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與曹雪芹
關燈
小
中
大
家的視野,局限了藝術家馳騁的思想。
宋時道潛寫過一首詩: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這首詩原是作者路行所見,親身所曆,從風蒲與荷花中得到啟示。
但因它寄有更深的意思,作者賦予它一種靈氣,詩意大于它本身的景與情。
蘇東坡很欣賞這個“藕花無數滿汀洲”的意境。
這詩雖寫“身之所曆,目之所見”,但是因為它寫出了靈氣,所以跳出親眼所見的有限事物,把人推向一個開闊、無拘無束的空間。
我們可以借這首詩作為如何了解“寓意則靈”的提示。
一個人既不能離開眼睛見世界,也不能離開身子去經曆世界,但是要和意念融會起來,則煥發出靈微幽秀的感情來。
當然,這種寓意是有層次的,包括一個作家一生所能涵蓋的力度來叙寫的。
《紅樓夢》的第十五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秦鲸卿得趣饅頭庵”,在這個回目上,提出來“鐵檻寺”、“饅頭庵”兩個廟名。
這個取名的含義應該說都是來自唐代王梵志的詩。
他的另一首詩是“城外土饅頭,餡食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這是我國較早的一首白話詩,意思淺顯,明白易懂。
是說城裡人都在城外找塊土地,作為死後葬身之所。
我國相信入土為安,一般的墳墓都是土營的,每逢清明都要上墳培土,所以北邙山下丘墳累累,都和新出屜的饅頭一般,它的餡都由城裡人供應。
在《紅樓夢》裡,曹雪芹不想牽扯到王梵志這首詩,卻故作狡猾說:“原來這個饅頭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廟裡做的饅頭好就起了這個‘诨号’,離鐵檻寺不遠。
”(重點是我加的) 明眼人都會看出,曆來廟宇如以“吃食”出名,就應該做一手好素菜為招徕才合理,恐怕以做“好饅頭”取勝的,還不多見呢! 知名,而以做饅頭出名,因此才得了這個“饅頭庵”的诨号,把“尼姑庵”化成“饅頭庵”,也可以說作者在這自身已經“露餡”,而後邊又加上“多餘”的一筆“離鐵檻寺不遠”,顯然作者故意把“饅頭庵”和“鐵檻寺”同時揭出,把兩者扯在一起,淡淡幾筆卻說出了一個并不淡淡的問題,就是人世間的“鐵門檻”,多麼沉重的鐵門檻啊! 在《紅樓夢》第十五回寫的“鐵檻寺”裡,是王鳳姐弄權拆散好姻緣,毀了張金哥等一系列事故的策源地。
饅頭庵的佛堂的清淨處,也成了秦鲸卿與智能的鴛鴦湖。
“鐵檻寺”以外的大千世界,則是五彩缤紛,王公貴族,販夫走卒,天上地下,無奇不有。
鐵檻在這兒隻作了一個接頭的密室,從而與外界緊密相連。
鐵門檻隻是障人耳目而已。
在觀察事物認識世界這個問題上,王夫之所謂的“鐵門檻”意思很明确。
他認為對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認識,要經過一個人的主觀思維,燃起的火花才能光照世界。
黃老學派認為宇宙的規律就是陰陽消長的變易循環。
《易·複》有“反複其道,七日來複”,《系辭下》有“複小而辨于物”。
陰在陽之内,常見不疑,這就是史湘雲說的,原來陰陽隻是一個氣。
“陰極變陽,剛柔在内也”,陰極變陽,陽剛來自陰柔,當陽衰極就要變陰。
盛衰互為依伏,這種變易,不曾中斷過,但由于各種因素,人們很難對它确定一個周期律來,有人創立“幻滅說”,有人創立“否泰說”,有人創立“循環說”。
都想理出這種變易的時間表來。
“易”就是想從過去的事務,來找尋事務的規律。
在周代以前就有人在思索這個問題。
“意念”,必須經過這道工序,融會貫通才能化為意象,經過這種過程的創作,自會出幽、入微、生靈、吐秀,才能突破親身所曆、目之所見——這個自己畫就的樊籬。
王夫之認為,有人隻守住“身之所曆,目之所見”這個不二法門,就是給自己釘了一副鐵門限。
曹雪芹開宗明義就宣稱,他為親聞親見的幾位女子作傳。
其實,這也是故意障人耳目,而在十五回用饅頭庵、鐵檻寺來點破,明白告訴人們,他有時是假話真說,有時是真話假說,追求的則是寓意。
他的創作思想可以說和王夫之有一脈相通的地方。
我們本來無須借王夫之的美學思想來解釋《紅樓夢》的創作,由于我在過去讀書筆記上,順手記下來一則王夫之的句子,我看引用王夫之的見解來理解《紅樓夢》的創作恰到好處。
王夫之的幾句話,既有風味,也很生動。
它把無數飛在高空的鷹隼,一彈擊中…… 1997年元月鐘耀美整理于北京 (原載《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1997年12月)
宋時道潛寫過一首詩: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這首詩原是作者路行所見,親身所曆,從風蒲與荷花中得到啟示。
但因它寄有更深的意思,作者賦予它一種靈氣,詩意大于它本身的景與情。
蘇東坡很欣賞這個“藕花無數滿汀洲”的意境。
這詩雖寫“身之所曆,目之所見”,但是因為它寫出了靈氣,所以跳出親眼所見的有限事物,把人推向一個開闊、無拘無束的空間。
我們可以借這首詩作為如何了解“寓意則靈”的提示。
一個人既不能離開眼睛見世界,也不能離開身子去經曆世界,但是要和意念融會起來,則煥發出靈微幽秀的感情來。
當然,這種寓意是有層次的,包括一個作家一生所能涵蓋的力度來叙寫的。
《紅樓夢》的第十五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秦鲸卿得趣饅頭庵”,在這個回目上,提出來“鐵檻寺”、“饅頭庵”兩個廟名。
這個取名的含義應該說都是來自唐代王梵志的詩。
他的另一首詩是“城外土饅頭,餡食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這是我國較早的一首白話詩,意思淺顯,明白易懂。
是說城裡人都在城外找塊土地,作為死後葬身之所。
我國相信入土為安,一般的墳墓都是土營的,每逢清明都要上墳培土,所以北邙山下丘墳累累,都和新出屜的饅頭一般,它的餡都由城裡人供應。
在《紅樓夢》裡,曹雪芹不想牽扯到王梵志這首詩,卻故作狡猾說:“原來這個饅頭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廟裡做的饅頭好就起了這個‘诨号’,離鐵檻寺不遠。
”(重點是我加的) 明眼人都會看出,曆來廟宇如以“吃食”出名,就應該做一手好素菜為招徕才合理,恐怕以做“好饅頭”取勝的,還不多見呢! 知名,而以做饅頭出名,因此才得了這個“饅頭庵”的诨号,把“尼姑庵”化成“饅頭庵”,也可以說作者在這自身已經“露餡”,而後邊又加上“多餘”的一筆“離鐵檻寺不遠”,顯然作者故意把“饅頭庵”和“鐵檻寺”同時揭出,把兩者扯在一起,淡淡幾筆卻說出了一個并不淡淡的問題,就是人世間的“鐵門檻”,多麼沉重的鐵門檻啊! 在《紅樓夢》第十五回寫的“鐵檻寺”裡,是王鳳姐弄權拆散好姻緣,毀了張金哥等一系列事故的策源地。
饅頭庵的佛堂的清淨處,也成了秦鲸卿與智能的鴛鴦湖。
“鐵檻寺”以外的大千世界,則是五彩缤紛,王公貴族,販夫走卒,天上地下,無奇不有。
鐵檻在這兒隻作了一個接頭的密室,從而與外界緊密相連。
鐵門檻隻是障人耳目而已。
在觀察事物認識世界這個問題上,王夫之所謂的“鐵門檻”意思很明确。
他認為對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認識,要經過一個人的主觀思維,燃起的火花才能光照世界。
黃老學派認為宇宙的規律就是陰陽消長的變易循環。
《易·複》有“反複其道,七日來複”,《系辭下》有“複小而辨于物”。
陰在陽之内,常見不疑,這就是史湘雲說的,原來陰陽隻是一個氣。
“陰極變陽,剛柔在内也”,陰極變陽,陽剛來自陰柔,當陽衰極就要變陰。
盛衰互為依伏,這種變易,不曾中斷過,但由于各種因素,人們很難對它确定一個周期律來,有人創立“幻滅說”,有人創立“否泰說”,有人創立“循環說”。
都想理出這種變易的時間表來。
“易”就是想從過去的事務,來找尋事務的規律。
在周代以前就有人在思索這個問題。
“意念”,必須經過這道工序,融會貫通才能化為意象,經過這種過程的創作,自會出幽、入微、生靈、吐秀,才能突破親身所曆、目之所見——這個自己畫就的樊籬。
王夫之認為,有人隻守住“身之所曆,目之所見”這個不二法門,就是給自己釘了一副鐵門限。
曹雪芹開宗明義就宣稱,他為親聞親見的幾位女子作傳。
其實,這也是故意障人耳目,而在十五回用饅頭庵、鐵檻寺來點破,明白告訴人們,他有時是假話真說,有時是真話假說,追求的則是寓意。
他的創作思想可以說和王夫之有一脈相通的地方。
我們本來無須借王夫之的美學思想來解釋《紅樓夢》的創作,由于我在過去讀書筆記上,順手記下來一則王夫之的句子,我看引用王夫之的見解來理解《紅樓夢》的創作恰到好處。
王夫之的幾句話,既有風味,也很生動。
它把無數飛在高空的鷹隼,一彈擊中…… 1997年元月鐘耀美整理于北京 (原載《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1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