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關燈
曹雪芹生活在階級鬥争十分尖銳的時代,資本主義因素有所發展,正在沖擊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反映在意識形态領域裡的思想鬥争因之也非常激烈。

    康熙開創博學鴻詞科,雍正頒布《大義覺迷錄》,大興“文字獄”,對凡有“華夷之辨”的思想的人都要加以鎮壓。

    “民族鬥争,說到底,是一個階級鬥争問題。

    ”1到了乾隆時代,一批禦用文人,大肆吹噓什麼聖朝盛世,也掩蓋不了階級鬥争的尖銳化。

    在統治階級竭力提倡孔孟之道,推崇程朱理學來鎮壓束縛人民思想的同時,反映新興社會力量的思想家戴震等人,猛烈批判程朱的反動理學,光輝地發展了唯物主義的思想。

    和戴震同時代的曹雪芹,以自己的獨特方式,用假語村言來創作小說,對程朱理學進行抨擊,表達了他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這個問題過去很少被人觸及。

    因為,研究曹雪芹思想的人,都感到他留下的東西太少了。

    這樣一位藝術大師、思想家、世界文豪,隻給我們留下一部未寫完的《紅樓夢》,再就是一點兒零星的東西了。

     曹雪芹是個作家,不能像哲學家那樣用哲學術語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他的思想隻能是用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來表達,而其他如書信論文一類的作品,我們又無從獲得了。

    因此,在賈雨村和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賈雨村發的一通議論,比較明顯地涉及到哲學内容,就更容易惹人注意。

    一則認為他是假語村言,二則認為他是替寶玉說話。

    因之,企圖在他的這通議論中尋找曹雪芹哲學思想的根源,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賈雨村在曹雪芹的筆下是個下流人物,是個儒子和黠吏的典型。

    《紅樓夢》裡罪惡重大的情節幾乎都與他牽挂着。

     賈雨村通體發散着封建時代的腐朽臭氣,對賈家的事,他以為“若非讀書識字,加以緻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禅之力者,不能知也”。

    曹雪芹反對孔孟之書,反對緻良知之功,不信仙釋,怎麼會容許用這把爛鑰匙來開他的思想之門呢! 《紅樓夢》(第一回),回目是“賈雨村風塵懷閨秀”,賈雨村是主詞,各種版本都如此,獨甲戌本無“賈雨村”三字。

    有人認為是“漏抄”,我則認為未寫“賈雨村”三字,正可證明甲戌本更接近原稿,因彼時曹雪芹對主詞還在斟酌,沒有定稿呢。

     曹雪芹的哲學思想應該說是表現在第三十一回“侍兒論陰陽”,湘雲和翠縷的對話中。

    一般都把回目寫為“伏白首雙星”,而《乾隆抄本百甘回〈紅樓夢〉稿》2,則作“侍兒論陰陽”(本文引文以此本底稿為準)。

    這個回目沒有宿命論的味道。

    《紅樓夢》對翠縷着墨不多,未給她獨特的情節,她給讀者的印象不深。

    如果沒有這段論陰陽的對話,對全書似乎也無甚影響。

    其實不然,這才是作者的題眼所在。

    因為,這裡提出的觀點是和賈雨村的論點針鋒相對的。

     現在,試從以下的探讨中來尋取印證。

     先證元氣一元論。

    “在階級存在的條件之下,有多少階級就有多少主義,甚至一個階級的各集團中還各有各的主義。

    ”3 每當生産關系發展到一定的曆史轉折點的時期,前進和倒退的鬥争就特别尖銳。

    乾隆盡力推崇朱熹用理學來束縛人民的功績。

    代表進步力量的戴震起來,則痛斥程朱“以理殺人”。

    他說:“欲,其物;理,其則也。

    ”針對朱熹的理在氣先的謬論,提出氣在理先的理論。

    認為天地是物質生生不息地運動着;道的實質是氣化狀态的陰陽相互作用;理是物質運動的法則。

    在批判程朱理學的同時,闡明了唯物主義的元氣一元論的觀點。

     曹雪芹和戴震同時,兩人相互輝映,一個是偉大的文學家,一個是偉大的哲學家。

    産生他們時代思想的動力則是相同的。

     曹雪芹借湘雲口中說出:“陰陽兩個字,還隻是一個字。

    陽盡了就是陰,陰盡了就是陽,不是陰盡了又有個陽生出來,陽盡了又有個陰生出來。

    ”湘雲是個識字的,怎麼會說出陰陽兩個字還隻是一個字呢!這就表明曹雪芹認為陰陽是一個氣的兩個方面。

    和呼吸一樣,和雷電一樣,沒有呼也沒有吸,沒有電也沒有雷。

     縷兒又問陰陽是什麼樣兒,湘雲告她這陰陽可有什麼樣兒,不過是個氣罷了。

     這才是曹雪芹的根本思想,他是元氣一元論者,是元氣本體論者。

    這是曹雪芹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表現。

    認為陰陽實質上是一個氣,是物質相互運動的關系的表象。

     湘雲口無遮攔,又不大受舊理教的束縛,翠縷是個不懂世故的孩子,曹雪芹選擇她倆來論陰陽是最合适不過的。

    正如老子好以嬰兒來打比一般。

    在這元氣一元論上,就确立了曹雪芹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理學家朱熹的唯心主義思想的根本分歧。

     在兩千年前,孔丘說唯上智下愚不能改,可以說是氣禀論的發端。

    韓愈首倡品類不齊論,把人分為上、中、下三品,說是與生俱生的。

    周敦頤認為無極生太極,五行之生,各主一性,人得其秀最靈,五行感動而分善惡。

    程颢給他作注解,說,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

    氣禀論從此就有了規模了。

    程頤又加以發揮,論氣有清濁,禀清氣者為賢,禀濁氣者為愚。

    在這方面張載也陷入了唯心主義,認為氣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