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乾隆漢妃着漢裝

關燈
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故意不寫出明确的時間和空間來,也就是說,他不願寫出故事發生的真實年代和地點來。

    《紅樓夢》中所寫的女性,服裝發飾幾乎都是明代的。于是就有的人用清初有“男降女不降”的說法來加以解釋。也有人認為是從美學觀點出發,曹雪芹才這樣描寫的。也有人認為,隻有這樣才不會透露清朝的時代背景來……

    這些說法,在作者頭腦裡面可能都有。但最主要的,還是生活本身本來就是如此:不但漢族的婦女通常都是漢裝,就是在清宮裡,漢妃也是穿着漢裝的。隻是清初的漢妃着漢裝的風習,後來卻很少被人知道罷了。甚至很喜歡講述過去祖宗逸事的慈禧,看到漢人結婚,穿的鳳冠霞帔,便說是像戲裝。如果她看到當年乾隆漢妃的便裝,也會認為是戲裝吧?這正如康熙把玉田稻種引進江南,而到了慈禧手上,反倒數典忘祖,卻硬要把江南稻種引進了京西一樣。

    承曹孟浪先生提供一些照片給我,從這些照片裡,可以窺見清代漢軍旗妃嫔們的服裝、發飾以及日常生活用具的真實寫照。她們的服裝确乎都是漢裝。

    有一幅畫像後面的題詞上寫着:“嘉慶六年,雙鶴齋請下主位像。”

    這幅畫像原是裝在圓明園内“廓然大公”的“雙鶴齋”室内牆上的畫。

    清代宮廷裡面,或者行宮、離館,都有皇帝或者大臣、供奉們的書畫,裝裱在牆上。經過一定的時間,如老皇晏駕,新皇登基後,更換一批,或者皇帝一時高興,也要随時換上一批新畫。

    這幅立像,是嘉慶登基第六年時撤換的。從稱“主位”的題詞上,可以斷定畫中人物的身份是嫔妃,又稱“請下”,也可證明是嘉慶的上代。以“請下”來表示撤換的意思的,那時隻有對于神像或祖宗才适用。

    這幅畫是在修建雙鶴齋時就設計好了的。因之,這畫是按照室内裝修的條件來畫的。畫中的隔扇門,是和真的隔扇門銜接起來的,所以木紋都清楚地畫出來。這樣,就造成有一個真人倚門伫立的印象。

    從寫真後面的題詞,不難判斷她是乾隆的漢妃之一,因為雙鶴齋是乾隆時代修建的。

    人們在遊“東陵”時,便會知道乾隆的陵墓裡,除了三個皇後三個皇貴妃之外,随葬的妃嫔、貴人等就有三十五個之多。從這幅立像占據雙鶴齋的地位來看,她是有資格葬在裕妃園寝的。

    這幅逼真的人像寫生,連個名字也沒有傳下來。從她身上,聯想到圓明園的毀滅,裕陵被炸,以及今天的開放……曆史是何等足以發人深思的呀!我們今天還能看到這位妃子像活着一般,而雙鶴齋卻早已不在了……不過有一天,它也很可能被我們修複……

    1979年9月5日

    (原載香港《七十年代》,總117期,197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