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一 《易經》 《易》有三種:夏代的《易》名《連山》,以艮卦為首;商代的《易》名《歸藏》,以坤卦為首;周代的《易》名《周易》,以乾卦為首。

    總名為三易。

    《連山》、《歸藏》久已失傳,今所存者為《周易》。

     《周易》的“易”字含有三種意義:一為“簡易”,二為“變易”,三為“不易”。

    “周”字亦有二種解說:一因重卦、系辭、作《十翼》者都為周人;一因其道“周普”,無所不備。

    或以《周易》的“周”,為别于“夏易”、“商易”而言,那是誤會的話。

     伏羲取則于鳥獸文章、《河圖》、《洛書》以造八卦,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本有圖而無字。

    後人取二卦相重,成六十四卦。

    此重卦者為誰?王弼以為即伏羲自己;鄭玄以為神農;孫盛以為夏禹;司馬遷以為周文王。

    通常多從首末二說。

     《易經》内容,可分為經、傳二部。

    經的部分,又可分為二種:一為《卦辭》,一為《爻辭》。

    《卦辭》定全卦的意義;《爻辭》解釋每一爻的意義,它的作者為誰?曆來也不一其說。

    鄭玄等以為都是文王所作;馬融等則主《卦辭》為文王所作,《爻辭》為周公所作;皮錫瑞卻以為都是孔子所作。

    通常多從第二說。

     《易》傳共有十篇,為《彖辭》上,《彖辭》下,《象辭》上,《象辭》下,《系辭》上,《系辭》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實隻可分為七種。

    《彖辭》所以解釋《卦辭》。

    《象辭》又分為《大象》、《小象》:《大象》所以解釋全卦所從的象;《小象》所以解釋每爻所從的象,亦即解釋《爻辭》。

    《系辭》所以補充《彖辭》、《象辭》等的不足。

    《文言》是“文飾”之意,專解乾、坤二卦。

    《說卦》偏于說象,在陳說八卦的德業、變化及“法象之所為”。

    《序卦》說明六十四卦相承相生的次序。

    《雜卦》系雜舉各卦的卦義,拿同的互相比類,拿不同的互相發明。

    這十篇相傳稱為《十翼》,為孔子所作。

    古文學派相信“十翼說”;今文學派則反對之。

    宋學派以為《系辭》、《文言》以下,都非孔子所作。

     《易》學可以分為漢學及宋學二派。

    漢學在漢時又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學有四家,在西漢時都立于學官,為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

    東漢虞氏世傳孟氏《易》,五傳至虞翻,作書很多。

    古文學僅有費氏一家,西漢未立于學官,所以它的來源不可考。

    東漢時,陳元、鄭衆、馬融、鄭玄、荀爽等都習費氏《易》,為作《傳》《注》。

    魏王弼以老、莊解《易》,亦用費氏本。

    古文學乃大盛。

    宋學大别為圖書、義理二派。

    圖書派附會古代所謂《河圖》、《洛書》,起源于道士陳抟,撰《易龍圖》一書。

    抟學又分為二支:一支由穆修五傳至邵伯溫,撰《易學辨惑》;一支由種放四傳至劉牧,撰《易數鈎隐圖》。

    後來邵《易》盛行,劉《易》漸衰。

    曆宋、元、明三代,這道士式的易學竟成為易學正統。

    義理派始于胡瑗,瑗作《易傳》,專究性命道德之理。

    繼起者有程頤及郭忠孝、項安世、楊萬裡、許衡等。

    到了清代,漢學複興,不獨圖書派無立足餘地,即義理派亦逐漸衰落。

    清代著名的易學家,最先有惠棟,繼之者為張惠言;而焦循更異軍特起,所有撰著,自成一家學說。

     〔問題〕 (1)“易”有幾種? (2)“周易”二字作何解釋? (3)畫八卦的是誰? (4)重卦的是誰? (5)《易經》的内容可分哪幾個部分? (6)《卦辭》何人所作? (7)《爻辭》何人所作? (8)《易傳》共分哪幾篇?作者為誰? (9)易學的派别如何? 二 《書經》 《書經》本名《尚書》。

    為什麼叫《尚書》?自來有三種說法:一為孔安國說,“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一為王肅說,“上所言,史所書,故曰《尚書》”;一為鄭玄說,“尚者,上也。

    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

    “尚”字本含有尊重之意,故三說之中,當以鄭玄說最為精審。

     《尚書》在諸經中為最多問題的一書,它不但有今文、古文之分,又有真書、僞書之别。

    今文《尚書》凡二十九篇(其中《盤庚》、《泰誓》各分上、中、下三篇,《顧命》另分出《康王之诰》一篇,故亦可稱為三十四篇),傳自漢初伏生,西漢時立于學官,《古文尚書》亦稱《逸書》,相傳凡十六篇(其中《九共》分為九篇,故亦可稱為二十四篇),據古文學家說,是漢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壁而得。

    孔安國拟獻之朝廷,因巫蠱事發而罷。

    今原書已佚,僅存目錄。

    僞古文《尚書》凡二十五篇,又有僞孔安國《尚書傳》,均為東晉時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頤)所獻,曾立于學官。

    今本《尚書注疏》,就是以僞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加真今文《尚書》三十三篇(本三十四篇,去《泰誓》三篇,分《堯典》下半為《舜典》,分《臯陶谟》下半為《益稷》,故為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及僞孔安國《尚書傳》為底本。

     《尚書》和《詩經》一樣,《詩經》有《詩序》,《尚書》亦有所謂《書序》。

    《書序》的作者,或以為孔子,或以為非是,聚訟紛纭,難以确定。

     僞孔安國《傳》分《尚書》為六體,即典、谟、訓、诰、誓、命。

    孔穎達《疏》分為十例:一曰典,如《堯典》、《舜典》;二曰谟,如《大禹谟》、《臯陶谟》;三曰貢,如《禹貢》;四曰歌,如《五子之歌》;五曰誓,如《甘誓》、《泰誓》三篇、《湯誓》、《牧誓》、《費誓》、《秦誓》;六曰诰,如《仲虺之诰》、《湯诰》、《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康王之诰》;七曰訓,如《伊訓》;八曰命,如《說命》三篇、《微子之命》、《蔡仲之命》、《顧命》、《畢命》、《冏命》、《文侯之命》;九曰征,如《胤征》;十曰範,如《洪範》。

    此外尚有許多篇,其名不符于以上十例的,都可以細詳内容,按例附入。

     《尚書》學派,大緻可别為四:一為古文學;一為今文學;一為僞古文學;一為宋學。

    今文學傳自伏生,後分三家,為歐陽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

    西漢時,都立于學官。

    晉永嘉之亂,三家《尚書》都亡佚。

    至清代輯佚學興,今文學說始大略可考。

    古文學僅有孔安國一家。

    西漢末,劉歆崇奉古文,與今文博士争立學官。

    東漢時,古文學家尤多,著名者有賈逵、孔僖、周防、張楷等。

    馬融、鄭玄等雖間或雜糅今古文,但仍偏袒古文學。

    自東漢末至北朝,治《尚書》者都以鄭注為宗,故仍不出古文學範圍。

    及唐孔穎達作《尚書正義》,承認僞古文《尚書》及僞孔《傳》,鄭學乃亡。

    清代漢學複興,以馬、鄭注為依歸,于是古文學又大略可見。

    僞古文學所奉者為僞古文《尚書》及僞孔《傳》。

    其作者為誰,或以為王肅,或以為皇甫谧,或以為即獻書的人梅赜。

    晉代君臣信僞為真,遂立于學官。

    南朝鄭、孔并立,僞《書》與僞《傳》均未獨占勢力。

    及唐孔穎達作《正義》,以僞孔為宗,于是僞《書》與僞《傳》遂成為标準經典。

    但經宋吳棫、朱熹,明梅鷟,清閻若璩、惠棟等相繼攻擊,它的“僞”号就此确定。

    至于宋學家的治《尚書》,無家數可舉。

    僅朱熹門人蔡沈作《書集傳》,祖述朱義,在元、明二代,群奉為《書》注正則。

    現在通行之《五經注本》,即為此《集傳》本。

     〔問題〕 (1)何謂“尚書”? (2)《尚書》有哪幾種?它的來源怎樣? (3)《書序》何人所作? (4)何謂“六體”?何人所分? (5)何謂“十例”?何人所分? (6)尚書學可分哪幾派?各派的曆史怎樣? 三 《詩經》 《詩經》在未尊為“經”之時,本名《詩三百篇》,亦單稱為《詩》。

    “詩”字有三種意義:一為“承”,二為“志”,三為“持”。

    班固以為“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詩是怎樣産生的呢?據《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古有采詩之官,王者賴以知風俗得失。

    周天子則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