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學的分類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的曆史是這樣的久長,中國的地域是這樣的廣袤,所以關于國學的書籍雖稱“浩如煙海”,但從沒有人嫌其過多。
經過了前人許多次的分門别類,直到今日,經、史、子、集的四分制,還在廣多的應用。
這種分類法,在現代目錄學家看來,自然是毫無意義。
但在一般研究國學的人,卻還以為沒有打破的必要,因為有它的曆史的意義和價值存在。
中國書籍的分類,起源于六經。
六經确已是六種性質不同的書籍。
漢代劉歆校理秘書,分群書為“六略”,而冠以《輯略》,所以叫做“七略”。
“六略”就是: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及方技略。
其中所謂六藝,就是後來的經部;詩賦,就是後來的集部;諸子、兵書、術數及方技,便是後來的子部。
至于後來屬于史部的書,像《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漢著記》等,他卻列入春秋類;《古封禅群祀》、《封禅議對》、《漢封禅群祀》等,卻列入禮類;《高祖傳》、《孝文傳》等,卻列入儒家類。
稍後,班固作《漢書·藝文志》,便完全依據《七略》,不過删去了《輯略》罷了。
到了魏代,荀勖作《中經簿》,始分為甲、乙、丙、丁四部。
他以六藝、小學為甲部,諸子、兵書、術數為乙部,史記及其他記載為丙部,詩、賦、圖、贊為丁部。
晉李充為著作郎,重分四部,以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詞賦為丁部,經、史、子、集的次序才确定。
南朝宋王儉複作《七志》,分為經典史記、諸子、文翰、軍書,技術、佛及道七類。
梁阮孝緒作《七錄》,把《七志》的經典史記分為二,諸子、兵書合為一,重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技術、佛及道七類。
但隋、唐以後,諸史的《經籍志》或《藝文志》以及私家著錄的書目,大都采用李充的分類。
至于正式采用經、史、子、集的部目,而每部更分細類,卻始于《隋書·經籍志》。
它把經部分為十類,為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圖緯及小學。
史部分為十三類,為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及簿錄。
子部分為十四類,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兵法、天文、曆數、五行及醫方。
集部分為三類,為楚辭、别集及總集。
此外道家的經、戒、符、箓,佛教的經、律、論、疏,都著為附錄。
自後諸史《藝文》或《經籍志》,一直到《四庫全書總目》,都沿用他的分法;雖然子部的範圍,時有增損,然大體沒有很多的改變。
自古迄今,中國究有多少
經過了前人許多次的分門别類,直到今日,經、史、子、集的四分制,還在廣多的應用。
這種分類法,在現代目錄學家看來,自然是毫無意義。
但在一般研究國學的人,卻還以為沒有打破的必要,因為有它的曆史的意義和價值存在。
中國書籍的分類,起源于六經。
六經确已是六種性質不同的書籍。
漢代劉歆校理秘書,分群書為“六略”,而冠以《輯略》,所以叫做“七略”。
“六略”就是: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及方技略。
其中所謂六藝,就是後來的經部;詩賦,就是後來的集部;諸子、兵書、術數及方技,便是後來的子部。
至于後來屬于史部的書,像《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漢著記》等,他卻列入春秋類;《古封禅群祀》、《封禅議對》、《漢封禅群祀》等,卻列入禮類;《高祖傳》、《孝文傳》等,卻列入儒家類。
稍後,班固作《漢書·藝文志》,便完全依據《七略》,不過删去了《輯略》罷了。
到了魏代,荀勖作《中經簿》,始分為甲、乙、丙、丁四部。
他以六藝、小學為甲部,諸子、兵書、術數為乙部,史記及其他記載為丙部,詩、賦、圖、贊為丁部。
晉李充為著作郎,重分四部,以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詞賦為丁部,經、史、子、集的次序才确定。
南朝宋王儉複作《七志》,分為經典史記、諸子、文翰、軍書,技術、佛及道七類。
梁阮孝緒作《七錄》,把《七志》的經典史記分為二,諸子、兵書合為一,重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技術、佛及道七類。
但隋、唐以後,諸史的《經籍志》或《藝文志》以及私家著錄的書目,大都采用李充的分類。
至于正式采用經、史、子、集的部目,而每部更分細類,卻始于《隋書·經籍志》。
它把經部分為十類,為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圖緯及小學。
史部分為十三類,為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及簿錄。
子部分為十四類,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兵法、天文、曆數、五行及醫方。
集部分為三類,為楚辭、别集及總集。
此外道家的經、戒、符、箓,佛教的經、律、論、疏,都著為附錄。
自後諸史《藝文》或《經籍志》,一直到《四庫全書總目》,都沿用他的分法;雖然子部的範圍,時有增損,然大體沒有很多的改變。
自古迄今,中國究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