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關燈
賦于人,有昏明清濁之分。

    朱熹則集其大成,把它系統化了。

    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個理。

    有了這個理,而後有這個氣。

    禀清氣者為聖賢,禀濁氣者為愚為不肖。

    而氣質的禀,又不能齊:禀得清高的,便貴。

    禀得豐厚的,便富。

    禀得久長的,便壽。

    禀得衰頹薄濁的,便為愚、為不肖、為貧、為賤、為夭。

    天地元氣,生出一個人來,便會有許多物随他來。

    到氣禀處,便有不齊。

    看其禀得來如何,有得木氣重的,則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惡、辭遜、是非之心為其所塞而不發。

    有得金氣重者,則羞惡之心常多,而恻隐、辭遜、是非之心為其所塞而不發,水火亦然。

    朱熹從氣禀論到先天品類不齊論,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反動的神相術來。

    看!他是多麼懂得用理學來維護封建統治!當然,封建統治者對他也特别恩賜有加,欽定他是禀清氣而生的,在他頭頂上畫個圓環,明令封他為“聖賢”。

     可是他的這番大道理,被王夫之一句話就給戳穿了。

    王夫之說:“聖人不能做到的,而匹夫匹婦能做到!”李贽認為堯舜和路行人一樣,聖人和普通人一樣。

    湯顯祖認為:“世人如鳌山燈,裁有暖氣,手足便動。

    ”都是說客觀條件影響着人。

    曹雪芹從實際生活中認識到富兒永遠不以搜刮為滿足,不是生下來,便有許多“物随他來”4。

     賈雨村是程朱的吹鼓手,他的思想怎麼會代表曹雪芹的思想呢!當然,小說畢竟是小說,不是邏輯嚴密的哲學論文,透露作者思想是通過許多種人物來傳達的,不區分二者之間的差别,會鬧笑話的。

    因為曹雪芹絕不會像演文明戲那樣,滿足于要自己的角色登台大演一套“大實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

    但我有理由說,他的小說的根本思想在賈雨村的話裡是不足為據的,而是相反。

     現在讓我們再談一下曹雪芹的陰陽論。

     屈原在《天問》裡提出一個疑問:晝夜未分,渾沌一片,充滿大氣這種無形的象,何從認識? 柳宗元正确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本來渾沌不分,沒什麼可說的。

    後來分為明暗,流動變化,這都是元氣存在的結果。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引用黑格爾的話:“把物質當作本來就存在着的并且它自身是沒有形式的這個觀點,是在很古時候就有了的,并且在希臘人那裡,首先在渾沌的神話樣式中,我們就看到過了,因為渾沌是當作存在着的世界的沒有形式的基礎。

    ”5雖然黑格爾不知道或未引用中國古代也有的這個觀點,但他畢竟回答了屈原的疑問。

     柳宗元的明暗交錯,曹雪芹的一氣陰陽,都是形容世界的沒有形式的物質基礎的運動狀态的。

    這一點是很容易看到的。

     曹雪芹認為“天地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

    李贽認為“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湯顯祖認為“一氣混成,三才互吞,以成宇宙,以生萬物”。

    王夫之認為“故無有天則無地,無有天地而無人”6。

    他們的認識都有着共同點。

    曹雪芹認為從天地日月到男女以及蚊子、虼蚤、蠓蟲、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都是物質的,都有陰陽。

    這些東西的千變萬化都是由于條件的順逆和量的多少而形成的。

    至于奇的、怪的,是由于人的認識來決定的,像王夫之所說的那樣,蜀犬見雪而吠,雪本常見而犬見不常,所以覺得奇。

    同樣的道理,曹雪芹認為邪正的區分也是這樣。

    合乎社會風俗習慣的就叫做正,反之就叫做邪。

    但社會的标準是有偏的,而且是需要改的。

    當然,曹雪芹還不能用階級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

    但他早已發現,所謂邪正不是按照客觀标準劃分的,而是按照統治集團的利害來劃分的。

    更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曹雪芹提出了物體的大小是由物質的多少所決定的,物體所處的條件的順逆是對他們固定的久些或消散得快些起決定性的作用的。

    這一點尤其重要。

     “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産生和消失。

    ”7 而這幅畫面,一直到曹雪芹這兒,中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們,都是用陰陽消長來描繪它的。

    正如王夫之認為的那樣,陰陽的升降就是物的凝結和消散,在氣候方面就表現為寒暑,在生物方面就表現為生存和死亡。

    極力反對玄學鬼說什麼陰不盡也不生,陰是永恒靜止的觀點8。

    他認為物質摧折消阻是常見的現象,蒸鍋的汽上升遇冷凝結為水,柴炭埋在地裡被浸蝕分解為塵。

    這和曹雪芹的陰陽順逆多少的說法,是可以互為補充的。

    了解了這一點,現在,我們再來談談有關曹雪芹的“器賦了成形”的這個論點。

     恩格斯說:“當一種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歸根到底是經濟的原因造成的時候,它也影響周圍的環境,甚至能夠對産生它的原因發生反作用。

    ”9 在先進思想對新社會起着作用的時候,倒退的思想就起來保護老馬破車,唯恐它一旦完全破碎。

     唯心主義的理學,竭力宣揚:太極無極,五行感動,就分善惡。

     王夫之反對這個論點。

    認為陰陽之始,沒有善惡之分。

    因此,他批判唯心主義者說,既然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