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單複通信談《曹雪芹》中卷

關燈
文獻中,沒有發現曹雪芹和戴震有會面的情況,因此,我也不打算虛構他們有任何相會的場面。

    反之,我認為這樣處理,會更激動讀者的心靈。

    看過脂批的人,都會感到“一芹一脂”,已經表現出很多可感的情節,如果曹雪芹能和戴震相會,那該有多麼好呀!但事與願違,事實并不按照這個公式進行。

    請恕我不妨在這兒用一句套語吧: “讀者至此,不禁掩卷唏噓者久之!” 我們都知道,曹雪芹是反儒的。

    《紅樓夢》中借寶玉的口說,“四書”是不讀的,隻要記住“明明德”這幾個字就行了。

    這決不是随便說的,在這個觀點上,他和戴震尋到了共同的觀點。

    很可能由于這一點,他才認為孔夫子是“亘古一人”的大哲學家。

     我在《曹雪芹》上部描寫曹雪芹在平郡王府做福彭伴讀的地方,匾額上題“在明明德”,又形容那個地方是“亞”字形建築,就是為将來曹雪芹對這幾個字的解釋作的伏筆。

     分析這個“德”字,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呢!我收藏過一顆春秋時代的古印,可以看到“德”字“心”的上邊,也是個“心”字。

    我們現在寫作“”的,實在是“心”的象形。

    那顆古印,下邊的這個“心”,作“二”,(秦碑“大夫”兩字寫作“大二”,與此正同。

    可見德字原是兩個心字的複合,行的偏旁是後加的)正說明了這個問題。

     關于這顆古印的描寫,也會在《曹雪芹》續稿中出現。

    “德”最初的含義,不是我們現在通行的道德、德行的意思,而是指元素,或事物本來的性格特征。

    心、性、德的字義是相通的。

    曹雪芹特别指出“明明德”這三個字來,不是順口一說就算數的,而是道出他精湛的思想實質和對孔夫子的理解高出同代人。

     傅青主是受老莊影響的人,他對生死的概念,都是以莊子的概念來對待的。

    他立的“遺囑”,擯棄儒家的一切規矩禮法,表現出他的思想光輝來。

    傅青主對當時的儒家罵道:“狗奴才,眼裡容不得一個老子!”(旅行期間,沒法核對原文,我想原意是不錯的)以這樣的禮貌來對待儒家,為老子争地位,這不能不說是很出色的行動。

    那麼,在《紅樓夢》中,以“明明德”這三個字來揚棄“四書”的其他部分,這不能不說是更加出色的行動。

    好了,關于這個問題,将來有機會再作長談吧! 最後,我想和你談一個問題。

    這就是與曹雪芹家世、身世有關的三個皇帝。

     大家都知道康熙這位皇帝是很有眼光的,他看到由西邊來的一股力量,要對中國成為威脅,他警告過他的臣民,并且勵精圖治,切實充實自身的力量。

     康熙的所作所為,從他八歲登基以來,到他六十九歲駕崩,都得到“好皇帝”的美稱。

    而雍正則不然,從登基到死,僅僅十三年,總有流言蜚語跟着他。

    我對清史沒有更多的研究,隻有一些東鱗西爪的知識而已,但我總想為雍正說幾句話。

     雍正不許造大屋、蓋廟堂,這是他嚴守不渝的。

    他沒有大擺排場地巡遊,他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可見他是很重視休養生息的。

    他縱觀過去的曆史,他最擔心的是他死後,他的兄弟會推翻他兒子的皇位,奪權自立。

    因此,他要在他手上,清除這些政敵。

    當然,有民族思想的文人,他也決不輕輕放過。

    這些問題,都要放在曆史的範圍來考察,才會得出相應的結論來。

     三個皇帝中,在中、下卷裡,我寫乾隆較多。

    乾隆和雍正相反,他幾下江南,幾番征戰,大造離宮……能有這等雄厚的物質力量來供乾隆運用,無疑是雍正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

    乾隆的外交政策、統治思想,以及他的作為和他的生活,都會有些觸及。

     總之,我對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皇帝,都感興趣。

    我本來想從曹寅寫起,這當然就會有大量篇幅寫到康熙。

    但那樣就會拉得太長,所以隻好從康熙死寫起。

    本來,我怕我的身體不好,精力照顧不及,隻打算寫曹雪芹的青年時代,如果還有餘力,再寫他的晚年,這就是原來計劃寫五十萬字的原因。

    後來由于健康有所好轉,才決定從他的童年時代寫起,也就是現在的上卷部分了。

     目前,我正在寫中卷,計劃寫三十萬字左右,主要寫曹雪芹的青年時代。

    如果再沒有其他插曲,年内可以寫出來。

    明年底完成下卷,也就是曹雪芹的晚年部分。

    任務還是艱巨的,特别是對我來說。

    不過,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我相信還是能完成的! 不多寫了。

    祝 夏安! 1980年7月29日于松花江畔友誼宮 (原載《鴨綠江》,1980年8月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