是中肯。
他說:“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 〔問題〕 (1)何謂“名”? (2)“名”分為哪幾類? (3)名家的來源怎樣? (4)《漢書·藝文志》所載名家有哪幾家? (5)《鄧析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6)《尹文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7)《公孫龍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8)《惠施》的思想怎樣? (9)司馬談對于名家作何批評? 六 墨家 “墨家”的“墨”字,并不是指姓,乃是指學派的名稱。
“墨”本訓“黑”,引申之為“瘠墨”,為“繩墨”,所以所謂“墨”,乃是“垢面囚首”、“面目黎黑”的意思。
因為墨家之學,出于夏禹,夏道尚質,禹尤以質著。
孔子稱禹:“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
”莊子稱禹:“操橐耜,……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風,栉疾雨。
”列子稱:“禹身體偏枯,手足胼胝。
”呂不韋稱:“禹憂其黔首,顔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
”可見禹的為人,實盡儉苦之極。
墨家巨子墨翟也以自苦為極,就是反對他的孟子也稱他:“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所以說墨學出于夏禹,決非無故。
今人胡懷琛以印度人目墨子,把墨家好處一筆抹殺,亦淺之乎視墨子了。
墨家之學,至墨子而大成。
但周成、康時有史佚,著書二篇,《漢書·藝文志》亦列入墨家。
可見墨家的起源,遠在墨子前數百年。
墨既為派名而非姓,何以墨家的墨翟可稱墨子,而儒家的孔子不能稱儒子,道家的老聃不能稱道子呢?陳柱以為:“墨之始固為學術之名,墨子喜其學,因以為姓。
故既得名學術為墨家,亦得稱其人為墨子。
”此說甚當。
當墨子在時,墨學并不分派。
墨子之後,才有派别可言。
《莊子&m
今本《韓非子》凡五十五篇,與《漢志》所稱同。
但第一篇《初見秦》,亦見《戰國策》,乃是張儀說秦王的話,所以勸秦王攻韓,不知何故廁入此書。
司馬光不察,謂非欲覆宗國,則豈不與第二篇《存韓》自相矛盾?以此推之,其他各篇亦難定其必為原作。
五十五篇之目,為《初見秦》、《存韓》、《難言》、《愛臣》、《主道》、《有度》、《二柄》、《揚權》、《八奸》、《十過》、《孤憤》、《說難》、《和氏》、《奸劫弑臣》、《亡征》、《三守》、《備内》、《南面》、《饬邪》、《解老》、《喻老》、《說林上》、《說林下》、《觀行》、《安危》、《守道》、《用人》、《功名》、《大體》、《内儲說上》、《内諸說下》、《内儲說左上》、《左下》、《内儲說右上》、《右下》、《難一》、《難二》、《難三》、《難四》、《難勢》、《問辯》、《問田》、《定法》、《說疑》、《詭使》、《六反》、《八說》、《八經》、《五蠹》、《顯學》、《忠孝》、《人主》、《饬令》、《心度》、《制分》。
注釋本以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最通行,然不很精審。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以為:“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法家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
可以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 〔問題〕 (1)何謂“法家”? (2)法家的來源怎樣? (3)法家有何派别? (4)《漢書·藝文志》所載法家有哪幾家? (5)《李子》的内容怎樣? (6)《商君書》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7)《申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8)《慎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9)《韓非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10)司馬談對于法家的批評怎樣? 五 名家 “名”字的本義,據《說文解字》,則是:“名,自命也,從口、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人既以名自别,引而申之,萬物本無名,無所分别,不得不為之制名。
名定而萬物有别;循名以責實,而萬物乃藉以不亂。
《老子》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孔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即屬此意。
“名”的分類,各家不同。
墨子分為“達名”、“類名”及“私名”三類。
尹文子則分為“命物之名”、“毀譽之名”及“說謂之名”。
這是廣義的分法。
荀卿以為“‘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于萬物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
他的定義較前二者為專。
《漢志》所稱“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之“名”,即荀子所謂“文名”,僅屬四名之一。
然名家所緻力的卻在“散名”。
“散名”散在人間,随俗而異,最易淆亂,故名家以術正之,與禮官所司無關。
名家在先本非獨立成家,僅為各家的附庸。
如管子、韓非以法談名;荀子以儒家談名;墨子以墨家談名;屍子、呂子以雜家談名。
至惠施、公孫龍輩出,始特重于名,貫徹初終,成一家之言,乃始有所謂名家。
自來追溯名家來源,或以為出于孔子所謂的“正名”;或以為出于法家所言“名實”;或以為出于“别墨”;或以為出于道家“玄虛”的一派:這都因他們不明白名家本不獨立而為諸家的附庸的緣故。
我們如果一定要說出它的來源,那麼道、法、儒、墨都是它的前身,決不能專指定某家某派。
《漢書·藝文志》列周、秦名家凡七,為《鄧析》二篇,《尹文子》一篇,《公孫龍子》十四篇,《成公生》五篇,《惠子》一篇,《黃公》四篇及《毛公》九篇。
此七家中,前三家今尚有存書,後四家書都已佚亡。
但前三家中,《鄧析》書可疑處甚多,《尹文子》則決為僞作,《公孫龍子》亦僅殘存十之三四。
所以名家的書,現在已無完全的原本可讀。
鄧析,鄭人,與子産同時。
劉向說他:“好刑名,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
”《淮南子》說他:“好辯而亂法。
”所以後來為子産所殺。
今本《鄧析子》亦為二篇,與《漢志》同,篇目為《無厚》與《轉辭》。
其文節次不相屬,似為掇拾之本。
呂思勉疑系南北朝時人采掇周、秦古書,間竄己意而成。
尹文子,齊國人。
《漢志》稱他:“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劉向說他:“與宋钘俱遊稷下。
”他的主張,大半由道歸于名、法,故亦可列入法家。
他主“正名定分”,所以把“名”分做三種;以為“名”各有專,才可以定“分”。
其書《漢志》稱一篇,今本作《大道》上下二篇。
羅膺中考證他原來就是一卷,本沒有《大道》上下的分别。
唐钺提出可疑之點十項,決定今本《尹文子》是僞書。
公孫龍字子秉,趙人。
以“堅白”之辯鳴于時。
初為平原君門客,平原君信其說而加以厚待。
後齊國使者鄒衍過趙,平原君以問衍,衍以為有“害大道”,平原君遂黜去他。
他又與魏國公子牟相友善,其說乃大行。
公孫龍全部學說,可以“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四論包括它。
“白馬”、“指物”二論,離名實的連絡;“通變論”離物質的連絡;“堅白論”離智識的連絡。
換言之,他是用名學以破除世俗一切的常名,推翻世俗一切的常識。
故莊子說他:“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 《公孫龍子》原有十四篇,今存六篇,為《迹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及《名實》。
姚際恒以其不載于《隋書·經籍志》,定今本為僞書。
殊不知《隋志》道家有《守白論》,即為本書的别名。
今本的六篇,除《迹府》篇外,都為龍所自著。
注解的本子很多,大約以王琯《公孫龍子懸解》及金受申《公孫龍子釋》為最精審。
惠施,宋國人,與莊子同時,曾相梁惠王。
所著《惠子》今已佚,但其學說散見于《莊子》中很多。
《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可見他著作的豐富。
其學大抵以反人為要,所以莊子說他“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惠施曆物之意,可分為十事: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适越而昔來。
八、連環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當時辯者之徒,與惠施相應者,可分為二十一事,為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輸不輾地;目不見;指不至,指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骊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把以上惠施十事及辯者之徒二十一事,合而觀之,可以明白此派學說,确專與常識相反,而與公孫龍子為一派。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評論名家得失,很是中肯。
他說:“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 〔問題〕 (1)何謂“名”? (2)“名”分為哪幾類? (3)名家的來源怎樣? (4)《漢書·藝文志》所載名家有哪幾家? (5)《鄧析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6)《尹文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7)《公孫龍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8)《惠施》的思想怎樣? (9)司馬談對于名家作何批評? 六 墨家 “墨家”的“墨”字,并不是指姓,乃是指學派的名稱。
“墨”本訓“黑”,引申之為“瘠墨”,為“繩墨”,所以所謂“墨”,乃是“垢面囚首”、“面目黎黑”的意思。
因為墨家之學,出于夏禹,夏道尚質,禹尤以質著。
孔子稱禹:“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
”莊子稱禹:“操橐耜,……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風,栉疾雨。
”列子稱:“禹身體偏枯,手足胼胝。
”呂不韋稱:“禹憂其黔首,顔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
”可見禹的為人,實盡儉苦之極。
墨家巨子墨翟也以自苦為極,就是反對他的孟子也稱他:“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所以說墨學出于夏禹,決非無故。
今人胡懷琛以印度人目墨子,把墨家好處一筆抹殺,亦淺之乎視墨子了。
墨家之學,至墨子而大成。
但周成、康時有史佚,著書二篇,《漢書·藝文志》亦列入墨家。
可見墨家的起源,遠在墨子前數百年。
墨既為派名而非姓,何以墨家的墨翟可稱墨子,而儒家的孔子不能稱儒子,道家的老聃不能稱道子呢?陳柱以為:“墨之始固為學術之名,墨子喜其學,因以為姓。
故既得名學術為墨家,亦得稱其人為墨子。
”此說甚當。
當墨子在時,墨學并不分派。
墨子之後,才有派别可言。
《莊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