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與曹雪芹
關燈
小
中
大
。
我們不能從王夫之那兒得到美學系統的論述,但是他曾提綱挈領地說過一段話:“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繡帳,寓意則靈。
身之所曆,目之所見,是鐵門檻。
” 這幾句話極其平凡,但涉及到的認識,表現的一系列問題,卻極不平凡。
它的真正價值,是解決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融和一緻的問題。
同時也解決了美學的實質問題,所以對王夫之的這幾句話不能輕易放過。
說來再單純不過了,他為我們指出寫煙雲泉石、花鳥苔林時,必須賦予思想感情,這樣經過作者心靈流出來的事物已經不是原來的煙雲泉石,而是充滿靈氣的事物了。
羅丹說:“美麗的風景所以使人感動,不是由于它給人或多或少的舒适感覺,而是由于它引起人們的思想。
看到線條和顔色,自身不能感動人,而是由于滲入其中的那種深刻意義。
”也就是滲透了個人的思想感情。
煙雲泉石、花鳥苔林熔鑄了作者的主觀體會,感染了人們,這樣的自然才具備了萬千靈氣。
王夫之比過去人都高明的地方,是他明白“煙雲泉石”隻是第一自然,但他也沒有放過人類創造的“第二自然”,即“金鋪繡帳”這另外一大類,人對生活起居的空間創造的應用和社會價值,這才是王夫之的偉大之處。
我國有個傳統,從伯牙、陶潛、王維、林和靖……一直都在讴歌第一自然,而對人類創造的第二自然,“齊雲”、“落星”、“井幹”、“麗焦”都一律看不上眼。
而王夫之則認為“金鋪繡帳”也同“煙雲泉石”一樣“寓意則靈”,可見他能重視人創造的第二自然。
隻要經過人的思想感情意志,“金鋪繡帳”也就會擁有靈氣,如果不認識這一點,則是自立鐵門檻,作繭自縛。
這就是王夫之了不起的地方。
我國自古就有很多大文藝家,能體會到煙雲泉石、花鳥苔林的自然美,而對金鋪繡帳則加以鄙視,把兩者完全對立起來。
在王夫之眼中卻把它們擺平,因為他知道煙雲泉石是第一自然,金鋪繡帳是第二自然。
兩者都是人的生存空間,前者沒有什麼先天優越性,後者也沒有什麼後天的可鄙性。
煙雲泉石滲入人的思想感情,它們也會有靈氣,有生命。
金鋪繡帳是人創造的,它體現着人的生命,想把世界造成什麼樣的理想和希望。
金鋪繡帳也是第一自然裡所沒有的。
人憑着自己對世界的向往創造出來的新事物,這第二自然不但不會有任何可鄙性,而是寫出了人類世界。
它通向未來,它把人類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新世界是最可寶貴的。
“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繡帳”,這些由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織成的空間,由人寓之于意象之内,就像蠶絲結成繭子再抽成絲,由絲再織成錦繡,現出各種花紋、圖像、紋理。
而這些,因為織入制作者的主觀意念,因之便自會有靈氣,成為活的藝術。
它從藝術家那裡取得最富有個性色彩的生命。
這就是說,在自然裡虛和幻至于煙,凝重至于石,有聲至于鳥,有色至于花,小而至于苔,大而至于林;在人事裡鋪地以金,為帳以繡,美則美矣,華則華矣,但是必須經過人的寓意才行,必須經過藝術家的主觀意象,這一切才能注入生命。
東方人是很懂得這一點的:“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仙是什麼樣兒?龍是什麼樣兒?從來沒有人看見過。
但是我國很多名勝古迹,都是以仙山龍潭作為名号,可見這種藝術意念已浸沉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了。
但是引入寫作實踐中,卻有像把“外來”的肝接種在某個人身上一樣,受到排斥是普遍的,隻有個别的才能接受,與身體合為一體從而引起造血功能。
可見把靈氣導入藝術大門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王夫之認為所以有這種天壤的隔閡的原因,都是因為人為的障礙所緻。
人們習于身之所曆,目之所見,為真為實。
口頭語“眼見為實”足可說明這個道理,認為這些才是真實的。
除此之外,都不足以成為修築藝術殿堂的磚瓦石塊。
王夫之直斥這種認識是“鐵門檻”。
王夫之這裡用的“鐵門檻”三個字,也就是死刑的宣判,這些事物不能升華。
就像面粉不經發酵做饅頭,隻能制造“硬面饽饽”,隻重視“身之所曆,目之所見”,就不能升華,這隻能從王夫之那兒得到否定的評價。
煙雲泉石,布置的是人類生存的大環境,鋪金繡帳所創造的是人類生存的小環境。
大環境包容小環境,小環境溶解着大環境。
這個大環境和小環境注入人的意識和感情,便升華出靈氣來,提供給藝術家以無盡的、可供自由攝取的素質。
而人們隻認為“身之所曆,目之所見”才是真實的看法是自立的“鐵門檻”。
它限制了藝術
我們不能從王夫之那兒得到美學系統的論述,但是他曾提綱挈領地說過一段話:“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繡帳,寓意則靈。
身之所曆,目之所見,是鐵門檻。
” 這幾句話極其平凡,但涉及到的認識,表現的一系列問題,卻極不平凡。
它的真正價值,是解決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融和一緻的問題。
同時也解決了美學的實質問題,所以對王夫之的這幾句話不能輕易放過。
說來再單純不過了,他為我們指出寫煙雲泉石、花鳥苔林時,必須賦予思想感情,這樣經過作者心靈流出來的事物已經不是原來的煙雲泉石,而是充滿靈氣的事物了。
羅丹說:“美麗的風景所以使人感動,不是由于它給人或多或少的舒适感覺,而是由于它引起人們的思想。
看到線條和顔色,自身不能感動人,而是由于滲入其中的那種深刻意義。
”也就是滲透了個人的思想感情。
煙雲泉石、花鳥苔林熔鑄了作者的主觀體會,感染了人們,這樣的自然才具備了萬千靈氣。
王夫之比過去人都高明的地方,是他明白“煙雲泉石”隻是第一自然,但他也沒有放過人類創造的“第二自然”,即“金鋪繡帳”這另外一大類,人對生活起居的空間創造的應用和社會價值,這才是王夫之的偉大之處。
我國有個傳統,從伯牙、陶潛、王維、林和靖……一直都在讴歌第一自然,而對人類創造的第二自然,“齊雲”、“落星”、“井幹”、“麗焦”都一律看不上眼。
而王夫之則認為“金鋪繡帳”也同“煙雲泉石”一樣“寓意則靈”,可見他能重視人創造的第二自然。
隻要經過人的思想感情意志,“金鋪繡帳”也就會擁有靈氣,如果不認識這一點,則是自立鐵門檻,作繭自縛。
這就是王夫之了不起的地方。
我國自古就有很多大文藝家,能體會到煙雲泉石、花鳥苔林的自然美,而對金鋪繡帳則加以鄙視,把兩者完全對立起來。
在王夫之眼中卻把它們擺平,因為他知道煙雲泉石是第一自然,金鋪繡帳是第二自然。
兩者都是人的生存空間,前者沒有什麼先天優越性,後者也沒有什麼後天的可鄙性。
煙雲泉石滲入人的思想感情,它們也會有靈氣,有生命。
金鋪繡帳是人創造的,它體現着人的生命,想把世界造成什麼樣的理想和希望。
金鋪繡帳也是第一自然裡所沒有的。
人憑着自己對世界的向往創造出來的新事物,這第二自然不但不會有任何可鄙性,而是寫出了人類世界。
它通向未來,它把人類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新世界是最可寶貴的。
“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繡帳”,這些由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織成的空間,由人寓之于意象之内,就像蠶絲結成繭子再抽成絲,由絲再織成錦繡,現出各種花紋、圖像、紋理。
而這些,因為織入制作者的主觀意念,因之便自會有靈氣,成為活的藝術。
它從藝術家那裡取得最富有個性色彩的生命。
這就是說,在自然裡虛和幻至于煙,凝重至于石,有聲至于鳥,有色至于花,小而至于苔,大而至于林;在人事裡鋪地以金,為帳以繡,美則美矣,華則華矣,但是必須經過人的寓意才行,必須經過藝術家的主觀意象,這一切才能注入生命。
東方人是很懂得這一點的:“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仙是什麼樣兒?龍是什麼樣兒?從來沒有人看見過。
但是我國很多名勝古迹,都是以仙山龍潭作為名号,可見這種藝術意念已浸沉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了。
但是引入寫作實踐中,卻有像把“外來”的肝接種在某個人身上一樣,受到排斥是普遍的,隻有個别的才能接受,與身體合為一體從而引起造血功能。
可見把靈氣導入藝術大門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王夫之認為所以有這種天壤的隔閡的原因,都是因為人為的障礙所緻。
人們習于身之所曆,目之所見,為真為實。
口頭語“眼見為實”足可說明這個道理,認為這些才是真實的。
除此之外,都不足以成為修築藝術殿堂的磚瓦石塊。
王夫之直斥這種認識是“鐵門檻”。
王夫之這裡用的“鐵門檻”三個字,也就是死刑的宣判,這些事物不能升華。
就像面粉不經發酵做饅頭,隻能制造“硬面饽饽”,隻重視“身之所曆,目之所見”,就不能升華,這隻能從王夫之那兒得到否定的評價。
煙雲泉石,布置的是人類生存的大環境,鋪金繡帳所創造的是人類生存的小環境。
大環境包容小環境,小環境溶解着大環境。
這個大環境和小環境注入人的意識和感情,便升華出靈氣來,提供給藝術家以無盡的、可供自由攝取的素質。
而人們隻認為“身之所曆,目之所見”才是真實的看法是自立的“鐵門檻”。
它限制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