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時代飲食風貌一斑

關燈
服,把燒豬擡進,有的還要奏樂。

    掌廚的顯手藝,就是用自己的佩刀來割肉,親自奉獻上來,先獻給主客,後獻給陪客,都以吃這為尊。

    燒方肉,也很有講究:一塊燒方肉,送上來後,由大師傅當場切開,分為同等分量的四塊,不能有絲毫沾滞,不能再切第二刀,如果多加了一刀,便須撤下去,另換彩頭。

    因此,為了顯示大師傅的手藝高超,有的甚至當場用秤來稱。

    但這肉,一般隻經主客略略品嘗就算數了。

    民間賣弄這個把戲,叫作“撂件子”。

     筵席上的甜品也是很流行的,一般以銀耳為最。

    但也有趕時令的,什麼地方鮮貨當令,就特意作成時鮮,如肥城蜜桃、山東櫻桃、剛上市的嫩核桃等等,夏天則都用冰鎮過。

    北京後海和筒子河在冬天蓄冰,夏天啟用。

    這就是所謂的“内府冰”了。

    當年曹寅曾得到過康熙皇帝賜冰、賜櫻桃的殊榮。

    現錄他的“櫻桃”詩如下: 上苑新芳供禦廚,承恩賜出绛宮珠。

     風吹杏酪嘗初暖,日映珠盤看欲無。

     紅到十分春始去,香餘一滴齒皆酥。

     柏梁每羨東方朔,七字吟成興倍殊。

     曹寅能得到皇帝親賜櫻桃時鮮的殊榮,也是和他效忠皇上分不開的。

    當時,上膳禦廚的烹饪方法和民間奇巧的肴馔,也自會通過曹寅這等講究飲食的人家提供和傳播。

    從曹寅詩裡來看,那時單籠蒸品,市上剛剛時興,他又有“乍傳野市和鱗法,未敵豪家醒酒方”的詩句,可證和鱗吃鲥魚,還是來自民間的。

    當時,北方還有以牡丹花煎酥的吃法,則為曹寅所不取。

    又比如,“八寶豆腐”原是上方名菜,康熙因為尚書徐健庵年老,特旨把做法賜他,據說,取方時,這位尚書還出禦膳費一千兩銀子,作為對禦膳房的報償。

     皇家禦廚是保守的,多半不敢出新菜。

    但皇上又何嘗不想吃些新品呢?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王潤興飯店吃飯,獻上來一道“南肉”,皇上吃了很合口味,便問菜名,回奏叫作“幹肉”。

    轉成京音,就成了“幹兒肉”了。

    因此,附會說乾隆封這道菜為“幹兒肉”,并封店主為“皇飯兒”。

    其實,這都是轉成京音出的新點子,一直流傳到現在。

     乾隆也喜歡微服出遊,有一次到寒山寺去吃有名的素菜。

    在常州天甯寺遊覽時,對寺僧進的素菜,都大為稱贊。

    這時的名城古刹,素菜也都精益求精,有的尼庵還以各種鮮花入菜,遂使後來葷菜也有以鮮花來提味添彩了。

     那時,一些名家對飲食烹調,都是别出心裁,不為禮儀套數所拘。

    如著過《随園食單》的袁子才,喜歡吃蛙,而且主張不去皮;又喜歡在秦淮河畫舫上,吃秦淮水烹剛打撈起來的秦淮鯉。

    有一次,他離開南京,到蘇州與好友相會,他要他的女弟子親自做菜獻給好友。

    他的女弟子做了兩道菜,一道是醬蔥蒸鴨,一道是蛏幹爛肉。

    當時對尊貴的客人,就有以做拿手好菜相贈相獻的風氣,而客人對這種獻菜贈菜,也有賜金的慣例。

     名詞人朱竹垞,喜歡吃龍虱、西施舌、莼菜。

    文學家法式善喜食山藥。

    這些菜也因他們的大名氣而相得益彰。

     吳敬梓是安徽狀元世家之後,《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以他自己為模特兒。

    他寫杜少卿:飲的是“永甯坊”的橘酒,喜歡吃的是江南鲥魚、櫻、筍等做的下酒菜,他愛的點心是豬油餃餌、鴨肉燒麥、鵝油酥、軟香糕。

    他也和賈寶玉一樣,喜歡用茶泡飯。

     提起茶泡飯,還有一位名人值得一提,這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

    看來,賈寶玉、杜少卿喜吃茶泡飯,還是向她學的。

    這大概是由于茶能解膩的緣故,同時也幾乎成了當時考究飲食的仕女們的一種特色了。

     董小宛後來成了冒辟疆的妾。

    冒辟疆居處有“樸巢”、“水繪園”、“深翠山房”諸景,賓客甚衆,肴馔甚精,在這種風雅出衆的環境裡面,培育了董小宛多方面的趣味,在烹調上,由于她的聰明智慧,積累了很多經驗,成了辨味的名家。

    可惜她自己沒有來得及寫出來就死了,但我們在冒辟疆所作的《影梅庵憶語》中,還可以看到一些: 火腿久者無油,有柏之味。

    風魚久者如火腿肉,有鹿麂之味。

    他若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魚,蝦須如龍須,烘兔雉如幹餌,可以籠而食之。

    菌脯如雞棕,腐湯如牛乳。

    細考食譜,四方郇廚中一種偶異,即加仿求,而又以巧慧變化為之,故莫不奇妙。

     至冬春水鹽諸菜,能使黃者如蠟,碧者如苔,蒲、藕、筍、蕨、鮮花、野菜、枸、蒿、蓉、菊之類,亦無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 從這些肴馔的總結中,也可以說代表當時饫甘餍肥的秦淮舊夢中人物的共同時尚風貌,對後來的曹雪芹同時代人,自然會有影響。

     高超的烹調,必來自精細的選料,選料必來自豐富的生産,我們祖國數千年的烹調技藝,無一不是随着生産大發展而百态千姿。

    現在,随着四化建設的春天,必将更加放出異彩! 1980年6月 (原載《端木蕻良近作》,花城出版社,198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