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友聲
關燈
小
中
大
在我寫長篇小說《曹雪芹》時,得到各方面的關切和鼓勵。
有的是來自遙遠的邊疆,有的是來自多年失去音訊的好友,有的是來自沒有見過面的新人,有的是沒有留下地址的關懷…… 這種洋溢的熱情,對我确實是最大的鼓勵,也是最有力的敦促。
古代的哲學家莊子說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一個人最多也不過活到一百歲左右吧!在抗戰期間,組織過“老子軍”的一位長者來看我。
從談話中,可以斷定他知道得并不能算少;最近,我又收到朋友寄給我的一位将近百歲老人寫的回憶錄,一個世紀的親身經曆,也不能算少。
但多和少都是相對的。
一個人的生命活動,總是局限于一定空間和時間的。
在“詩經”時代,中國人就贊美友情,就懂得“求春友聲”是共鳴的表現。
在生活中,忽然闖進一位新客人,通過交談,引為同調,這例子并不少見……因為人際關系,重要的是“了解”。
一個人的實踐,必須和别人的實踐聯系起來,視野才能闊大,思路才能活躍,才能從“有涯”中得到克服,才能向“無涯”中去靠攏…… 俗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隻要我和别人同行,就不止三人了,那麼,可師的也就更多了。
這還不止是倍數的增加,而是乘方的增加。
那麼,在我借此機會向新老朋友表示感謝的時候,摘錄二三事例,以公同好。
雖然事先沒有征得他們的同意,但是為了要說明我上述的意思,我想他們也不會提出異議的吧!這也正表明,隻要是光和熱,不但自身随時随地會散發出來,同時也會激發别人的光和熱。
大概關心《紅樓夢》的人們,都知道近年發現一些與曹雪芹有關的東西。
其中,最引人關切的,就是所謂“脂硯齋”的脂硯。
我的老友是一位海内著名古硯收藏家,脂硯正是在他手中流傳的。
他告我這脂硯的經過,說它不真。
另外,他來信中還提到一些事情。
提到我的老師吳宓先生寫川劇劇本《晴雯》的經過。
在“四人幫”被粉碎後,我很關心我這位老師的遭遇,便到處打聽他的消息,幾經周折,才知道他1975年在他妹妹家中逝世。
現在才又得到這條線索。
以前我看過昆曲《晴雯》,無疑,這是一個卓越的劇目。
作者是以自己的心血,澆灌出的一朵焦骨牡丹。
可是多年來,便有風刀雨箭嚴相逼迫,直到三中全會以後,才得重返枝頭。
現在,才知道川劇也有了這個劇目,是由吳宓先生寫的。
這時,古月堂的晨夕,珞珈山的風暴,像八月江潮般都來眼底……我的眼睛雖已濕潤,但還能辨認得出,老友的信上寫道: “……舊友中,吳宓是以哲學的角度研究《紅樓夢》的,數十年堅持不變(從1919—1975)。
但是,數十年無人注意,著作未出版,積稿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燒毀,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有的是來自遙遠的邊疆,有的是來自多年失去音訊的好友,有的是來自沒有見過面的新人,有的是沒有留下地址的關懷…… 這種洋溢的熱情,對我确實是最大的鼓勵,也是最有力的敦促。
古代的哲學家莊子說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一個人最多也不過活到一百歲左右吧!在抗戰期間,組織過“老子軍”的一位長者來看我。
從談話中,可以斷定他知道得并不能算少;最近,我又收到朋友寄給我的一位将近百歲老人寫的回憶錄,一個世紀的親身經曆,也不能算少。
但多和少都是相對的。
一個人的生命活動,總是局限于一定空間和時間的。
在“詩經”時代,中國人就贊美友情,就懂得“求春友聲”是共鳴的表現。
在生活中,忽然闖進一位新客人,通過交談,引為同調,這例子并不少見……因為人際關系,重要的是“了解”。
一個人的實踐,必須和别人的實踐聯系起來,視野才能闊大,思路才能活躍,才能從“有涯”中得到克服,才能向“無涯”中去靠攏…… 俗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隻要我和别人同行,就不止三人了,那麼,可師的也就更多了。
這還不止是倍數的增加,而是乘方的增加。
那麼,在我借此機會向新老朋友表示感謝的時候,摘錄二三事例,以公同好。
雖然事先沒有征得他們的同意,但是為了要說明我上述的意思,我想他們也不會提出異議的吧!這也正表明,隻要是光和熱,不但自身随時随地會散發出來,同時也會激發别人的光和熱。
大概關心《紅樓夢》的人們,都知道近年發現一些與曹雪芹有關的東西。
其中,最引人關切的,就是所謂“脂硯齋”的脂硯。
我的老友是一位海内著名古硯收藏家,脂硯正是在他手中流傳的。
他告我這脂硯的經過,說它不真。
另外,他來信中還提到一些事情。
提到我的老師吳宓先生寫川劇劇本《晴雯》的經過。
在“四人幫”被粉碎後,我很關心我這位老師的遭遇,便到處打聽他的消息,幾經周折,才知道他1975年在他妹妹家中逝世。
現在才又得到這條線索。
以前我看過昆曲《晴雯》,無疑,這是一個卓越的劇目。
作者是以自己的心血,澆灌出的一朵焦骨牡丹。
可是多年來,便有風刀雨箭嚴相逼迫,直到三中全會以後,才得重返枝頭。
現在,才知道川劇也有了這個劇目,是由吳宓先生寫的。
這時,古月堂的晨夕,珞珈山的風暴,像八月江潮般都來眼底……我的眼睛雖已濕潤,但還能辨認得出,老友的信上寫道: “……舊友中,吳宓是以哲學的角度研究《紅樓夢》的,數十年堅持不變(從1919—1975)。
但是,數十年無人注意,著作未出版,積稿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燒毀,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