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關燈
狠,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以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故商鞅之法生焉。

    ” 這二種說法,究竟哪一種對呢?呂思勉以為“天下無‘無根’之物;使諸子之學,前無所承,周、秦之際,時勢雖亟,何能發生如此高深之學術?天下亦無‘無緣’之事;使非周、秦間之時勢有以促成之,則古代渾而未分之哲學,何由推衍之于各方面,而成今諸子之學乎?”所以他以為二說都是的。

    但胡适著《諸子不出于王官論》,卻極反對《漢志》之說。

     〔問題〕 (1)諸子的來源有哪幾種說法? (2)主諸子出于王官的為何書?怎樣說法? (3)主諸子起于救世之弊的為何書?怎樣說法? (4)呂思勉對于二派所說的批評怎樣? 三 諸子的派别 諸子的派别,說者紛歧,究竟有幾,迄無定論。

    現在從《莊子·天下篇》所論列者叙起,至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的為止,既可明古往今來學者對于諸子派别分合意見的演變,又可藉以明白自古迄今諸派著述存佚的經過。

     《莊子·天下篇》所論列的各家,雖當時“諸子”之名尚未成立,然已都屬于“子”,計凡五家,并己而六:一、為墨翟、禽滑釐。

    二、為宋钘、尹文。

    三、為彭蒙、田骈、慎到。

    四、為關尹、老聃。

    五、為莊周自己。

    六、為惠施。

    《荀子·非十二子》,則分為六說十二家:一、為它嚣、魏牟。

    二、為陳仲、史。

    三、為墨翟、宋钘。

    四、為慎到、田骈。

    五、為惠施、鄧析。

    六、為子思、孟轲。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述他的父親談《論六家要指》,亦分為六家:一為陰陽家;二為儒家;三為墨家;四為名家;五為法家;六為道德家。

    正式以“儒”、“墨”、“法”、“道”等名以名各家派别的不同,肇始于此。

    其後班固《漢書·藝文志》,本劉歆《七略》,立“諸子略”為一門,分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

    其中除小說家外,亦稱九流。

    上述四家所論列,以司馬談為最精,而以班固為最通行。

     《漢志》以後,諸史多有《藝文志》,《隋書》及《舊唐書》則名《經籍志》。

    《隋志》所錄子部,分為十四類,為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曆數、五行及醫方。

    《兩唐·書志》則分為十七類,為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天文、曆算、兵書、五行、雜藝、類書、經脈及醫術。

    《宋志》亦分類為十七,與《兩唐·書志》僅有一二名目上的不同。

    至清人輯《四庫全書》,所收更富,但僅分十四類,為儒、兵、法、農、醫、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類書、小說、釋及道。

    上列諸家所分,漸超出于“子”的本來意義的範圍,故子學家都不之從。

     諸子思想,自以周、秦為盛,故有人主張“子學”當以周、秦諸子為限。

    如果僅據周、秦諸子的思想,總括起來,可列為四大派:一為鄒、魯派,标榜“仁、義”,以孔子、孟子為其中心,而荀子似為支派。

    二為陳、宋派,亦稱荊、楚派,鼓吹“虛無”,以老子、莊子為其中心,而墨翟、宋钘、許行、陳相、陳辛等為其支派。

    三為鄭、衛派,亦稱三晉派,倡導“法、術”,以申不害、公孫鞅、慎到、韓非為其中心,而鄧析、惠施、公孫龍、魏牟等為其支派。

    四為燕、齊派。

    務為“空疏迂怪”之說,以鄒衍、鄒奭、淳于髡、田骈、接子為其中心。

     本書所叙,依司馬談分為六家,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次序則依《漢志》,為儒、道、陰陽、法、名、墨。

    最後以雜家及其他為附錄。

     〔問題〕 (1)《莊子》分諸子為哪幾派? (2)司馬談分諸子為哪幾家? (3)《七略》分諸子為哪幾家? (4)《隋書·經籍志》分諸子為哪幾類? (5)《兩唐·書志》分諸子為哪幾類? (6)《宋史·藝文志》分諸子為哪幾類? (7)《四庫全書》分諸子為哪幾類? (8)周、秦諸子可分為哪幾派? (9)本書的分類法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