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學的分類
關燈
小
中
大
書籍?這也是個不能回答而又不能不問的問題。
曆來因《四庫全書》的結集期較近,且所收較多,往往用他來代表中國所有一切的書籍的總量。
其實,古書為《四庫全書》所不收或失收的,不知尚有多少;即在《四庫全書》結集後新著的,亦不知究有多少。
到現在為止,如把他統計起來,其數目一定很可以驚人的。
現在姑就《四庫全書》所收,按類叙述他的部數及卷數,末了再叙他的總部數及總卷數,以見中國書籍數量的一斑。
《四庫全書》分經部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及小學十類,凡著錄八〇六部,九九一八卷。
存目一六〇四部,一〇一一一卷。
内無卷數一一六部;附錄二四部,二九〇卷。
共計二〇一〇部,二九三一九卷。
分史部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别史、雜史、诏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及史評十五類,凡著錄五五七部,二一八七九卷。
存目一四八五部,一六〇二四卷。
内無卷數七〇部;附錄二部,九卷。
共計二一一四部,三七九一二卷。
分子部為儒、兵、法、農、醫、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類書、小說、釋及道十四類,凡著錄九二六部,一七七九二卷。
存目一九三七部,四一〇六〇卷。
内無卷數九五部;附錄三部,三四卷。
共計二九六〇部,五八八八七卷。
分集部為楚辭、别集、總集、詩文評及詞曲五類,凡一二七七部,二九八四九卷。
存目二一二五部,二四三九一卷。
内無卷數九九部。
共計三五〇一部,五四二四〇卷。
經、史、子、集合計,凡一〇五八五部,一七一五五八卷。
本書的分類,雖采用通行的四分法,而次序則依荀勖所定,以“史”次于“子”後,“集”部則改稱“文學”,其中經、子、史三部的分類仍沿舊目;文學則完全改用新目。
這種新舊兼用的方法,本來不甚妥當。
但文學如用舊法分目,那麼不但毫無意義,而且也無從叙述。
為便宜計,也隻好贻人口舌了。
〔問題〕 (1)中國書籍最通行的分類法是哪一種? (2)“四分法”為什麼還沒有打破的必要? (3)中國書籍的分類起源于何書? (4)劉歆《七略》和四部的分類有何不同? (5)“四部分目”始于何人? (6)經史子集的次序定于何人? (7)王儉《七志》分為哪七類? (8)阮孝緒《七錄》分為哪七類? (9)《隋書·經籍志》的分類怎樣? (10)《四庫全書》分為哪幾類?所收書籍有多少? (11)本書的分類法怎樣?
曆來因《四庫全書》的結集期較近,且所收較多,往往用他來代表中國所有一切的書籍的總量。
其實,古書為《四庫全書》所不收或失收的,不知尚有多少;即在《四庫全書》結集後新著的,亦不知究有多少。
到現在為止,如把他統計起來,其數目一定很可以驚人的。
現在姑就《四庫全書》所收,按類叙述他的部數及卷數,末了再叙他的總部數及總卷數,以見中國書籍數量的一斑。
《四庫全書》分經部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及小學十類,凡著錄八〇六部,九九一八卷。
存目一六〇四部,一〇一一一卷。
内無卷數一一六部;附錄二四部,二九〇卷。
共計二〇一〇部,二九三一九卷。
分史部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别史、雜史、诏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及史評十五類,凡著錄五五七部,二一八七九卷。
存目一四八五部,一六〇二四卷。
内無卷數七〇部;附錄二部,九卷。
共計二一一四部,三七九一二卷。
分子部為儒、兵、法、農、醫、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類書、小說、釋及道十四類,凡著錄九二六部,一七七九二卷。
存目一九三七部,四一〇六〇卷。
内無卷數九五部;附錄三部,三四卷。
共計二九六〇部,五八八八七卷。
分集部為楚辭、别集、總集、詩文評及詞曲五類,凡一二七七部,二九八四九卷。
存目二一二五部,二四三九一卷。
内無卷數九九部。
共計三五〇一部,五四二四〇卷。
經、史、子、集合計,凡一〇五八五部,一七一五五八卷。
本書的分類,雖采用通行的四分法,而次序則依荀勖所定,以“史”次于“子”後,“集”部則改稱“文學”,其中經、子、史三部的分類仍沿舊目;文學則完全改用新目。
這種新舊兼用的方法,本來不甚妥當。
但文學如用舊法分目,那麼不但毫無意義,而且也無從叙述。
為便宜計,也隻好贻人口舌了。
〔問題〕 (1)中國書籍最通行的分類法是哪一種? (2)“四分法”為什麼還沒有打破的必要? (3)中國書籍的分類起源于何書? (4)劉歆《七略》和四部的分類有何不同? (5)“四部分目”始于何人? (6)經史子集的次序定于何人? (7)王儉《七志》分為哪七類? (8)阮孝緒《七錄》分為哪七類? (9)《隋書·經籍志》的分類怎樣? (10)《四庫全書》分為哪幾類?所收書籍有多少? (11)本書的分類法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