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埂峰
關燈
小
中
大
有青埂峰的話,也正該是這麼個模樣吧!
再想,方才順口說出撿通靈寶玉的話,便隻有啞然失笑了。
我想:曹雪芹決不會來到這兒的,他寫的青埂峰也必另有來頭。
那時,交通不發達,他不會來到這個荒山僻壤的,不像今天,我們在大力開發,所以深圳人都來到興城了。
當然,他們中也會有人乘興到闾山來遊覽呢!但曹雪芹來到北鎮,不會有這回子事吧! 這派胡思亂想,我并沒有和同行人說,更沒有對耀群透個風兒。
她隻顧張羅我如何不要滑倒,如何能夠爬得再高一點兒——我們邊爬邊歇,走過青石,又上青石…… 終于到了“福地洞天”了。
上邊還有仙人岩、風井一些勝境,我就隻得放棄了。
如果再爬上去,看到更多的風光,對我來說,就未免太奢侈了。
爬着,歇着,總算爬上山腰了…… 這時,我和耀群回到石栅珠簾,在聖水盆裡玩水。
我就想,大凡名山,都會有自己的風格。
如果我不進入山來,親自感受一番,就不會對闾山有所認識了。
懷着這種想法,下得山來,車子又載我們走向山神廟的路上。
山神廟,也有一些有趣的傳說,廟中還保存古代的壁畫,還保存着元、明、清三代的石碑…… 我們來到廟中,首先看到的就是十四塊石碑,它們很勻稱地排列在大殿前頭。
因為太陽已經西斜了,來不及細讀碑文。
查找最早的碑文,大概是至元年間的。
我正看得起勁,忽然一位女紅學家喊我,要我去看從東起第二塊碑文,她一邊攙扶着我,一邊對我說:“我早就說,乾隆看過《紅樓夢》,可是得不到印證,現在見到實證真高興!” 這話立即引起我的好奇心。
多人擁着我去看碑文,碑上刻的是兩首七言絕句: 聞道深山足隐論, 與居木石桂松鄰。
誰知潛志樂饑者, 原是攫身逐鹿人。
(《道隐士》) 廟西峙立翠雲屏, 凝盼誰能拟色形, 一丈石寫木方廣, “補天”兩字出何經? (《翠雲屏》) 詩句是乾隆親筆所書,碑刻年代,是乾隆十一年。
那時曹雪芹還在世間。
這位女紅學家興奮地說,是針對《紅樓夢》的補天說來寫的。
她說詩中提到“木石”,特别是“補天”兩字出何經?是直質曹雪芹而發的。
我腦子本來不夠清楚,我說待我琢磨琢磨……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子事兒?我開玩笑時,脫口說出“通靈寶玉”來,而這兒居然就自古出産美石珣、玕、琪;看到廣甯大山居然聯想到青埂峰,爬上山腰,居然有“福地洞天”,下得山來,這位女紅學家,居然發現了“木石”、“補天”,乾隆的詩句裡居然有質責的口氣……這位來自南方的女紅學家,平生第一次踏上這遼西土地。
陪同來遊的向導,沒有一句話曾經說過這山和《紅樓夢》有任何牽連。
居然,這次闾山之遊,竟會有了這一連串的巧合…… 在返回的路上自己也覺得奇怪。
不過,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聯想的道理了。
我忽然想到:柴可夫斯基小時候,有人看見他坐在床上,眼神興奮地喊道:“啊!這音樂啊!這音樂!把它拿走吧!它在我的頭腦裡,不讓睡覺啊!”在柴可夫斯基的腦子裡,一定是無時無刻總有音樂在作響,他才會喊出這些話來的。
而且,他感到音樂對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威力,他才這樣喊的…… 我想,參加紅學會的人們,大都是些“紅迷”吧!因此,在稍有對景的地方,就引起一些聯想,擺上學術的天平,而隻從人的聯想作用,把它直寫出來,不也有些意思嗎?也不稱太大的荒唐吧! 但是,我把這些寫出,寄回深圳,就未免有些荒唐了!不,不,空間已在縮短,從深圳出發的旅遊者,如果不嫌荒唐的話,破工夫,何妨到闾山看一眼天造地設的青埂峰呢? 正是: 聞說青埂已荒唐, 更向荒唐演大荒。
1984年11月14日夜雨聲中 (原載深圳《海石花》,1985年第1期)
我想:曹雪芹決不會來到這兒的,他寫的青埂峰也必另有來頭。
那時,交通不發達,他不會來到這個荒山僻壤的,不像今天,我們在大力開發,所以深圳人都來到興城了。
當然,他們中也會有人乘興到闾山來遊覽呢!但曹雪芹來到北鎮,不會有這回子事吧! 這派胡思亂想,我并沒有和同行人說,更沒有對耀群透個風兒。
她隻顧張羅我如何不要滑倒,如何能夠爬得再高一點兒——我們邊爬邊歇,走過青石,又上青石…… 終于到了“福地洞天”了。
上邊還有仙人岩、風井一些勝境,我就隻得放棄了。
如果再爬上去,看到更多的風光,對我來說,就未免太奢侈了。
爬着,歇着,總算爬上山腰了…… 這時,我和耀群回到石栅珠簾,在聖水盆裡玩水。
我就想,大凡名山,都會有自己的風格。
如果我不進入山來,親自感受一番,就不會對闾山有所認識了。
懷着這種想法,下得山來,車子又載我們走向山神廟的路上。
山神廟,也有一些有趣的傳說,廟中還保存古代的壁畫,還保存着元、明、清三代的石碑…… 我們來到廟中,首先看到的就是十四塊石碑,它們很勻稱地排列在大殿前頭。
因為太陽已經西斜了,來不及細讀碑文。
查找最早的碑文,大概是至元年間的。
我正看得起勁,忽然一位女紅學家喊我,要我去看從東起第二塊碑文,她一邊攙扶着我,一邊對我說:“我早就說,乾隆看過《紅樓夢》,可是得不到印證,現在見到實證真高興!” 這話立即引起我的好奇心。
多人擁着我去看碑文,碑上刻的是兩首七言絕句: 聞道深山足隐論, 與居木石桂松鄰。
誰知潛志樂饑者, 原是攫身逐鹿人。
(《道隐士》) 廟西峙立翠雲屏, 凝盼誰能拟色形, 一丈石寫木方廣, “補天”兩字出何經? (《翠雲屏》) 詩句是乾隆親筆所書,碑刻年代,是乾隆十一年。
那時曹雪芹還在世間。
這位女紅學家興奮地說,是針對《紅樓夢》的補天說來寫的。
她說詩中提到“木石”,特别是“補天”兩字出何經?是直質曹雪芹而發的。
我腦子本來不夠清楚,我說待我琢磨琢磨……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子事兒?我開玩笑時,脫口說出“通靈寶玉”來,而這兒居然就自古出産美石珣、玕、琪;看到廣甯大山居然聯想到青埂峰,爬上山腰,居然有“福地洞天”,下得山來,這位女紅學家,居然發現了“木石”、“補天”,乾隆的詩句裡居然有質責的口氣……這位來自南方的女紅學家,平生第一次踏上這遼西土地。
陪同來遊的向導,沒有一句話曾經說過這山和《紅樓夢》有任何牽連。
居然,這次闾山之遊,竟會有了這一連串的巧合…… 在返回的路上自己也覺得奇怪。
不過,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聯想的道理了。
我忽然想到:柴可夫斯基小時候,有人看見他坐在床上,眼神興奮地喊道:“啊!這音樂啊!這音樂!把它拿走吧!它在我的頭腦裡,不讓睡覺啊!”在柴可夫斯基的腦子裡,一定是無時無刻總有音樂在作響,他才會喊出這些話來的。
而且,他感到音樂對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威力,他才這樣喊的…… 我想,參加紅學會的人們,大都是些“紅迷”吧!因此,在稍有對景的地方,就引起一些聯想,擺上學術的天平,而隻從人的聯想作用,把它直寫出來,不也有些意思嗎?也不稱太大的荒唐吧! 但是,我把這些寫出,寄回深圳,就未免有些荒唐了!不,不,空間已在縮短,從深圳出發的旅遊者,如果不嫌荒唐的話,破工夫,何妨到闾山看一眼天造地設的青埂峰呢? 正是: 聞說青埂已荒唐, 更向荒唐演大荒。
1984年11月14日夜雨聲中 (原載深圳《海石花》,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