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也認為陰陽有如開合,像門戶那樣,那麼,就必得承認先有能成為門戶的器材。
不然,是沒法開合的。
所以,他反對器外求道10。
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争的焦點。
湯顯祖認為:“器者,運功之象。
”王夫之認為:“器而後有形。
”曹雪芹說得更口語化,他說:“器賦了成形。
”可見曹雪芹是和王夫之觀點完全一樣。
這些人的論點,就是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像樂曲不能離開鐘鼓而發出來一樣。
沒有鐘鼓就不能發出樂曲聲來。
“不可能把思維同思維着的物質分開”11。
從這些論點裡,不難看出他們之間思想的内在的聯系來。
而特别應該指出的,是湯顯祖對曹雪芹的影響。
在《紅樓夢》十九回裡有一小段說:茗玉小姐十七歲便死了。
有的批者說這是從《還魂記》套來,十分可惜。
在寫黛玉點唱“離魂”的曲子時,又有批者認為這是暗示黛玉之死。
像黛玉之死這般重要情節,是借《牡丹亭》的曲子暗示出來的,也可見《牡丹亭》的作者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了。
湯顯祖稱贊李贽為傑,看到李贽的書,高興得如獲戰鬥的美劍。
他虛拟柳宗元的後代是《牡丹亭》的男主角,他借瑤華公主之口,宣揚不生孔丘,天地照樣亮。
這些思想在《紅樓夢》裡很明顯地反映出來。
曹雪芹絕不掩飾他和《牡丹亭》的聯系,那位評者的惋惜無疑是多餘的。
湯顯祖留下的東西比較完整,曹雪芹當然都會涉獵過的。
湯顯祖集子裡有一篇《陰符經解》,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它有原始辯證法。
現在也就借此機會談談湯顯祖在《陰符經解》中的一些觀點。
在《陰符經解》中認為“機在于發”。
張載認為“功必有機”。
伏機一旦暴發,就會生出奇器來,這就是說,在平衡狀态的物體經過摩擦和碰撞,突然失去平衡,便會産生新的東西。
《陰符經解》中認為:“地機發在雷。
” 這完全符合近代的科學解釋。
兩個物體互相撞擊,“在一定的強度和一定的條件下産生新的、不再僅僅是力學的作用,即産生熱、光、電、磁”12。
“天機發在鬥”。
北極星是天的樞紐。
從鬥柄的轉移,可以知道空間和時間的轉移,可以定春夏秋冬。
這種運轉是由于天體互相吸引,所以導緻宇宙不散,總是處于平衡的運轉中。
在《陰符經解》中,湯顯祖又認識到:日月按照周期運行,大小的表象被體積決定,都是可以量得出、算得出的,并沒有什麼神奇。
随着這種矛盾的相互滲透,上天下地也在互相轉換。
經過三十六個時辰,時間和空間都經過一度正、反、複的過程。
這種現象用曹雪芹的話來形容,就是陽盡了就是陰,陰盡了就是陽。
不是陰盡了又有個陽生出來,陽盡了又有個陰生出來。
曹雪芹從三十六個時辰的周轉的過程中,也得出正、反、複的概念來13。
毛主席指出:“各對矛盾之間,又互相成為矛盾。
這樣地組成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們的思想,并推動它們發生運動。
”14 曹雪芹不可能作出這種科學的論斷來。
他隻是從物質的陰陽這一對矛盾中,看到條件順逆的矛盾和量的多少的矛盾,推動着事物在不斷地運動。
這就說明他思想的進步的一面了。
在這個基礎上,曹雪芹借湘雲的口中說:沒有雌的就沒有雄的,沒有母的就沒有公的。
這說明曹雪芹意識到對立物的統一。
陰和陽的同一性,它們互相滲透,互相聯結,以對方的存在作為己方的存在的依據。
曹雪芹認為有生命的東西和無生命的東西都是以對立物的統一的形式存在着。
在湘雲和翠縷的對話中,湘雲說:“樹葉還分陰陽呢!向上朝陽的就是陽,這邊覆下的就是陰。
”這些都是說明了正反互相依存的關系,沒有陰,也就沒有陽;沒有陽,也就沒有陰。
推而廣之,曹雪芹認為這也适合于考察千變萬化的器物。
即以扇子為例,正面就是陽,反面就是陰,雙方共處于一個共同體中。
湘雲關于陰陽的闡明,卻使處于侍兒地位的翠縷明白了一個大道理。
這就使她這糊塗的奴才比起她的聰明的主子(湘雲)的智慧來,高出了一萬倍。
這時,在曹雪芹的筆底下出現了奇迹,真像“樓子花”一樣,在翠縷天真的頭上又長出一個智慧的頭來。
原來翠縷明白了封建階級社會裡人與人的關系!她說道:“人規矩主子為陽,奴才為陰。
”這是她從具體實踐中得出來的認識,湘雲的階級根性使她不願接觸這個現實,但也隻得說:“你很懂得!”有正本眉批:“人規矩言人道三規矩也。
”可見批者已看到曹雪芹是指社會地位的等級關系來說的。
“沒有地主,就沒有佃農,沒有佃農,也沒有地主。
”“因為互為依存的條件,就是同一性的第一意義。
”“事物内部矛盾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了去,向着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
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種意義。
”15 在甲戌本《紅樓夢》眉批中,有一段是說姣杏和英蓮二人社會地位是轉化的。
它說英蓮是主子,姣杏是奴才,如今英蓮反倒沒有好運道,姣杏可算既有命又走運,可見不在眼下社會地位的高低,在
不然,是沒法開合的。
所以,他反對器外求道10。
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争的焦點。
湯顯祖認為:“器者,運功之象。
”王夫之認為:“器而後有形。
”曹雪芹說得更口語化,他說:“器賦了成形。
”可見曹雪芹是和王夫之觀點完全一樣。
這些人的論點,就是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像樂曲不能離開鐘鼓而發出來一樣。
沒有鐘鼓就不能發出樂曲聲來。
“不可能把思維同思維着的物質分開”11。
從這些論點裡,不難看出他們之間思想的内在的聯系來。
而特别應該指出的,是湯顯祖對曹雪芹的影響。
在《紅樓夢》十九回裡有一小段說:茗玉小姐十七歲便死了。
有的批者說這是從《還魂記》套來,十分可惜。
在寫黛玉點唱“離魂”的曲子時,又有批者認為這是暗示黛玉之死。
像黛玉之死這般重要情節,是借《牡丹亭》的曲子暗示出來的,也可見《牡丹亭》的作者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了。
湯顯祖稱贊李贽為傑,看到李贽的書,高興得如獲戰鬥的美劍。
他虛拟柳宗元的後代是《牡丹亭》的男主角,他借瑤華公主之口,宣揚不生孔丘,天地照樣亮。
這些思想在《紅樓夢》裡很明顯地反映出來。
曹雪芹絕不掩飾他和《牡丹亭》的聯系,那位評者的惋惜無疑是多餘的。
湯顯祖留下的東西比較完整,曹雪芹當然都會涉獵過的。
湯顯祖集子裡有一篇《陰符經解》,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它有原始辯證法。
現在也就借此機會談談湯顯祖在《陰符經解》中的一些觀點。
在《陰符經解》中認為“機在于發”。
張載認為“功必有機”。
伏機一旦暴發,就會生出奇器來,這就是說,在平衡狀态的物體經過摩擦和碰撞,突然失去平衡,便會産生新的東西。
《陰符經解》中認為:“地機發在雷。
” 這完全符合近代的科學解釋。
兩個物體互相撞擊,“在一定的強度和一定的條件下産生新的、不再僅僅是力學的作用,即産生熱、光、電、磁”12。
“天機發在鬥”。
北極星是天的樞紐。
從鬥柄的轉移,可以知道空間和時間的轉移,可以定春夏秋冬。
這種運轉是由于天體互相吸引,所以導緻宇宙不散,總是處于平衡的運轉中。
在《陰符經解》中,湯顯祖又認識到:日月按照周期運行,大小的表象被體積決定,都是可以量得出、算得出的,并沒有什麼神奇。
随着這種矛盾的相互滲透,上天下地也在互相轉換。
經過三十六個時辰,時間和空間都經過一度正、反、複的過程。
這種現象用曹雪芹的話來形容,就是陽盡了就是陰,陰盡了就是陽。
不是陰盡了又有個陽生出來,陽盡了又有個陰生出來。
曹雪芹從三十六個時辰的周轉的過程中,也得出正、反、複的概念來13。
毛主席指出:“各對矛盾之間,又互相成為矛盾。
這樣地組成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們的思想,并推動它們發生運動。
”14 曹雪芹不可能作出這種科學的論斷來。
他隻是從物質的陰陽這一對矛盾中,看到條件順逆的矛盾和量的多少的矛盾,推動着事物在不斷地運動。
這就說明他思想的進步的一面了。
在這個基礎上,曹雪芹借湘雲的口中說:沒有雌的就沒有雄的,沒有母的就沒有公的。
這說明曹雪芹意識到對立物的統一。
陰和陽的同一性,它們互相滲透,互相聯結,以對方的存在作為己方的存在的依據。
曹雪芹認為有生命的東西和無生命的東西都是以對立物的統一的形式存在着。
在湘雲和翠縷的對話中,湘雲說:“樹葉還分陰陽呢!向上朝陽的就是陽,這邊覆下的就是陰。
”這些都是說明了正反互相依存的關系,沒有陰,也就沒有陽;沒有陽,也就沒有陰。
推而廣之,曹雪芹認為這也适合于考察千變萬化的器物。
即以扇子為例,正面就是陽,反面就是陰,雙方共處于一個共同體中。
湘雲關于陰陽的闡明,卻使處于侍兒地位的翠縷明白了一個大道理。
這就使她這糊塗的奴才比起她的聰明的主子(湘雲)的智慧來,高出了一萬倍。
這時,在曹雪芹的筆底下出現了奇迹,真像“樓子花”一樣,在翠縷天真的頭上又長出一個智慧的頭來。
原來翠縷明白了封建階級社會裡人與人的關系!她說道:“人規矩主子為陽,奴才為陰。
”這是她從具體實踐中得出來的認識,湘雲的階級根性使她不願接觸這個現實,但也隻得說:“你很懂得!”有正本眉批:“人規矩言人道三規矩也。
”可見批者已看到曹雪芹是指社會地位的等級關系來說的。
“沒有地主,就沒有佃農,沒有佃農,也沒有地主。
”“因為互為依存的條件,就是同一性的第一意義。
”“事物内部矛盾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了去,向着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
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種意義。
”15 在甲戌本《紅樓夢》眉批中,有一段是說姣杏和英蓮二人社會地位是轉化的。
它說英蓮是主子,姣杏是奴才,如今英蓮反倒沒有好運道,姣杏可算既有命又走運,可見不在眼下社會地位的高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