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新釋
關燈
小
中
大
過去,評《紅樓夢》的人,常常因為書中寫有寶玉“參禅”和“續莊”(續《南華經》文字)的章節,便想從這些地方尋繹出曹雪芹的思想繼承的關系來。
從而得出結論,認為曹雪芹解決人生問題的答案,不外求得解脫。
而且這種解脫的途徑,也是沿着釋迦或者莊周的道路來走的。
我們現在就曹雪芹的思想和莊周思想的關系,試作初步探索,看是否真的如此? 主張曹雪芹經曆了種種繁華,重重苦痛,而想求得解脫,最有代表性的,應屬王國維。
我們都知道:老子說過:“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莊子曾說過:“大塊載我以行,勞我以生。
”王國維便照這些詞句的字面作了解釋,說出自己的看法道:“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對待也久矣。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憂患與勞苦者,人人之所惡也。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第一章:人生及美術之概論)從這王國維把生和憂患勞苦相對立起來。
人欲生,而不欲苦,但是憂患和勞苦是無法擺脫的。
人所欲者達不到,人所不欲的苦痛,卻不能擺脫掉。
王國維以此作自己的出發點。
王國維把“欲”作為生活的本質,再闡述欲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
欲是由于不足而生的,不足就是苦痛本身。
即使一欲得以滿足,但是另外的欲又要求滿足,還是得不到最後滿足。
因之,所謂的“究竟慰藉”是永遠得不到的。
即使真的所有的欲都得到滿足了,再沒有可欲的對象了,這時厭倦之情便會乘機而來。
人活在世上,就像背負着重擔的人一樣,總是開脫不掉苦痛和煩惱。
這樣,人生就和鐘擺一樣,擺動在苦痛和倦厭之間。
照他的說法,人世生活的性質,可以用下列公式表出: 欲(生活本質)——多而無厭 償(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 苦痛(究竟之慰藉終不可得) 人生不過是在“欲”和“償”之間奔波角逐,無法求得“究竟慰藉”,安頓快樂,得到的永遠是苦痛。
王國維也曾看到政治和科學是人欲的積極的成果。
他說:“故科學上之成功,雖若層樓傑觀,高嚴钜麗,然其基址則築乎生活之欲之上,與政治上之系統立于生活之欲之上無所異,然則吾人理論與實際之二方面,皆生活之欲之結果也。
” 這是他的觀點裡的一線火花,是值得稱贊的。
但這個火花很快就熄滅了,他把臉偏了過去。
他并不認為政治與科學,或是理論與實際,可以解決人生的苦痛,他認為解決人類生活苦痛的,應該别有良藥,就是要用美術來作升華劑。
“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與我之關系,此時也,吾人之心無希望,無恐怖,非複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
從而去“欲”存“知”,因而得到解脫。
他沒有說明這種解決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隻是說他認為美術才能稱得起“其物非實物”。
正因為它是物又非實物,才能擔負起使“因其物之與己無關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
随即他又認為“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關系也”。
因此,他的意思就是:人在美術中既可得到對物的享受,因為它畢竟不是實物,因而不造成負擔,使人不為物所累,遂使人忘掉物與我的利害關系了。
王國維這裡說的美術,是廣義的,是泛指藝術之美來說的。
在抒發他個人對于美學的看法之後,王國維便宣稱:美術中以詩歌、戲曲、小說為其頂點,因為它們的目的是在寫人生。
從這些作品裡,王國維發現一絕大著作,這就是《紅樓夢》。
原來被王國維拍案叫絕的《紅樓夢》,是因為它的作者,在解決“欲”和“苦痛”的問題上,頗合我心。
在王國維心目中,曹雪芹是做得最為透徹的,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
由于這個原故,接着,他便引用了《紅樓夢》開卷第一回大荒山下寶玉的來曆一段文字,并由此發出議論說: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過此欲之發現也。
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惡也。
夫頑鈍者既不幸而為此石矣,又幸而不見用,則何不遊于廣莫之野,無何有之鄉,以自适其适,而必欲入此憂患勞苦之世界,不可謂非此石之大誤也。
由此一念之誤,而遂造出十九年之曆史與百二十回之事實,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與?” 接着,王國維又引用百十七回寶玉和和尚問答的一段談話加以分析。
他認為所謂“自己的底裡未
從而得出結論,認為曹雪芹解決人生問題的答案,不外求得解脫。
而且這種解脫的途徑,也是沿着釋迦或者莊周的道路來走的。
我們現在就曹雪芹的思想和莊周思想的關系,試作初步探索,看是否真的如此? 主張曹雪芹經曆了種種繁華,重重苦痛,而想求得解脫,最有代表性的,應屬王國維。
我們都知道:老子說過:“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莊子曾說過:“大塊載我以行,勞我以生。
”王國維便照這些詞句的字面作了解釋,說出自己的看法道:“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對待也久矣。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憂患與勞苦者,人人之所惡也。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第一章:人生及美術之概論)從這王國維把生和憂患勞苦相對立起來。
人欲生,而不欲苦,但是憂患和勞苦是無法擺脫的。
人所欲者達不到,人所不欲的苦痛,卻不能擺脫掉。
王國維以此作自己的出發點。
王國維把“欲”作為生活的本質,再闡述欲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
欲是由于不足而生的,不足就是苦痛本身。
即使一欲得以滿足,但是另外的欲又要求滿足,還是得不到最後滿足。
因之,所謂的“究竟慰藉”是永遠得不到的。
即使真的所有的欲都得到滿足了,再沒有可欲的對象了,這時厭倦之情便會乘機而來。
人活在世上,就像背負着重擔的人一樣,總是開脫不掉苦痛和煩惱。
這樣,人生就和鐘擺一樣,擺動在苦痛和倦厭之間。
照他的說法,人世生活的性質,可以用下列公式表出: 欲(生活本質)——多而無厭 償(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 苦痛(究竟之慰藉終不可得) 人生不過是在“欲”和“償”之間奔波角逐,無法求得“究竟慰藉”,安頓快樂,得到的永遠是苦痛。
王國維也曾看到政治和科學是人欲的積極的成果。
他說:“故科學上之成功,雖若層樓傑觀,高嚴钜麗,然其基址則築乎生活之欲之上,與政治上之系統立于生活之欲之上無所異,然則吾人理論與實際之二方面,皆生活之欲之結果也。
” 這是他的觀點裡的一線火花,是值得稱贊的。
但這個火花很快就熄滅了,他把臉偏了過去。
他并不認為政治與科學,或是理論與實際,可以解決人生的苦痛,他認為解決人類生活苦痛的,應該别有良藥,就是要用美術來作升華劑。
“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與我之關系,此時也,吾人之心無希望,無恐怖,非複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
從而去“欲”存“知”,因而得到解脫。
他沒有說明這種解決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隻是說他認為美術才能稱得起“其物非實物”。
正因為它是物又非實物,才能擔負起使“因其物之與己無關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
随即他又認為“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關系也”。
因此,他的意思就是:人在美術中既可得到對物的享受,因為它畢竟不是實物,因而不造成負擔,使人不為物所累,遂使人忘掉物與我的利害關系了。
王國維這裡說的美術,是廣義的,是泛指藝術之美來說的。
在抒發他個人對于美學的看法之後,王國維便宣稱:美術中以詩歌、戲曲、小說為其頂點,因為它們的目的是在寫人生。
從這些作品裡,王國維發現一絕大著作,這就是《紅樓夢》。
原來被王國維拍案叫絕的《紅樓夢》,是因為它的作者,在解決“欲”和“苦痛”的問題上,頗合我心。
在王國維心目中,曹雪芹是做得最為透徹的,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
由于這個原故,接着,他便引用了《紅樓夢》開卷第一回大荒山下寶玉的來曆一段文字,并由此發出議論說: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過此欲之發現也。
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惡也。
夫頑鈍者既不幸而為此石矣,又幸而不見用,則何不遊于廣莫之野,無何有之鄉,以自适其适,而必欲入此憂患勞苦之世界,不可謂非此石之大誤也。
由此一念之誤,而遂造出十九年之曆史與百二十回之事實,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與?” 接着,王國維又引用百十七回寶玉和和尚問答的一段談話加以分析。
他認為所謂“自己的底裡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