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子的定義
“子學”是“諸子學”的簡稱,或名哲學。
因為“子學”所包含的不僅是哲學一類,所以本書沿用舊稱,仍名“子學”。
“子”字的最初意義,依《說文解字》,本為人類的通稱。
後來引申為“人之嘉稱”,如有德的人叫君子;王肅又以為“有德有爵之通稱”,如古時士大夫通稱曰“子”。
古時政教合一,師即是官,因稱師為“子”或“夫子”。
到了後來,學術由私家傳授,于是弟子便以“子”字題他所奉的師的著作。
這是“子書”名稱的由來。
不過“子”本乃指人而說,并不指其派别。
派别的通稱叫做“家”。
周代重“世祿”的制度,往往以官為世,代守其業,子傳父學,故稱曰“家”。
後來官失其守,家學放失,隻要傳某派的學術的,便叫“某家”;于是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孫星衍說:“凡稱子書,都非自著。
”蓋子書大都不出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一時。
至以“諸子”并提,則始于《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各家并提,則始于司馬談《論六家要指》。
劉歆作《七略》,輯“子書”為一略,即名《諸子略》。
于是開“子學”研究的雛形,而“諸子”之名亦成立。
〔問題〕 (1)“子”的本義怎樣? (2)何謂“子”? (3)何謂“家”? (4)子書是否出于一人和作于一時? (5)“諸子”的名稱始于何時? 二 諸子的來源 凡是一種學術的産生,決不是憑空掉下,必有它的來源可尋。
諸子雖所包甚廣,派别紛歧,但也都有它們的來源。
自來研究諸子的來源的,共有二說:一謂“出于王官”;一謂“救世之弊”。
以為“出于王官”的為《漢書·藝文志》,它把諸子分為十家,而各系以說: 儒家。
“出于司徒之官”。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有晏子等五十三家。
道家。
“出于史官”。
“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有伊尹等三十七家。
陰陽家。
“出于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有宋司星子韋等二十一家。
法家。
“出于理官”。
“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有李悝等十家。
名家。
“出于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數異”。
有鄧析等七家。
墨家。
“出清廟之守”。
主“貴儉”、“兼愛”、“上賢”、“右鬼’、“非命”、“尚同”。
有尹佚等六家。
縱橫家。
“出于行人之官”。
“使于四方,……受命而不受辭”。
有蘇秦等十二家。
雜家。
“出于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
有孔甲等二十家。
農家。
“出于農稷之官”。
“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
有神農等九家。
小說家。
“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有伊尹等十五家。
主張“救世之弊”的為淮南王劉安,他在《淮南子·要略》裡說: “纣為天子,殺戮無止,……作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婦,天下同心而苦之。
……文王欲以卑弱制強暴,以為天下去殘除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焉。
” “周公繼文王之業,輔翼成王。
懼争道之不塞,……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折袍,搢笏而朝。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 “墨子學‘儒者’之業,……以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财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故節财、薄葬、閑服生焉。
” “齊桓公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國。
……齊國地狹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故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故管子之書生焉。
” “齊景公内好聲色,外好狗馬,……故晏子之谏生焉。
” “晚世之時,六國諸侯,……力征争權,勝者為右,恃連與,約重緻,剖信符,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故縱橫、修短生焉。
” “韓,晉别國也。
……晉國之故禮未滅,韓國之新法重生;先君之令未收,後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後相缪,百官背亂,不知所用:故刑名之書生焉。
” “秦國之俗貪
因為“子學”所包含的不僅是哲學一類,所以本書沿用舊稱,仍名“子學”。
“子”字的最初意義,依《說文解字》,本為人類的通稱。
後來引申為“人之嘉稱”,如有德的人叫君子;王肅又以為“有德有爵之通稱”,如古時士大夫通稱曰“子”。
古時政教合一,師即是官,因稱師為“子”或“夫子”。
到了後來,學術由私家傳授,于是弟子便以“子”字題他所奉的師的著作。
這是“子書”名稱的由來。
不過“子”本乃指人而說,并不指其派别。
派别的通稱叫做“家”。
周代重“世祿”的制度,往往以官為世,代守其業,子傳父學,故稱曰“家”。
後來官失其守,家學放失,隻要傳某派的學術的,便叫“某家”;于是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孫星衍說:“凡稱子書,都非自著。
”蓋子書大都不出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一時。
至以“諸子”并提,則始于《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各家并提,則始于司馬談《論六家要指》。
劉歆作《七略》,輯“子書”為一略,即名《諸子略》。
于是開“子學”研究的雛形,而“諸子”之名亦成立。
〔問題〕 (1)“子”的本義怎樣? (2)何謂“子”? (3)何謂“家”? (4)子書是否出于一人和作于一時? (5)“諸子”的名稱始于何時? 二 諸子的來源 凡是一種學術的産生,決不是憑空掉下,必有它的來源可尋。
諸子雖所包甚廣,派别紛歧,但也都有它們的來源。
自來研究諸子的來源的,共有二說:一謂“出于王官”;一謂“救世之弊”。
以為“出于王官”的為《漢書·藝文志》,它把諸子分為十家,而各系以說: 儒家。
“出于司徒之官”。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有晏子等五十三家。
道家。
“出于史官”。
“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有伊尹等三十七家。
陰陽家。
“出于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有宋司星子韋等二十一家。
法家。
“出于理官”。
“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有李悝等十家。
名家。
“出于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數異”。
有鄧析等七家。
墨家。
“出清廟之守”。
主“貴儉”、“兼愛”、“上賢”、“右鬼’、“非命”、“尚同”。
有尹佚等六家。
縱橫家。
“出于行人之官”。
“使于四方,……受命而不受辭”。
有蘇秦等十二家。
雜家。
“出于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
有孔甲等二十家。
農家。
“出于農稷之官”。
“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
有神農等九家。
小說家。
“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有伊尹等十五家。
主張“救世之弊”的為淮南王劉安,他在《淮南子·要略》裡說: “纣為天子,殺戮無止,……作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婦,天下同心而苦之。
……文王欲以卑弱制強暴,以為天下去殘除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焉。
” “周公繼文王之業,輔翼成王。
懼争道之不塞,……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折袍,搢笏而朝。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 “墨子學‘儒者’之業,……以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财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故節财、薄葬、閑服生焉。
” “齊桓公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國。
……齊國地狹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故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故管子之書生焉。
” “齊景公内好聲色,外好狗馬,……故晏子之谏生焉。
” “晚世之時,六國諸侯,……力征争權,勝者為右,恃連與,約重緻,剖信符,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故縱橫、修短生焉。
” “韓,晉别國也。
……晉國之故禮未滅,韓國之新法重生;先君之令未收,後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後相缪,百官背亂,不知所用:故刑名之書生焉。
” “秦國之俗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