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時代飲食風貌一斑
關燈
小
中
大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想到曹雪芹的少年時代,一定經過一段錦衣繡食的生活。
而在他經曆的整個時代,也正是南北大交接、滿漢大融會的時期。
那時,中國城市發達,人口密集,商業輻辏,生産和消費都在發展,這都必然影響曹雪芹時代酒席肴馔的多彩多姿。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的食譜烹調,精妙異常,令人歎服,許多人都專門作了研究,我就不多談了。
現在,我隻想把曹雪芹同時代的飲食風貌,略加勾勒,以見一斑。
中國自古就考究飲食。
我們的祖先,不光是把它看作一門技術,還把它看作一門學問;不光是把它看作一門學問,而且還把它看作是一門藝術。
在古代,就有專門管理飲食烹調的人才,裝盛食品,都用特制的器皿,座席上菜,也特别講求禮儀。
宮廷裡酒筵擺開,既要敲鐘奏樂,還要詩歌奉答。
曹雪芹時代,在飲食方面表現得最突出的,是城市化和程式化。
都市人口增加,酒店茶樓林立,人來客往,北銷南運,城市就日趨繁華,肴馔便日趨新穎。
我們從和曹雪芹同時代的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上面就可以看到,吳敬梓寫《儒林外史》,自己也說是在寫明朝,實際寫的都是有清一代。
《儒林外史》中,對曹雪芹生長的南京,描寫得十分逼真。
他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裡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裡,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裡。
城裡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台。
城裡一道河,東水關到西水關足有十裡,便是秦淮河。
水滿的時候,畫船筲鼓,晝夜不絕。
城裡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
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裡面,總有一個地方懸着燈籠賣茶,插着時鮮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裡坐滿了吃茶的人。
到晚來,兩邊酒樓上明角燈,每條街上足有數千盞,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帶燈籠。
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
兩邊河房裡住家的女郎,穿了輕紗衣服,頭上簪了茉莉花,一齊卷起湘簾,憑欄靜聽。
所以燈船鼓聲一響,兩邊簾卷窗開,河房裡焚的龍涎、沉、速,香霧一齊噴出來,和河裡的月色煙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瑤宮仙女。
”接着吳敬梓便作了個日報表,說“水西門與聚寶門相近。
這聚寶門,當年說每日進來有百牛千豬萬擔糧;到這時候,何止一千個牛,一萬個豬,糧食更無其數……” 我們再來看看,吳敬梓筆底下描寫杭州的景象、飲食方面的情況: “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個真山真水的景緻!且不說那靈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隻這出了錢塘門,過聖因寺,上了蘇堤,中間是金沙港,轉過去就望見雷峰塔;到了淨慈寺,有十多裡路,真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那些賣酒的青簾高揚,賣茶的紅炭滿爐,仕女遊人,絡繹不絕,真不數‘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樓。
’……湖沿上接連着幾個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櫃台上盤子裡盛着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裡煮着馄饨,蒸籠上蒸着極大的饅頭……旁邊有個花園,賣茶的人說是布政司房裡的人在此請客,不好進去。
那廚房卻在外面,那熱湯湯的燕窩、海參,一碗碗在跟前捧過去……茶亭内櫃上擺着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肴馔之盛,品種之豐,更是可觀!” 試把吳敬梓描繪的,和曹雪芹所寫的,聯系起來看,對曹雪芹時代消費在飲食方面的社會化的盛況,就會有個較深的印象。
我們再看,和曹雪芹同時的李栎園,他在《歧路燈》中描寫酒筵,在上正菜之前,都要擺油果、樹果、葷素碟兒。
這不由使我們想起一種習慣,這就是“壓桌”的風俗,在正式酒宴擺開之前,桌上已經擺滿了若幹盤餐。
但客人一般都不吃。
待到正菜上來,便都撤了下去,有的把它撤到另設的單桌上,仍然陳列起來。
更考究的,則專設另桌,油鮮齊備,衆果紛陳,主人和客人卻在正席上飲宴。
這就是流傳的所謂“吃一席看一席”了。
那時大飯莊、大酒館起的名字,一種是盡量“火爆”。
如狀元樓、鴻運樓、大三元、會仙居等等,一種是比較雅緻的,如春風松月、太白酒家、樓外樓、半畝園、便宜坊、都一處等等。
成席的款式也都有了講究。
從《儒林外史》上來看,當時普通筵席,是以八碗組成,後上一湯,這是基數。
後來演變成九大件、十大件、“八碟八碗”、“三套碗”、“三六席”等等,以上菜的數目和大小配搭來稱呼。
但是高檔筵席,則是以最名貴的一道菜來命名的。
如“燕窩席”、“魚翅席”、“魚唇席”、“海參席”等等。
這些筵席中,以“大燒烤”居首位,俗稱“滿漢大席”。
燒烤分為兩種,一種是燒全豬,一種是燒方肉。
開席時,掌廚大師傅和侍仆都穿上禮
而在他經曆的整個時代,也正是南北大交接、滿漢大融會的時期。
那時,中國城市發達,人口密集,商業輻辏,生産和消費都在發展,這都必然影響曹雪芹時代酒席肴馔的多彩多姿。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的食譜烹調,精妙異常,令人歎服,許多人都專門作了研究,我就不多談了。
現在,我隻想把曹雪芹同時代的飲食風貌,略加勾勒,以見一斑。
中國自古就考究飲食。
我們的祖先,不光是把它看作一門技術,還把它看作一門學問;不光是把它看作一門學問,而且還把它看作是一門藝術。
在古代,就有專門管理飲食烹調的人才,裝盛食品,都用特制的器皿,座席上菜,也特别講求禮儀。
宮廷裡酒筵擺開,既要敲鐘奏樂,還要詩歌奉答。
曹雪芹時代,在飲食方面表現得最突出的,是城市化和程式化。
都市人口增加,酒店茶樓林立,人來客往,北銷南運,城市就日趨繁華,肴馔便日趨新穎。
我們從和曹雪芹同時代的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上面就可以看到,吳敬梓寫《儒林外史》,自己也說是在寫明朝,實際寫的都是有清一代。
《儒林外史》中,對曹雪芹生長的南京,描寫得十分逼真。
他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裡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裡,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裡。
城裡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台。
城裡一道河,東水關到西水關足有十裡,便是秦淮河。
水滿的時候,畫船筲鼓,晝夜不絕。
城裡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
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裡面,總有一個地方懸着燈籠賣茶,插着時鮮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裡坐滿了吃茶的人。
到晚來,兩邊酒樓上明角燈,每條街上足有數千盞,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帶燈籠。
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
兩邊河房裡住家的女郎,穿了輕紗衣服,頭上簪了茉莉花,一齊卷起湘簾,憑欄靜聽。
所以燈船鼓聲一響,兩邊簾卷窗開,河房裡焚的龍涎、沉、速,香霧一齊噴出來,和河裡的月色煙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瑤宮仙女。
”接着吳敬梓便作了個日報表,說“水西門與聚寶門相近。
這聚寶門,當年說每日進來有百牛千豬萬擔糧;到這時候,何止一千個牛,一萬個豬,糧食更無其數……” 我們再來看看,吳敬梓筆底下描寫杭州的景象、飲食方面的情況: “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個真山真水的景緻!且不說那靈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隻這出了錢塘門,過聖因寺,上了蘇堤,中間是金沙港,轉過去就望見雷峰塔;到了淨慈寺,有十多裡路,真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那些賣酒的青簾高揚,賣茶的紅炭滿爐,仕女遊人,絡繹不絕,真不數‘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樓。
’……湖沿上接連着幾個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櫃台上盤子裡盛着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裡煮着馄饨,蒸籠上蒸着極大的饅頭……旁邊有個花園,賣茶的人說是布政司房裡的人在此請客,不好進去。
那廚房卻在外面,那熱湯湯的燕窩、海參,一碗碗在跟前捧過去……茶亭内櫃上擺着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肴馔之盛,品種之豐,更是可觀!” 試把吳敬梓描繪的,和曹雪芹所寫的,聯系起來看,對曹雪芹時代消費在飲食方面的社會化的盛況,就會有個較深的印象。
我們再看,和曹雪芹同時的李栎園,他在《歧路燈》中描寫酒筵,在上正菜之前,都要擺油果、樹果、葷素碟兒。
這不由使我們想起一種習慣,這就是“壓桌”的風俗,在正式酒宴擺開之前,桌上已經擺滿了若幹盤餐。
但客人一般都不吃。
待到正菜上來,便都撤了下去,有的把它撤到另設的單桌上,仍然陳列起來。
更考究的,則專設另桌,油鮮齊備,衆果紛陳,主人和客人卻在正席上飲宴。
這就是流傳的所謂“吃一席看一席”了。
那時大飯莊、大酒館起的名字,一種是盡量“火爆”。
如狀元樓、鴻運樓、大三元、會仙居等等,一種是比較雅緻的,如春風松月、太白酒家、樓外樓、半畝園、便宜坊、都一處等等。
成席的款式也都有了講究。
從《儒林外史》上來看,當時普通筵席,是以八碗組成,後上一湯,這是基數。
後來演變成九大件、十大件、“八碟八碗”、“三套碗”、“三六席”等等,以上菜的數目和大小配搭來稱呼。
但是高檔筵席,則是以最名貴的一道菜來命名的。
如“燕窩席”、“魚翅席”、“魚唇席”、“海參席”等等。
這些筵席中,以“大燒烤”居首位,俗稱“滿漢大席”。
燒烤分為兩種,一種是燒全豬,一種是燒方肉。
開席時,掌廚大師傅和侍仆都穿上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