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學的定義
關燈
小
中
大
何謂國學?回答這個問題,比回答何謂文學要簡單而容易得多。何謂文學的答案,有古今中外的不同;何謂國學?僅是現代中國學術界流行的半新不舊的名詞,于古無征,于外國更無什麼特殊的解釋。
國學又名國故學,亦名舊學;系對西學、洋務、新學而言。在海運未通之前,中國閉關自守,國人的心目中,隻有中國而無世界,以為中國即是世界。一切的學術,既沒有國界可分,故無從産生所謂國學。後來海運大開,中西交通日繁,西洋學術文化,因之東漸,于是産生了所謂西學,随即也有了所謂國學。張之洞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就是國學,“西學”就是西洋傳來的文化學術。中、西對稱,大約在這個時候才開始。
由此看來,所謂國學,不過是指中國的學術而言,以示和西洋的學術不同,并無什麼費解,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就是有人把它解作中國的文學,那麼所謂文學,也是指廣義的文學,中國人自己所稱的文學,其意義和學術沒有什麼兩樣。國學的意義既是這樣的簡單而明白,為什麼還會引起人家的誤解而又受到人家的攻擊呢?
為了羨慕西洋人物質生活的舒服,于是引起中國人對于自己的一切的厭惡。所以凡是帶着洋化的東西,即使原料是中國的,是中國人在中國做的,它的價值也會比中國舊有的增高,而且又是特别的愛好。為什麼同樣一隻坐人的椅子,沙發要比舊式椅子的價錢大起幾倍?做西裝工人的工錢,比做中裝的工錢來得高?一本布面洋裝書,比線裝的定價要貴?這種種疑問,已經用不到人家來替我們解釋,我們都已明白洞曉了。
在彌漫着這樣心理的社會裡,國學在沒有洋化以前,那裡會不遭到厄運?于是有人起來大叫:“推翻烏煙瘴氣的國學!”他們的理由是:一、來曆不明。在中國書中查不出它的來曆,大概就是西洋人所謂支那學。但支那學這名稱,含有繁雜混亂,無法理清,還是一團糟的意思,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二、界限不清。國學是什麼,還沒有一個合理的定義。三、違反現代科學的分析精神。因為“國學”兩個字,犯了囫囵吞棗的大毛病,人人要想做到“萬物皆備于我”的聖人,結果往往弄得一物亦不備。四、以一團糟的态度對待本國的學術。世界上并沒有什麼德國學、法國學、美國學、英國學,何以中國獨有國學?因為他們對于世界學術上的貢獻各有所長,如德國的科學和史學,美國的新的社會科學,法國的文學和哲學,英國的文學、經濟學和政治學;中國獨無所供獻,名曰“國學”正表明它還在一團糟的狀态裡。
上述的四個理由:所謂來曆不明,就是于古無征。因為于古無征,就以為應該打倒,在洋式的邏輯上也未見得講得通。至以為即是西洋學者所謂“支那學”,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那全是自己疑心生鬼。況且,“國學”二字本來是國貨,何必定要向外洋硬拉進來?其他二、三、四三個理由,都是國學家的态度問題,和國學的本身無關。一個學者專研文學或哲學而有所供獻,固然最好;但他如果于文學外再研哲學,或于文學、哲學外再研史學、社會學,我們如何能說他不好?那麼國學家的喜歡“萬物皆備于我”,何能獨加深惡呢?就是退一步講,以為一個人要全研各種學術是不該的,那麼隻是研究者本人的當不當,在學術本身沒有是非可說。況且國學家又不曾昭告我們,一定要“萬物皆備于我”,而不許我們專研其一。這種不合邏輯及張冠李戴的理由,隻有崇拜西洋學術的中國學者才說得出,我們卻始終覺得莫名其妙。
也有人出來主張:“且慢談所謂國學!”他們以為在現代的中國,不去獲得世界的知識,研究現代的科學,做一個有工作能力的人,而去做那不急之務的國學,那是可以歎息的事,這話也似是而實非。在我們未經斷定國學所包含的學術無一能适用于現代之前,我們便不能就認研究國學為不急之務。況且國學家也未曾硬要中國人都來研究國學,歡喜研究與否,全在你自己的高興不高興。同樣,“且慢談所謂‘國學’!”也沒有人來強制你不要“慢談”,可以随你尊便;不過你也不能強制人家,也來跟着你“慢談”。
總而言之,國學的值得研究與否,非研究後不能預知;我們越對于國學懷疑,我們越非加以研究不可。
〔問題〕
(1)國學是怎樣産生的?
(2)何謂國學?
(3)為什麼有人高叫“推翻烏煙瘴氣的國學”?他們的見解怎樣?有什麼差誤?
(4)主張“慢談國學”的見解怎樣?有什麼差誤?
(5)為什麼要研究國學?
國學又名國故學,亦名舊學;系對西學、洋務、新學而言。在海運未通之前,中國閉關自守,國人的心目中,隻有中國而無世界,以為中國即是世界。一切的學術,既沒有國界可分,故無從産生所謂國學。後來海運大開,中西交通日繁,西洋學術文化,因之東漸,于是産生了所謂西學,随即也有了所謂國學。張之洞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就是國學,“西學”就是西洋傳來的文化學術。中、西對稱,大約在這個時候才開始。
由此看來,所謂國學,不過是指中國的學術而言,以示和西洋的學術不同,并無什麼費解,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就是有人把它解作中國的文學,那麼所謂文學,也是指廣義的文學,中國人自己所稱的文學,其意義和學術沒有什麼兩樣。國學的意義既是這樣的簡單而明白,為什麼還會引起人家的誤解而又受到人家的攻擊呢?
為了羨慕西洋人物質生活的舒服,于是引起中國人對于自己的一切的厭惡。所以凡是帶着洋化的東西,即使原料是中國的,是中國人在中國做的,它的價值也會比中國舊有的增高,而且又是特别的愛好。為什麼同樣一隻坐人的椅子,沙發要比舊式椅子的價錢大起幾倍?做西裝工人的工錢,比做中裝的工錢來得高?一本布面洋裝書,比線裝的定價要貴?這種種疑問,已經用不到人家來替我們解釋,我們都已明白洞曉了。
在彌漫着這樣心理的社會裡,國學在沒有洋化以前,那裡會不遭到厄運?于是有人起來大叫:“推翻烏煙瘴氣的國學!”他們的理由是:一、來曆不明。在中國書中查不出它的來曆,大概就是西洋人所謂支那學。但支那學這名稱,含有繁雜混亂,無法理清,還是一團糟的意思,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二、界限不清。國學是什麼,還沒有一個合理的定義。三、違反現代科學的分析精神。因為“國學”兩個字,犯了囫囵吞棗的大毛病,人人要想做到“萬物皆備于我”的聖人,結果往往弄得一物亦不備。四、以一團糟的态度對待本國的學術。世界上并沒有什麼德國學、法國學、美國學、英國學,何以中國獨有國學?因為他們對于世界學術上的貢獻各有所長,如德國的科學和史學,美國的新的社會科學,法國的文學和哲學,英國的文學、經濟學和政治學;中國獨無所供獻,名曰“國學”正表明它還在一團糟的狀态裡。
上述的四個理由:所謂來曆不明,就是于古無征。因為于古無征,就以為應該打倒,在洋式的邏輯上也未見得講得通。至以為即是西洋學者所謂“支那學”,是西洋人給我們的一種恥辱,那全是自己疑心生鬼。況且,“國學”二字本來是國貨,何必定要向外洋硬拉進來?其他二、三、四三個理由,都是國學家的态度問題,和國學的本身無關。一個學者專研文學或哲學而有所供獻,固然最好;但他如果于文學外再研哲學,或于文學、哲學外再研史學、社會學,我們如何能說他不好?那麼國學家的喜歡“萬物皆備于我”,何能獨加深惡呢?就是退一步講,以為一個人要全研各種學術是不該的,那麼隻是研究者本人的當不當,在學術本身沒有是非可說。況且國學家又不曾昭告我們,一定要“萬物皆備于我”,而不許我們專研其一。這種不合邏輯及張冠李戴的理由,隻有崇拜西洋學術的中國學者才說得出,我們卻始終覺得莫名其妙。
也有人出來主張:“且慢談所謂國學!”他們以為在現代的中國,不去獲得世界的知識,研究現代的科學,做一個有工作能力的人,而去做那不急之務的國學,那是可以歎息的事,這話也似是而實非。在我們未經斷定國學所包含的學術無一能适用于現代之前,我們便不能就認研究國學為不急之務。況且國學家也未曾硬要中國人都來研究國學,歡喜研究與否,全在你自己的高興不高興。同樣,“且慢談所謂‘國學’!”也沒有人來強制你不要“慢談”,可以随你尊便;不過你也不能強制人家,也來跟着你“慢談”。
總而言之,國學的值得研究與否,非研究後不能預知;我們越對于國學懷疑,我們越非加以研究不可。
〔問題〕
(1)國學是怎樣産生的?
(2)何謂國學?
(3)為什麼有人高叫“推翻烏煙瘴氣的國學”?他們的見解怎樣?有什麼差誤?
(4)主張“慢談國學”的見解怎樣?有什麼差誤?
(5)為什麼要研究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