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師楚

關燈
賈政叫人來找他去作《姽婳詞》去。

    本來寶玉心思都系在晴雯死後作了芙蓉女神這段心事上面,忽然降下“嚴令”,被迫去“應考”。

    雖說心神不屬,但格于大禮,不得不敷衍塞責。

    一篇《姽婳詞》,剛剛作完,賈政一聲吆喝:“去罷!”寶玉就如得了大赦一般,溜了出來。

    此時,寶玉一心凄楚,回到園中,猛見池上芙蓉,想起了小丫鬟說晴雯做了芙蓉女神,不覺又喜歡起來。

    可見寶玉這時的心思,仍然全部都在晴雯之死這件事上。

    《姽婳詞》不過是半當腰插進一杠子。

    前邊那段被删的議論,正是說明他不得不寫他毫不喜歡寫的《姽婳詞》的思想狀态的。

    說它是“流嘴滑舌”搪塞之作,寫完早把它丢到腦後去了。

    他想的自然是《芙蓉诔》,絕不是什麼《姽婳詞》,“因為他一心念着晴雯,所以想起晴雯死後,并未至靈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呢!但如今要學習世俗之奠禮,斷然不可。

    竟也還别開生面,另作排場,風流奇異,與世無涉,方不負我二人之為人”,這段極為緊要的話,由于高鹗一流人物,不能理解,認為是贅詞浮筆,與他們的口味不合,因此又被全部删掉了。

    其實,我們從這段文字中,可見“芙蓉女兒志前序後歌”是寫“二人為人”的,和寫《姽婳詞》時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

     為了要說明這個完全不同之處,所以在為“芙蓉女兒志前序後歌”之前,作者便又另有一段表白文字。

    這當然也全被删去無存,現在特為補錄在這裡,供大家來研究: ……表文挽詞,也須另出己見,自放手眼。

    亦不可蹈前人之套頭,填寫幾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須灑淚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甯可使文不足悲有餘方是。

    不可上(尚)文藻,而及(反)失悲感。

    況且古人徵詢(徵辭)非自我今作俑也。

    奈今人之文,全成于功名二字。

    故上古之風,一洗皆盡;恐不合時宜,于功名有礙之故也。

    我文為世人觀閱稱贊,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何不遠師楚之大言、招魂、離騷、九轉(辯)、枯樹、間觀秋水、大人先生傳等法,或集參軍句;或偶(句)或短聯,或用實典,或設譬寓,随(意)所之,信筆而去。

    喜則以文以戲,悲則以言志痛。

    辭達意盡為心(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間哉!寶玉本是個不讀書之人,再心中有了這篇不正意,怎得有好詩好文作出來。

    他自己卻任意篡注,并不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誕,竟杜撰了一篇長文。

    因用晴雯素喜之冰鲛绡一帕,楷字寫成,名曰“芙蓉女兒志”。

     其實《姽婳詞》也是“挽詞”。

    為什麼在兩篇挽詞之前,卻有兩種不同的自白,這就充分說明曹雪芹的觀點是十分明确的。

    《姽婳詞》是在懾于嚴命親威之下,憑着“伶口利舌”來寫的制藝文字。

    而“芙蓉女兒志”才是二人平素所為,生死分際的灑淚泣血之作,是内心的真情吐露。

     因為廣大讀者失去看到這兩段曹雪芹自白的機會,即使有的版本保存下來,文字也各不相同,因而未能得到應有的注意,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這段文字,是利劍!是檄文!是宣言!是離經叛道的鮮明旗幟! 作者在這裡再度直截了當地宣稱: 寶玉是個不讀“聖賢”書的人,他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等語,“誤盡天下蒼生,而大奸大盜皆從此出”(戚本七十二回總批),可證曹雪芹的意識何等明确。

    他決心要師楚,主張創新,他反對“套頭”,反對“功名”,反對用“時尚之學”(即八股文)作敲門磚,反對用道學餌名釣祿。

    在這裡,都得到了直截了當的回答,絲毫沒有遮攔處。

     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公開聲稱:“我文為世人觀閱稱贊賞。

    ”明知它會“有礙功名”。

    可見曹雪芹是清醒地、意識明确地為大多數人來寫的,堅決向“有礙功名”的路上走去,決不“怕前怕後”,顯露出作者的反抗封建社會的詩魂文膽來! 三 他所說的“師楚”就是以屈原這些人為師,公開宣稱自己是師承楚辭的傳統的。

     “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态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0頁)。

     屈原為楚國立憲令,明法制,希望做到“俗之一改”。

    他處的是奴隸制社會向新興地主政權過渡的時代,他的思想代表新興生産關系變革的要求。

     每逢曆史上有了大的轉折,統治階層的衛道者,就為“屍居餘氣”的舊社會招魂禮魄,而另一方面代表新興社會力量的進步思想家,必然要在批判舊社會中發現新的希望。

    “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僇,我有所周”。

    在長沙出土的帛書《經法》裡就有這樣的思想。

     我們大家都知道,屈原在某種程度上是代表着南方新興地主的利益,對氏族領主制度開始不滿。

    在這一點上,曹雪芹和屈原就有了共同的地方,因為他們的腳都是踏在曆史的浪尖上的,下面試舉幾個例證來看: 第一,他們都要求改變舊社會。

    屈原看到的現實,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