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庸》、《中庸其至》、《道之不行》、《道其不行》、《大知》、《予知》、《囘之為人》、《中庸不可能》、《問強》、《索隐》、《費隐》、《道不遠人》、《素位》、《行遠》、《鬼神》、《大孝》、《無憂》、《達孝》、《問政》、《自誠明》、《盡性》、《緻曲》、《前知》、《自成》、《無息》、《大哉》、《自用》、《三重》、《祖述》、《至聖》、《經綸》及《衣錦》。

    前半部發明“中”字之義居多;後半部發明“誠”字之義居多。

    有許多言辭,大都和《大學》互相發明;故前儒以為《大學》是《中庸》的門戶,而《中庸》是《大學》的阃奧。

     《大學》、《中庸》二書,古代雖偶亦單行,但因都是《禮記》的一篇,故無學派可說。

     〔問題〕 (1)何謂“大學”? (2)《大學》本為何書的一篇? (3)何人把《大學》列為“四子書”之一? (4)《大學》的作者為誰? (5)《大學》的内容若何? (6)何謂“中庸”? (7)《中庸》本為何書的一篇? (8)何人把《中庸》列入“四子書”? (9)《中庸》的作者為誰? (10)《中庸》的内容怎樣? (11)《大學》和《中庸》何以無學派可說? 九 附——小學 “小學”本是指與“大學”對稱的小學校。

    因為古代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于是遂名六書為小學,即現代所稱的文字學。

    自《漢書·藝文志》附小學于六藝之後,後人遂視“小學”為經學的附庸。

    《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書法、書品,已非初旨。

    及朱熹作《小學》以配《大學》,《郡齋讀書附志》以《弟子職》、《蒙求》之類列入“小學”,于是成為小學教科書的共名了。

     漢律:“太史試學童能諷、籀、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諷”為“諷誦其音”,“籀”為“籀繹其義”,“書”為“書寫其形”,三者都明白,才能謂之真正識字。

    所以小學可分為三部研究,即《說文》學、音韻學與訓诂學。

    《說文》學的研究對象為文字的“形”,音韻學的研究對象為文字的“音”,而訓诂學的研究對象則為文字的“義”。

     吾國在未有文字之前,替代言語用的符号,已有庖犧氏的“畫卦”與神農氏的“結繩”。

    後來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始造文字。

    文與字的分别,據最初的意義,則“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

    又,獨體為文,合體為字。

    至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亦名籀書。

    秦時李斯等就大篆改省而作小篆;始皇複命程邈作隸書,以便徒隸之用,于是文字日趨簡易。

    秦代文字共有八體,為大篆、小篆、隸書、刻符、蟲書、摹印、署書及殳書。

    其後新莽複改定為六體,為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缪篆及鳥蟲書。

    草書起于秦末,至西漢史遊作《急就篇》,功用愈著。

    八分書始于東漢王次仲;行書始于東漢劉德升。

    漢、魏以來,八分書逐漸變換,遂成現在的真書。

     字形起原于庖犧氏的畫卦,至神農氏的結繩更具模型。

    及倉颉造字,字體日繁,遂有所謂“六書”。

    何謂“六書”?《說文解字》序說:“一曰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畫成其物,随體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六書”排列的次序和名稱,各有不同,除上述《說文解字》所載外,《漢書·藝文志》作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及假借;鄭衆《周官注》作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及諧聲。

    《說文解字》以“六書”釋文字,重在解形,故研字形者必讀《說文》,因稱字形之學為《說文》學。

    《說文》注本的佳者,有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筠的《說文句讀》及《釋例》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

    及近代甲骨文字發現,字形之學更另辟一新的研究對象。

     音韻學的研究對象為音、聲、韻。

    古代“六書”中已有“形聲”,故另外無專門的字音之學。

    及魏李登作《聲類》,始判清濁,分宮商,以五聲命字。

    晉呂靜仿之為《韻集》。

    齊周颙作《四聲切韻》、梁沈約作《四聲譜》,于是又有四聲的确定。

    隋陸法言等撰《切韻》、唐孫愐本之而作《唐韻》,合四聲區為二百六部,今其書皆不傳。

    宋陳彭年等因《切韻》而專修《廣韻》。

    後有丁度《集韻》及戚綸等定《禮部韻略》,為宋時程試功令。

    平水劉淵取而并之為一百七部,是為“平水韻”。

    元陰時夫撰《韻府群玉》,又本平水韻而删為一百六部,即近世通行的《詩韻》。

    以上為今音之學。

    自今音行而古音晦,始有所謂古音之學。

    宋吳棫創葉音之說,遂作《韻譜》。

    明楊慎本之而作《古音略例》等五書,陳第作《毛詩古音考》及《屈宋音古義》,于是古音複有門徑可尋。

    此後如顧炎武作《音學五書》、江水作《古韻标準》、戴震作《聲類》、段玉裁作《六書音韻表》、章炳麟作《成均圖》,并為發明古音學的要籍。

    此外又有等韻學。

    古代有“反語”,反一音為二字。

    “反”又稱為“切”,因名“反切”。

    其後乃别一音化二為“反”,二音合一為“切”。

    反切的上一字,必與所切的音同紐,名曰“雙聲”;反切的下一字,必與所切的音同韻,名曰“疊韻”。

    當反切初行,尚無所謂韻目。

    及《切韻》出,始有“東”、“冬”、“鐘”、“江”等目。

    唐末沙門守溫依梵音,創三十六字,為見、溪、群、疑、端、透、定、泥、來、知、徹、澄、娘、日、幫、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禅、曉、匣、影、喻,為聲母。

    宋人乃取韻書上的字,依此三十六字母的次序排列成圖,如司馬光的《切韻指掌圖》,是謂等韻之學。

    迨國音學興,聲韻學上又多了一個讨論的問題了。

     訓诂學重在解釋字義,以《爾雅》為先導。

    《爾雅》十九篇,不出一人之手。

    陸德明以《釋诂》一篇為周公作,其餘或言為孔子、子夏、叔孫通、梁文等所增益。

    邵晉涵謂為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說最近古。

    大抵其書出于春秋、戰國之際,會通方言,訓诂名物,至切時用。

    後人以其足以诂經,故列為十三經之一。

    晉郭璞為之《注》、宋邢昺為之《疏》,及清郝懿行作《義疏》、邵晉涵作《正義》,尤臻赅博。

    《爾雅》後有《方言》,舊傳揚雄所作,洪邁疑為僞托。

    其書詳于邦國、名物、言語的異同,多為訓诂家所資借。

    清戴震為之作《疏證》、錢繹為之作《箋疏》。

    稍後有劉熙《釋名》,由音以求義。

    及魏,有張揖的《廣雅》,清王念孫為作《疏證》。

    宋有陸佃作《埤雅》、羅願作《爾雅翼》。

    明朱謀的《骈雅》,則取古書文句典奧者,聯二字為一詞,骈異文為同義,足為掞藻之助。

    至若杭世駿作《續方言》,補《方言》的遺漏,章太炎作《新方言》,尤多創通之義。

     〔問題〕 (1)何謂“小學”? (2)“小學”的内容怎樣? (3)中國古代替代言語的符号有哪幾種? (4)造字始于何人? (5)“文”和“字”有何區别? (6)大篆為誰所作? (7)小篆的作者為誰? (8)隸書何人所作? (9)何謂八體? (10)何謂六體? (11)草書始于何時? (12)行書何人所作? (13)八分書的作者為誰? (14)何謂六書? (15)音韻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16)音韻學始于何人? (17)何謂平水韻? (18)現代通行的詩韻系根據何書? (19)何謂古音學? (20)何謂反切? (21)何謂雙聲疊韻? (22)首創字母的是誰? (23)何謂等韻學? (24)《爾雅》何人所作?内容若何? (25)《方言》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26)《釋名》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27)《骈雅》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