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不肖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的人物排行榜上,第一名就是賈寶玉。
關于賈寶玉是什麼樣人,自從《紅樓夢》稿本流傳那一天起,以及多年後被人續成刻闆問世,直到今天,二百年來,讀者争讀,評者争評,衆說紛纭,諸家輩出,褒貶不一,各抒己見,結果仍然莫衷一是。
在時間的長河中,成為一部人人可解而又人人難解的奇書。
我作為一個讀者,還是相信作者曹雪芹為賈寶玉作的畫像所說的話。
曹雪芹說賈寶玉“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
後人有《西江月》詞,批這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行動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奈凄涼。
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寄言纨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列藏本) 好多讀者,都以為這首有名的《西江月》是作者對小說主人公作出辛辣的調侃;也有人認為這是曹雪芹的“自嘲詩”。
因為我國自古已經樹立了衡量年青人的标準,主要就用兩個砝碼來衡量,一個是“賢”,一個是“不肖”。
前者是肯定的,後者是否定的。
兩個砝碼的社會價值恰恰相反。
一個人在成長期,落到一種被整個社會稱之為“不肖”的地步,這麼一個人,就會長成為一棵歪脖樹,不能成材,不能成器,認為他空沾了雨露,虛度了春秋,辜負了天恩祖德,報效不了國家與民族,既不能光宗耀祖,更不能為河山增色。
總之,他的一生,不過是一粒沙石,一點浮漚,什麼都不是,一錢不值。
從賈寶玉來說,出生在大江南北一個不尋常人家,成長在一個绮羅钗環的環境裡,真可以說萬物皆備于我了。
隻要肯于洞明世務,練達人情,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便會得到比旁人都多的那一份好處。
榮華富貴對他來說,都是天造地設,垂手可得的。
但是,他卻走了另外一條路途,結果僅能“為閨閣争光,見棄于世道”,如是而已。
《紅樓夢》裡的重要人物,在他們的生死簿上,曹雪芹都給他們立下了特定的“判詞”1,比如:晴雯的“判詞”是個“勇”字;柳湘蓮的“判詞”是個“冷”字;湘雲是個“憨”字;探春是個“敏”字;香菱是個“呆”字;迎春是個“懦”字……每個人的特征都顯示出來,恰如其分,不可改易。
其中有個最突出的地方,是首先得到“賢”這個“判詞”的是襲人,第二個得到“賢”字“判詞”的是寶钗。
兩個不同身份的人,卻得到了同樣的判詞,都是判定終身的。
唯獨寶玉的判詞是兩個字:“不肖”,而且還加上“種種”兩個字,使“不肖”成為多數詞。
在這裡,兩種相反的判詞中,“賢”與“不肖”,對比得何等強烈! 話得說回來,大觀園裡面,要以“不肖”來衡量人的話,除了寶玉,還能有什麼人能配判這兩個字呢?不肖,隻有賈寶玉才能承受這個“判詞”哩! 《爾雅·廣訓》說:“不肖,不似也。
”我們通常的理解,都認為:生子不似父母,沒有作為,叫做“不肖”。
寶玉正是這樣一個人。
我們試看《紅樓夢》裡寫寶钗行事做人,都很像薛姨媽;襲人則盡力摸透王夫人心思,辦事做人,顯得很似王夫人。
所以,她倆都得到“賢”字的判詞,實在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同寶玉得到“不肖”的判詞一樣,天平上沒有出現傾斜度。
這種“判詞”是判得很公允的,應該得到認同。
這個标準是按照儒家的公認說法沿襲下來的。
其實,老子也曾對“不肖”作過定義,或者叫界說。
但是,知道的人不像孔子給“不肖”下的定義那樣廣泛。
所以人們都以先入為主,都按孔子的論點去理解“不肖”。
老子《五千言》2上面有幾句話,說:“天下皆謂我大,而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這幾句話,在解釋“不肖”這個命題時,可以使人看到和儒家所樹立的标準,有完全相反的含意。
這些話的意思是:“世人都說我的道理什麼也不像,摸不着邊際,說我大,乃至什麼都不能比,和什麼都不相似。
其實,若像了,就會有邊際,也就渺小了,有局限了!”這是老子所提出來對“不肖”的界說。
曹雪芹是熟知《莊子》的,當然也讀過《老子》。
他對老子、莊子的言論不但熟知,而且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解釋。
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争鳴時,各派哲學家都有自家特定的命題,又各自有自己特定的定義。
如孔子也講“道”,老子也講“道”,他倆對“道”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老子給他的“道”下的界說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若晦,寥兮若無止,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而道的終極,是“道法自然”。
孔子規定自己的“道”,界說是“仁”,其他一些準則,都是由“仁”派生的。
他講的“道”,也用“大”字來表現,他的最高境界,是“
關于賈寶玉是什麼樣人,自從《紅樓夢》稿本流傳那一天起,以及多年後被人續成刻闆問世,直到今天,二百年來,讀者争讀,評者争評,衆說紛纭,諸家輩出,褒貶不一,各抒己見,結果仍然莫衷一是。
在時間的長河中,成為一部人人可解而又人人難解的奇書。
我作為一個讀者,還是相信作者曹雪芹為賈寶玉作的畫像所說的話。
曹雪芹說賈寶玉“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
後人有《西江月》詞,批這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行動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奈凄涼。
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寄言纨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列藏本) 好多讀者,都以為這首有名的《西江月》是作者對小說主人公作出辛辣的調侃;也有人認為這是曹雪芹的“自嘲詩”。
因為我國自古已經樹立了衡量年青人的标準,主要就用兩個砝碼來衡量,一個是“賢”,一個是“不肖”。
前者是肯定的,後者是否定的。
兩個砝碼的社會價值恰恰相反。
一個人在成長期,落到一種被整個社會稱之為“不肖”的地步,這麼一個人,就會長成為一棵歪脖樹,不能成材,不能成器,認為他空沾了雨露,虛度了春秋,辜負了天恩祖德,報效不了國家與民族,既不能光宗耀祖,更不能為河山增色。
總之,他的一生,不過是一粒沙石,一點浮漚,什麼都不是,一錢不值。
從賈寶玉來說,出生在大江南北一個不尋常人家,成長在一個绮羅钗環的環境裡,真可以說萬物皆備于我了。
隻要肯于洞明世務,練達人情,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便會得到比旁人都多的那一份好處。
榮華富貴對他來說,都是天造地設,垂手可得的。
但是,他卻走了另外一條路途,結果僅能“為閨閣争光,見棄于世道”,如是而已。
《紅樓夢》裡的重要人物,在他們的生死簿上,曹雪芹都給他們立下了特定的“判詞”1,比如:晴雯的“判詞”是個“勇”字;柳湘蓮的“判詞”是個“冷”字;湘雲是個“憨”字;探春是個“敏”字;香菱是個“呆”字;迎春是個“懦”字……每個人的特征都顯示出來,恰如其分,不可改易。
其中有個最突出的地方,是首先得到“賢”這個“判詞”的是襲人,第二個得到“賢”字“判詞”的是寶钗。
兩個不同身份的人,卻得到了同樣的判詞,都是判定終身的。
唯獨寶玉的判詞是兩個字:“不肖”,而且還加上“種種”兩個字,使“不肖”成為多數詞。
在這裡,兩種相反的判詞中,“賢”與“不肖”,對比得何等強烈! 話得說回來,大觀園裡面,要以“不肖”來衡量人的話,除了寶玉,還能有什麼人能配判這兩個字呢?不肖,隻有賈寶玉才能承受這個“判詞”哩! 《爾雅·廣訓》說:“不肖,不似也。
”我們通常的理解,都認為:生子不似父母,沒有作為,叫做“不肖”。
寶玉正是這樣一個人。
我們試看《紅樓夢》裡寫寶钗行事做人,都很像薛姨媽;襲人則盡力摸透王夫人心思,辦事做人,顯得很似王夫人。
所以,她倆都得到“賢”字的判詞,實在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同寶玉得到“不肖”的判詞一樣,天平上沒有出現傾斜度。
這種“判詞”是判得很公允的,應該得到認同。
這個标準是按照儒家的公認說法沿襲下來的。
其實,老子也曾對“不肖”作過定義,或者叫界說。
但是,知道的人不像孔子給“不肖”下的定義那樣廣泛。
所以人們都以先入為主,都按孔子的論點去理解“不肖”。
老子《五千言》2上面有幾句話,說:“天下皆謂我大,而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這幾句話,在解釋“不肖”這個命題時,可以使人看到和儒家所樹立的标準,有完全相反的含意。
這些話的意思是:“世人都說我的道理什麼也不像,摸不着邊際,說我大,乃至什麼都不能比,和什麼都不相似。
其實,若像了,就會有邊際,也就渺小了,有局限了!”這是老子所提出來對“不肖”的界說。
曹雪芹是熟知《莊子》的,當然也讀過《老子》。
他對老子、莊子的言論不但熟知,而且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解釋。
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争鳴時,各派哲學家都有自家特定的命題,又各自有自己特定的定義。
如孔子也講“道”,老子也講“道”,他倆對“道”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老子給他的“道”下的界說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若晦,寥兮若無止,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而道的終極,是“道法自然”。
孔子規定自己的“道”,界說是“仁”,其他一些準則,都是由“仁”派生的。
他講的“道”,也用“大”字來表現,他的最高境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