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遊陶然亭臆記
關燈
小
中
大
多年來,我一直鼓動朋友們寫“曹雪芹遊蹤”,但是他們都沒有寫。我也和朋友們一樣,沒有寫。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憑實據的材料。
1986年,我在哈爾濱和日本紅學家伊藤漱平分手時,他先去大連,打算查閱古典文學的資料,然後還想到南方蘇杭等地,他笑着說:“作一次‘紅樓之旅’。”我說這計劃太好了,這個題目也好。可見曹雪芹的足迹所到之處,對于“紅樓夢中人”是多麼具有吸引力啊。
曹雪芹在西山地區生活過,這是事實。但是,他在京畿這偌大的地方,到過哪裡,住過哪裡,有的可以肯定下來,有的還很難确切指明。我們當然知道: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到過的地方都記載下來,以備後人查對。如果真是那樣,也決不會是曹雪芹幹的。這是一個方面。我國有個好傳統,喜歡作《地方志》。但是,有的卻故意攀扯上名家,說是某某名家到過那裡,要為本地增光。當然,有些都是虛構。如廣西桂林市的“太白飲酒處”、昆明市的“巢父洗耳處”,前者立石為記,後者刻在摩石上,我都是親眼目睹,但卻一丁點兒也不信。這是又一個方面。顯然,事情的真僞很難分辨。所以捋清曹雪芹遊蹤,也隻能就事論事。
現在,我以曹雪芹與陶然亭為例,就是本着常識來考慮的。
這裡順便就亭子問題提一下,古代有的以亭為名的,如西蜀子雲亭、宋代滄浪亭,不像後來的亭子沒有四壁,而是房屋。當年修造陶然亭的江藻,他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因為他的官職也是管建造的。當時,陶然亭亦稱“江亭”,并不是空有四柱或八柱的亭子,也不是水榭式的有門有窗的亭子。所以直到近代,陶然亭仍可借膳、留宿。有的人還以為原來的亭子已經頹塌,如今這一明兩暗的房子是重建的,仍衍用舊名呢。
曹雪芹是個喜聚不喜散的人,但他的好友敦誠、敦敏在詩文集中,寫與他相聚的詩句并不多。至于曹雪芹的詩文,至今還無從得到。所以他的交遊情況,更難知曉。隻能就常情來說,敦誠、敦敏常去的地方,也一定會有曹雪芹的遊蹤。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的興趣、習慣都有某些共同之處。如魯迅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沒有提到過周作人,周作人文中也未提到過這兩個地方,但周作人到過這兩個地方是毋庸置疑的。
曹雪芹稍後的明義,收在《緣煙鎖窗集》的《遊陶然亭》詩中說:“……曠哉陶然亭,使我開心眸。雲霞虛景入,灌木清音留。蛙聲連葦岸,鹭下回莎洲。長檐架蘿幔,方畦激清流。……”這詩描繪出的景色,和曹雪芹在世時的情景,不會相差太多,因為時間相隔也并不太遠。
敦敏著的《懋齋詩鈔》中,有詩雲:
行吟載酒複提壺,
柳蔭系馬坐青蕪。
尋僧不繹禅悅味,
享鮮且就蔬筍廚。
古亭高會恐遲暮,
夕陽魯戈揮不住。
溪蘆流水春又生,
故人遙向江南去。
詩後有小注:“陶然亭餞秋園先生。”敦敏當時沒有注出同遊共餐其他諸人的名字,隻說明這次在陶然亭歡宴,是為秋園先生送行。但由此可以明确看出,當年在陶然亭聚會餞行、接風的,頗不乏人。敦誠在《重遊陶然亭記》一文中,有:“……追憶故歡,恍如昨夢,出處聚散,蒼狗白衣,能無今昔之感乎!巡檐覓舊題字,逐壁塵堕落,無複餘量……”文前卻記下了四年前仲夏敦敏在陶然亭為秋園先生餞行時九個人的名字,沒有曹雪芹在座。因此,要我提出曹雪芹到過陶然亭的文字資料,目前還不可能。但是,曹雪芹獨自來遊,或和其他朋友來聚會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特别從“尋僧不繹禅悅味,享鮮且就蔬筍廚”的詩句中,說明當時陶然亭有僧舍,不但有禅悅味,還可制作待客的肴馔。曹雪芹具有李賀尋詩探勝的性格,從這方面來看,我總認為曹雪芹的遊蹤,定會涉及陶然亭的。
其實,曹雪芹遊過陶然亭,也不會給陶然亭增色,曹雪芹沒有遊過陶然亭,也不會使曹雪芹本人減色,何況我又沒有深文周納的本領呢。不過,從一些迹象看來,我是相信曹雪芹到過陶然亭的。
1988年11月于香河園
(原載《逛北京》,1988年11月)
1986年,我在哈爾濱和日本紅學家伊藤漱平分手時,他先去大連,打算查閱古典文學的資料,然後還想到南方蘇杭等地,他笑着說:“作一次‘紅樓之旅’。”我說這計劃太好了,這個題目也好。可見曹雪芹的足迹所到之處,對于“紅樓夢中人”是多麼具有吸引力啊。
曹雪芹在西山地區生活過,這是事實。但是,他在京畿這偌大的地方,到過哪裡,住過哪裡,有的可以肯定下來,有的還很難确切指明。我們當然知道: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到過的地方都記載下來,以備後人查對。如果真是那樣,也決不會是曹雪芹幹的。這是一個方面。我國有個好傳統,喜歡作《地方志》。但是,有的卻故意攀扯上名家,說是某某名家到過那裡,要為本地增光。當然,有些都是虛構。如廣西桂林市的“太白飲酒處”、昆明市的“巢父洗耳處”,前者立石為記,後者刻在摩石上,我都是親眼目睹,但卻一丁點兒也不信。這是又一個方面。顯然,事情的真僞很難分辨。所以捋清曹雪芹遊蹤,也隻能就事論事。
現在,我以曹雪芹與陶然亭為例,就是本着常識來考慮的。
這裡順便就亭子問題提一下,古代有的以亭為名的,如西蜀子雲亭、宋代滄浪亭,不像後來的亭子沒有四壁,而是房屋。當年修造陶然亭的江藻,他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因為他的官職也是管建造的。當時,陶然亭亦稱“江亭”,并不是空有四柱或八柱的亭子,也不是水榭式的有門有窗的亭子。所以直到近代,陶然亭仍可借膳、留宿。有的人還以為原來的亭子已經頹塌,如今這一明兩暗的房子是重建的,仍衍用舊名呢。
曹雪芹是個喜聚不喜散的人,但他的好友敦誠、敦敏在詩文集中,寫與他相聚的詩句并不多。至于曹雪芹的詩文,至今還無從得到。所以他的交遊情況,更難知曉。隻能就常情來說,敦誠、敦敏常去的地方,也一定會有曹雪芹的遊蹤。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的興趣、習慣都有某些共同之處。如魯迅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沒有提到過周作人,周作人文中也未提到過這兩個地方,但周作人到過這兩個地方是毋庸置疑的。
曹雪芹稍後的明義,收在《緣煙鎖窗集》的《遊陶然亭》詩中說:“……曠哉陶然亭,使我開心眸。雲霞虛景入,灌木清音留。蛙聲連葦岸,鹭下回莎洲。長檐架蘿幔,方畦激清流。……”這詩描繪出的景色,和曹雪芹在世時的情景,不會相差太多,因為時間相隔也并不太遠。
敦敏著的《懋齋詩鈔》中,有詩雲:
行吟載酒複提壺,
柳蔭系馬坐青蕪。
尋僧不繹禅悅味,
享鮮且就蔬筍廚。
古亭高會恐遲暮,
夕陽魯戈揮不住。
溪蘆流水春又生,
故人遙向江南去。
詩後有小注:“陶然亭餞秋園先生。”敦敏當時沒有注出同遊共餐其他諸人的名字,隻說明這次在陶然亭歡宴,是為秋園先生送行。但由此可以明确看出,當年在陶然亭聚會餞行、接風的,頗不乏人。敦誠在《重遊陶然亭記》一文中,有:“……追憶故歡,恍如昨夢,出處聚散,蒼狗白衣,能無今昔之感乎!巡檐覓舊題字,逐壁塵堕落,無複餘量……”文前卻記下了四年前仲夏敦敏在陶然亭為秋園先生餞行時九個人的名字,沒有曹雪芹在座。因此,要我提出曹雪芹到過陶然亭的文字資料,目前還不可能。但是,曹雪芹獨自來遊,或和其他朋友來聚會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特别從“尋僧不繹禅悅味,享鮮且就蔬筍廚”的詩句中,說明當時陶然亭有僧舍,不但有禅悅味,還可制作待客的肴馔。曹雪芹具有李賀尋詩探勝的性格,從這方面來看,我總認為曹雪芹的遊蹤,定會涉及陶然亭的。
其實,曹雪芹遊過陶然亭,也不會給陶然亭增色,曹雪芹沒有遊過陶然亭,也不會使曹雪芹本人減色,何況我又沒有深文周納的本領呢。不過,從一些迹象看來,我是相信曹雪芹到過陶然亭的。
1988年11月于香河園
(原載《逛北京》,198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