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瓶湖”
關燈
小
中
大
我小時候去過太平湖,它就在一個大學的旁邊。當時,也已是一片荒煙蔓草,敗井頹垣了。随着日月的流失,印象也就越來越淡了下去。後來,知道這兒就是曹雪芹當年的好友——敦誠的槐園故址,這倒勾起我的種種情絲來。從此,太平湖就經常萦回在我腦際,總想去憑吊一番。後來又聽到傳說,這個太平湖就是當年曹雪芹到過的“瓶湖”。“瓶湖”這個名兒,使它和另外一個名兒也叫太平湖的區别開來。因此,就叫它“瓶湖”也許更合适呢!
大家都知道,出自曹雪芹親筆的作品,除了《紅樓夢》外,真正靠得住的,便隻有兩句詩了。這兩句詩,就是脍炙人口的:
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它也就是當年曹雪芹在瓶湖邊“槐園”,觀看敦誠作的新戲《琵琶行傳奇》,寫的一首七律的最後兩句。
當時的人,贊譽曹雪芹的詩有李長吉的味道。從這僅有的兩句詩來看,确實是隻有曹雪芹這樣的大手筆,才能寫得出來的。僅僅這兩句詩,就使我們感到曹雪芹的想象力和浪漫氣息是多麼濃郁!
更有趣的是,這兩句詩,竟和維納斯的塑像一樣,都有一個動人的情節:
維納斯塑像出土時,就失去了雙臂。多少年來,有許多雕塑家,想把這個遺憾填補起來,把維納斯失去的一雙胳膊補起來。但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無獨有偶,也有人想為曹雪芹把這首詩補齊。似乎也沒有取得成功。
今年春節期間,我和家人一同訪問了一次瓶湖。那天正刮大風,車子沿着那一地帶緩慢地循路開行,足足尋了兩個小時,終于在正在建築的北京服裝公司大樓工地上,找到了我要尋找的地方。不要說槐園了,就連瓶湖的傳說,也無人知曉了。隻有太平湖這個名兒,還留在北京城市地圖上,還留在當地一些老居戶的記憶裡。
在建築工地上,我們遇到了幾位熱心的同志,還請來了居委會的兩位老大娘。在大風中,他們指點給我們:那兒原來有亭子,那兒有樹,那兒原先還有房基來着。但在他們的記憶中,這一帶早就荒涼了,就是一片亂石荒草。說是湖,實際就是有點子淤水塘,解放後也就早已填平,蓋成樓房,修造馬路了。工人同志們還告訴我們說,正在修建的北京服裝公司大廈的這個地點,很可能就是早年的湖心……
“瓶湖”和“槐園”,隻能在想象中存在了。過去這個荒涼、無人理睬的地方,現在卻是高樓林立了。曆史本身,竟是這樣的詭谲變化。使人不僅聯想到,賈寶玉眼中的“自行船”當年開到中國沿海商埠,并不是寶玉胡說,的确是實有其事。甚至在後來的曆史新頁中,也曾把後來的林黛玉運走過。而且在不久的将來,不單通過“自行船”,還通過飛機,就在兩個半世紀以前的瓶湖舊址,把我國制作的服裝運到海外去,去裝扮海外的新型的林黛玉……
大風中,我站在幹枯的瓶湖面前,禁不住想到,曹雪芹的祖先去過東洋,接待過西洋貢使。曹雪芹對這一點是熟知的,我們從《紅樓夢》中,可以斷定曹雪芹的思想是開放的,他對曆史是最明白不過的。因此,我們也應該明白,曆史上的槐園,不會一成不變的。現在,在瓶湖當中聳立起高大建築來,也是曆史應有之筆。從這兒再來回溯曆史,也會使我們得到很多的啟發的。
這倒引起我的另外一些想法來,本來曹雪芹寫詩觀戲的地方,不能像莎士比亞當年以“地球劇場”那樣保持下來,但是,也給我們提供了曆史的另外一個發展曆程。與此相反,比如,恭王府是受了《大觀園》的影響而被認為是曹雪芹的舊宅,這也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因為,這就足以證明這個建築群本身,它具備着和曹雪芹一脈相通的時代精神,從它身上不難看到曹雪芹那時的時代面貌,這就夠了。假如,我們因此而把它和曹雪芹聯系起來,這就不僅不是勉強的事,而是很自然的事,甚至是應該做的事了。
1980年4月27日
(原載《黎明的眼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大家都知道,出自曹雪芹親筆的作品,除了《紅樓夢》外,真正靠得住的,便隻有兩句詩了。這兩句詩,就是脍炙人口的:
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它也就是當年曹雪芹在瓶湖邊“槐園”,觀看敦誠作的新戲《琵琶行傳奇》,寫的一首七律的最後兩句。
當時的人,贊譽曹雪芹的詩有李長吉的味道。從這僅有的兩句詩來看,确實是隻有曹雪芹這樣的大手筆,才能寫得出來的。僅僅這兩句詩,就使我們感到曹雪芹的想象力和浪漫氣息是多麼濃郁!
更有趣的是,這兩句詩,竟和維納斯的塑像一樣,都有一個動人的情節:
維納斯塑像出土時,就失去了雙臂。多少年來,有許多雕塑家,想把這個遺憾填補起來,把維納斯失去的一雙胳膊補起來。但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無獨有偶,也有人想為曹雪芹把這首詩補齊。似乎也沒有取得成功。
今年春節期間,我和家人一同訪問了一次瓶湖。那天正刮大風,車子沿着那一地帶緩慢地循路開行,足足尋了兩個小時,終于在正在建築的北京服裝公司大樓工地上,找到了我要尋找的地方。不要說槐園了,就連瓶湖的傳說,也無人知曉了。隻有太平湖這個名兒,還留在北京城市地圖上,還留在當地一些老居戶的記憶裡。
在建築工地上,我們遇到了幾位熱心的同志,還請來了居委會的兩位老大娘。在大風中,他們指點給我們:那兒原來有亭子,那兒有樹,那兒原先還有房基來着。但在他們的記憶中,這一帶早就荒涼了,就是一片亂石荒草。說是湖,實際就是有點子淤水塘,解放後也就早已填平,蓋成樓房,修造馬路了。工人同志們還告訴我們說,正在修建的北京服裝公司大廈的這個地點,很可能就是早年的湖心……
“瓶湖”和“槐園”,隻能在想象中存在了。過去這個荒涼、無人理睬的地方,現在卻是高樓林立了。曆史本身,竟是這樣的詭谲變化。使人不僅聯想到,賈寶玉眼中的“自行船”當年開到中國沿海商埠,并不是寶玉胡說,的确是實有其事。甚至在後來的曆史新頁中,也曾把後來的林黛玉運走過。而且在不久的将來,不單通過“自行船”,還通過飛機,就在兩個半世紀以前的瓶湖舊址,把我國制作的服裝運到海外去,去裝扮海外的新型的林黛玉……
大風中,我站在幹枯的瓶湖面前,禁不住想到,曹雪芹的祖先去過東洋,接待過西洋貢使。曹雪芹對這一點是熟知的,我們從《紅樓夢》中,可以斷定曹雪芹的思想是開放的,他對曆史是最明白不過的。因此,我們也應該明白,曆史上的槐園,不會一成不變的。現在,在瓶湖當中聳立起高大建築來,也是曆史應有之筆。從這兒再來回溯曆史,也會使我們得到很多的啟發的。
這倒引起我的另外一些想法來,本來曹雪芹寫詩觀戲的地方,不能像莎士比亞當年以“地球劇場”那樣保持下來,但是,也給我們提供了曆史的另外一個發展曆程。與此相反,比如,恭王府是受了《大觀園》的影響而被認為是曹雪芹的舊宅,這也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因為,這就足以證明這個建築群本身,它具備着和曹雪芹一脈相通的時代精神,從它身上不難看到曹雪芹那時的時代面貌,這就夠了。假如,我們因此而把它和曹雪芹聯系起來,這就不僅不是勉強的事,而是很自然的事,甚至是應該做的事了。
1980年4月27日
(原載《黎明的眼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