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何休《解诂》,頗得漢學正傳。
清末康有為撰《大同書》,尤為引申《公羊》學的名著。
《谷梁傳》的學派誰屬,已成疑問。
相傳始于漢初的申公。
西漢時,朝廷曾集經師平《公》、《谷》異同,蕭望之、劉向等都傾向《谷梁》,于是其學漸盛。
東晉範甯集諸家舊說,成《谷梁集解》,流傳至今。
唐楊士勳《谷梁義疏》,即以集解為主。
宋代的春秋學則以棄傳談經為特色。
他們不是排斥“三傳”,就是揉雜“三傳”。
其後胡安國撰《春秋傳》,假經文以論時政,更不顧經傳原意。
明代以《胡傳》列入《五經大全》,其書大行,至清乾隆時始廢。
〔問題〕 (1)何謂“春秋”? (2)《春秋》為何人所作? (3)《春秋》的内容怎樣? (4)“春秋三傳”的異同何在? (5)《左傳》的作者為誰?來源怎樣? (6)《公羊傳》與《左傳》有何不同? (7)《公羊傳》的内容怎樣?作者為誰? (8)《谷梁傳》的體裁若何?何人所作? (9)春秋學的派别如何? 六 《論語》 《論語》的名稱,開始于孔子弟子撰集的時候。
王充以為孔安國授魯人扶卿,始名《論語》,其說不可信。
但在兩漢時代,或單稱為《論》,或單稱為《語》,或别稱為《傳》,或别稱為《記》,或詳稱為《論語說》,頗不一其辭。
漢以後,《論語》名稱的使用始漸确定。
漢初的《論語》,計有三種:一為《魯論》,魯人所學,凡二十篇,就是現行《論語》所根據之本。
二為《齊論》,齊人所學,凡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二篇,即二十篇中的章句,也較《魯論》為多。
三為《古論》,得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分《堯曰》下半篇為《從政》篇,篇次亦不與《齊論》、《魯論》相同。
現行的《論語》凡二十篇,為《學而》、《為政》、《八佾》、《裡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顔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及《堯曰》。
《論語》的作者是誰呢?《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鄭玄以為仲弓、子遊、子夏等所撰;柳宗元以為曾子弟子所作;程頤以為曾子、有子的弟子所論撰;永亨以為出于闵氏。
諸說自以《漢書》為最有理,但鄭玄說亦未可厚非。
“論語學”在西漢時代已有今、古文的派别。
《魯論》、《齊論》屬今文;《古論》屬古文。
傳《魯論》的有龔奮、夏侯建諸人;傳《齊論》的有王吉、宋畸諸人;傳《古論》的相傳有孔安國,曾為撰《訓解》。
其後張禹混合《齊》、《魯》,成為《張侯論》;馬融亦為《古論》作注。
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以《齊論》、《古論》而為之注,盛行于時。
三國時,王肅撰《論語解》,故意與鄭注立異。
晉代王弼亦注《論語》;何晏諸人又雜采漢、魏經師八家之說,成《論語集解》,流傳至今。
北朝盛行鄭學;南朝以何解為主。
梁皇侃作《論語義疏》,國内久佚,近始由日本傳入。
宋儒邢昺撰《論語正義》,即根據皇《疏》,剪其枝蔓,傳以義理,為漢、宋學轉變期的作品。
及南宋朱熹出,輯集宋儒十一家的學說,撰《論語集注》,又撰《或問》及《精義》,且把《集注》列為“四子書”之一,尤見盛行。
清人撰注,以焦循《論語通釋》及劉寶楠《論語正義》最為精審。
〔問題〕 (1)《論語》有何異名? (2)《論語》的傳本有哪幾種?有何不同? (3)《論語》的内容怎樣? (4)《論語》的作者為誰? (5)“論語學”的派别怎樣? 七 《孝經》 諸經中本來稱為“經”的,隻有《孝經》一書。
為什麼叫《孝經》呢?“孝”是“事親之名”,“經”是“常行之典”。
總括說起來,乃是示人以“事親的常典”的書。
在諸經中字數亦最少,據鄭耕老的計算,全書隻有一千九百零三字。
這本小小的經書,它的版本卻有四種之多。
一為今文本,凡十八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即據此本。
二為古文本,凡二十二篇,出于孔壁,在南朝梁時已亡佚。
三為隋代後得的古文本,附有孔安國《傳》,本為王肅僞作,由王劭送給劉炫,始顯于世,故亦有人以為即劉炫僞作。
今亦亡佚。
四為清代後得的日本古文本及孔《傳》,都誕妄不可據,現在尚存。
《孝經》的作者為誰?各家所言殊不一緻,最要者有六說:一、以為孔子所作,班固、鄭玄等主此說。
二、以為曾參所作,司馬遷有此說。
三、以為曾子弟子所作,晁公武、王應麟主此說。
四、以為曾子弟子子思作,馮椅有此說。
五、以為七十子之徒所作,毛奇齡主此說。
六、以為漢儒僞作,姚際恒主此說。
此六說以一、二兩說最有勢力,但以第五說最為合理。
通行之《孝經》為今文本,凡分十八章,為《開宗明義章》、《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聖治章》、《紀孝行章》、《五刑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谏诤章》、《感應章》、《事君章》及《喪親章》。
古文《孝經》則為二十二章,《庶人章》分為二,《聖治章》分為三,又多《閨門》一章,文字異者亦有四百餘。
《孝經》全書所述,為自天子至庶人治親的孝道,故曆來學者均視為人生必讀之書。
“孝經學”亦分漢學與宋學二派,漢學亦有今文與古文之分。
《孝經》的傳注,最早的為魏文侯《孝經傳》。
西漢時,傳今文的有長孫氏、江翁、後蒼、翼奉、張禹五家。
傳古文的僅為孔安國。
東漢時,有鄭注《今文孝經》出現,或雲鄭玄注,或雲非是。
南北朝時,以之列入學官。
《古文孝經》有馬融為之注,至梁而亡。
隋王孝逸得《僞古文孝經》孔《傳》,由王邵示劉炫,炫為撰《孝經述義》。
其後《今文孝經》經唐玄宗二度為之注,并诏元行沖撰《疏》。
宋邢昺《孝經注疏》即以行沖《疏》為藍本,今列為《十三注疏》之一。
《僞古文孝經》孔《傳》因而漸亡。
宋儒治《孝經》,多改竄經文,重分章節。
朱熹信《古文孝經》,撰有《孝經刊誤》,分為經一章、傳十四章,删改舊文二百二十三字。
元吳澄則信《今文孝經》,撰《孝經章句》,仿朱熹方法,分為經一章、傳十二章。
清乾隆間,汪翼滄得日本《古文孝經》孔《傳》本,流行國内,學者多以為僞中之僞,不之重視。
〔問題〕 (1)何謂“孝經”? (2)《孝經》有哪幾種版本? (3)《孝經》的作者為誰? (4)《孝經》的内容怎樣? (5)《孝經》學的派别如何? 八 《大學》與《中庸》 《大學》本為《禮記》第四十一篇,專說古時候大學中教人的次第,或以為記古人“博學”之道,由是可以達于“為政”之意。
自河南程氏認為孔氏的遺書;宋儒朱熹又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三書别立為“四子書”,于是就特别為人尊崇。
《大學》的作者為誰?已不能确知。
相傳傳自曾子,故有人以為即曾子作。
依朱熹章句,全書分為:《總綱》、《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八章。
《總綱》以“明德”、“親民”、“止善”三端為之綱,以下分條解釋它的細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一貫之以“誠”字。
《中庸》本為《禮記》第三十一篇,自程頤、朱熹二儒以《大學》與本篇同為吾人修養道學的根要,于是把它們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同列為“四子書”。
為什麼叫做“中庸”呢?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固很精确,就是“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亦屬至當不移。
《中庸》本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出自子思,故後人即指為子思作。
依朱熹章句,全書可分三十三章,為《天命》、《君子中
清末康有為撰《大同書》,尤為引申《公羊》學的名著。
《谷梁傳》的學派誰屬,已成疑問。
相傳始于漢初的申公。
西漢時,朝廷曾集經師平《公》、《谷》異同,蕭望之、劉向等都傾向《谷梁》,于是其學漸盛。
東晉範甯集諸家舊說,成《谷梁集解》,流傳至今。
唐楊士勳《谷梁義疏》,即以集解為主。
宋代的春秋學則以棄傳談經為特色。
他們不是排斥“三傳”,就是揉雜“三傳”。
其後胡安國撰《春秋傳》,假經文以論時政,更不顧經傳原意。
明代以《胡傳》列入《五經大全》,其書大行,至清乾隆時始廢。
〔問題〕 (1)何謂“春秋”? (2)《春秋》為何人所作? (3)《春秋》的内容怎樣? (4)“春秋三傳”的異同何在? (5)《左傳》的作者為誰?來源怎樣? (6)《公羊傳》與《左傳》有何不同? (7)《公羊傳》的内容怎樣?作者為誰? (8)《谷梁傳》的體裁若何?何人所作? (9)春秋學的派别如何? 六 《論語》 《論語》的名稱,開始于孔子弟子撰集的時候。
王充以為孔安國授魯人扶卿,始名《論語》,其說不可信。
但在兩漢時代,或單稱為《論》,或單稱為《語》,或别稱為《傳》,或别稱為《記》,或詳稱為《論語說》,頗不一其辭。
漢以後,《論語》名稱的使用始漸确定。
漢初的《論語》,計有三種:一為《魯論》,魯人所學,凡二十篇,就是現行《論語》所根據之本。
二為《齊論》,齊人所學,凡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二篇,即二十篇中的章句,也較《魯論》為多。
三為《古論》,得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分《堯曰》下半篇為《從政》篇,篇次亦不與《齊論》、《魯論》相同。
現行的《論語》凡二十篇,為《學而》、《為政》、《八佾》、《裡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顔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及《堯曰》。
《論語》的作者是誰呢?《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鄭玄以為仲弓、子遊、子夏等所撰;柳宗元以為曾子弟子所作;程頤以為曾子、有子的弟子所論撰;永亨以為出于闵氏。
諸說自以《漢書》為最有理,但鄭玄說亦未可厚非。
“論語學”在西漢時代已有今、古文的派别。
《魯論》、《齊論》屬今文;《古論》屬古文。
傳《魯論》的有龔奮、夏侯建諸人;傳《齊論》的有王吉、宋畸諸人;傳《古論》的相傳有孔安國,曾為撰《訓解》。
其後張禹混合《齊》、《魯》,成為《張侯論》;馬融亦為《古論》作注。
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以《齊論》、《古論》而為之注,盛行于時。
三國時,王肅撰《論語解》,故意與鄭注立異。
晉代王弼亦注《論語》;何晏諸人又雜采漢、魏經師八家之說,成《論語集解》,流傳至今。
北朝盛行鄭學;南朝以何解為主。
梁皇侃作《論語義疏》,國内久佚,近始由日本傳入。
宋儒邢昺撰《論語正義》,即根據皇《疏》,剪其枝蔓,傳以義理,為漢、宋學轉變期的作品。
及南宋朱熹出,輯集宋儒十一家的學說,撰《論語集注》,又撰《或問》及《精義》,且把《集注》列為“四子書”之一,尤見盛行。
清人撰注,以焦循《論語通釋》及劉寶楠《論語正義》最為精審。
〔問題〕 (1)《論語》有何異名? (2)《論語》的傳本有哪幾種?有何不同? (3)《論語》的内容怎樣? (4)《論語》的作者為誰? (5)“論語學”的派别怎樣? 七 《孝經》 諸經中本來稱為“經”的,隻有《孝經》一書。
為什麼叫《孝經》呢?“孝”是“事親之名”,“經”是“常行之典”。
總括說起來,乃是示人以“事親的常典”的書。
在諸經中字數亦最少,據鄭耕老的計算,全書隻有一千九百零三字。
這本小小的經書,它的版本卻有四種之多。
一為今文本,凡十八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即據此本。
二為古文本,凡二十二篇,出于孔壁,在南朝梁時已亡佚。
三為隋代後得的古文本,附有孔安國《傳》,本為王肅僞作,由王劭送給劉炫,始顯于世,故亦有人以為即劉炫僞作。
今亦亡佚。
四為清代後得的日本古文本及孔《傳》,都誕妄不可據,現在尚存。
《孝經》的作者為誰?各家所言殊不一緻,最要者有六說:一、以為孔子所作,班固、鄭玄等主此說。
二、以為曾參所作,司馬遷有此說。
三、以為曾子弟子所作,晁公武、王應麟主此說。
四、以為曾子弟子子思作,馮椅有此說。
五、以為七十子之徒所作,毛奇齡主此說。
六、以為漢儒僞作,姚際恒主此說。
此六說以一、二兩說最有勢力,但以第五說最為合理。
通行之《孝經》為今文本,凡分十八章,為《開宗明義章》、《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聖治章》、《紀孝行章》、《五刑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谏诤章》、《感應章》、《事君章》及《喪親章》。
古文《孝經》則為二十二章,《庶人章》分為二,《聖治章》分為三,又多《閨門》一章,文字異者亦有四百餘。
《孝經》全書所述,為自天子至庶人治親的孝道,故曆來學者均視為人生必讀之書。
“孝經學”亦分漢學與宋學二派,漢學亦有今文與古文之分。
《孝經》的傳注,最早的為魏文侯《孝經傳》。
西漢時,傳今文的有長孫氏、江翁、後蒼、翼奉、張禹五家。
傳古文的僅為孔安國。
東漢時,有鄭注《今文孝經》出現,或雲鄭玄注,或雲非是。
南北朝時,以之列入學官。
《古文孝經》有馬融為之注,至梁而亡。
隋王孝逸得《僞古文孝經》孔《傳》,由王邵示劉炫,炫為撰《孝經述義》。
其後《今文孝經》經唐玄宗二度為之注,并诏元行沖撰《疏》。
宋邢昺《孝經注疏》即以行沖《疏》為藍本,今列為《十三注疏》之一。
《僞古文孝經》孔《傳》因而漸亡。
宋儒治《孝經》,多改竄經文,重分章節。
朱熹信《古文孝經》,撰有《孝經刊誤》,分為經一章、傳十四章,删改舊文二百二十三字。
元吳澄則信《今文孝經》,撰《孝經章句》,仿朱熹方法,分為經一章、傳十二章。
清乾隆間,汪翼滄得日本《古文孝經》孔《傳》本,流行國内,學者多以為僞中之僞,不之重視。
〔問題〕 (1)何謂“孝經”? (2)《孝經》有哪幾種版本? (3)《孝經》的作者為誰? (4)《孝經》的内容怎樣? (5)《孝經》學的派别如何? 八 《大學》與《中庸》 《大學》本為《禮記》第四十一篇,專說古時候大學中教人的次第,或以為記古人“博學”之道,由是可以達于“為政”之意。
自河南程氏認為孔氏的遺書;宋儒朱熹又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三書别立為“四子書”,于是就特别為人尊崇。
《大學》的作者為誰?已不能确知。
相傳傳自曾子,故有人以為即曾子作。
依朱熹章句,全書分為:《總綱》、《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八章。
《總綱》以“明德”、“親民”、“止善”三端為之綱,以下分條解釋它的細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一貫之以“誠”字。
《中庸》本為《禮記》第三十一篇,自程頤、朱熹二儒以《大學》與本篇同為吾人修養道學的根要,于是把它們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同列為“四子書”。
為什麼叫做“中庸”呢?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固很精确,就是“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亦屬至當不移。
《中庸》本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出自子思,故後人即指為子思作。
依朱熹章句,全書可分三十三章,為《天命》、《君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