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伶先生和《女兒國》[1]
關燈
小
中
大
批評者最怕一個作者變化莫測。他們已經指定了(或者不如說派定了)他一個什麼特征,例如經常習見的于伶,我們往往把他看做現實的,敏感的,俗與詩的化合,然而就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中,在我們不提防的時候,他破枷而出,又是一付新穎的面目。批評者落後了,瞠目而視,惘惘然如有所失,忿忿然而有所憾,不肯否認自己過去理論的悠忽,大多指摘作者三心二意,把他譬做水性楊花。不知道别人怎麼樣,當着于伶先生和他的新作,做為一個讀者的我,充滿了驚奇和贊美。
我驚奇于伶先生有力量擺脫他的既往,贊美他能潛心于方法的掘發。一個有心的作者永遠不重複自己。他的作品是八角琉璃的一面,随着年月的流滾,推陳出新,它把一個更深也更廣的生命暴露在人世的海灘。有些作者寫了數不清的書,汗牛充棟,毫無價值便是糟蹋紙墨,即有價值,然而一切自相雷同,美其名曰著作等身,實際最多不過寫了一本書,那最初的一本,此外全是改頭換面的複制而已。一個作者如果遇見這樣一句批評:“老是那一套把戲!”他便像是一種商品,貼上封條,可以丢在一旁不問了。
但是,不抄襲自己的既往,并非是全盤否定它的品質。沒有一個人能夠鏟除先天後天的禀受。莎士比亞寫了那麼多,那樣部部不同的戲劇,然而部部讓我們感到他的存在。
驟然一看《女兒國》,它的形式、進行、情調、人物、組織,一切似乎都在輕盈而欣快地喊:“我變了!我變了!”但是那基本的人性,那作者的深厚的氣質卻處處在字裡行間流露,告訴我們:“那還是于伶!一個更深緻也更辛辣的于伶!”
因為,說實話,《女兒國》并不是一個什麼虛無缥缈之鄉,而是一個真實不過的現實。這些出入于現實的分子,磨得更細了,因為作者的心更細了,仿佛一爿一爿的珍珠(那象征欲望的珍珠,那“女兒國”唯一食糧的珍珠),用一根細而且韌的絲線(所謂理智)挽成一片華麗的幻境。這并不幻。做夢的不是于伶,是我們自己,是那些人物和行止。所以,談到臨了,他是敏感的。現實對于他不複是粗枝大葉的條例,而是生機粼粼的意象。他換了一個似輕描淡寫而實際辛辣的方式。那現實的孿生子,那輕靈也魁岸的諷刺。
所以,别上作者的當,他的心情并不怎樣快樂,這就是我特意使用“辛辣”這個形容詞的原因。他不從正面寫,他從旁邊鞭策。
不是正面,然而這裡卻是一付照妖鏡。妖是那永生不死的人類的,特别是婦女的欲望和虛榮。于伶先生不舍棄他的婦女,也不舍棄他的上海,因為他明白手頭最熟悉的也最真切。他換了一個角度去觀察,他換了一個方式去推呈,然而他不放松現實的提供。
《女兒國》是現實的。
然而是詩的。看看裡面有多少歌!這是一首諷刺詩,隻有最苦的心靈寫得出來。
廿九年二月三日
(載1940年2月6—7日《大晚報·剪影》)
***
[1]文章署名“郝四山”。——編者
我驚奇于伶先生有力量擺脫他的既往,贊美他能潛心于方法的掘發。一個有心的作者永遠不重複自己。他的作品是八角琉璃的一面,随着年月的流滾,推陳出新,它把一個更深也更廣的生命暴露在人世的海灘。有些作者寫了數不清的書,汗牛充棟,毫無價值便是糟蹋紙墨,即有價值,然而一切自相雷同,美其名曰著作等身,實際最多不過寫了一本書,那最初的一本,此外全是改頭換面的複制而已。一個作者如果遇見這樣一句批評:“老是那一套把戲!”他便像是一種商品,貼上封條,可以丢在一旁不問了。
但是,不抄襲自己的既往,并非是全盤否定它的品質。沒有一個人能夠鏟除先天後天的禀受。莎士比亞寫了那麼多,那樣部部不同的戲劇,然而部部讓我們感到他的存在。
驟然一看《女兒國》,它的形式、進行、情調、人物、組織,一切似乎都在輕盈而欣快地喊:“我變了!我變了!”但是那基本的人性,那作者的深厚的氣質卻處處在字裡行間流露,告訴我們:“那還是于伶!一個更深緻也更辛辣的于伶!”
因為,說實話,《女兒國》并不是一個什麼虛無缥缈之鄉,而是一個真實不過的現實。這些出入于現實的分子,磨得更細了,因為作者的心更細了,仿佛一爿一爿的珍珠(那象征欲望的珍珠,那“女兒國”唯一食糧的珍珠),用一根細而且韌的絲線(所謂理智)挽成一片華麗的幻境。這并不幻。做夢的不是于伶,是我們自己,是那些人物和行止。所以,談到臨了,他是敏感的。現實對于他不複是粗枝大葉的條例,而是生機粼粼的意象。他換了一個似輕描淡寫而實際辛辣的方式。那現實的孿生子,那輕靈也魁岸的諷刺。
所以,别上作者的當,他的心情并不怎樣快樂,這就是我特意使用“辛辣”這個形容詞的原因。他不從正面寫,他從旁邊鞭策。
不是正面,然而這裡卻是一付照妖鏡。妖是那永生不死的人類的,特别是婦女的欲望和虛榮。于伶先生不舍棄他的婦女,也不舍棄他的上海,因為他明白手頭最熟悉的也最真切。他換了一個角度去觀察,他換了一個方式去推呈,然而他不放松現實的提供。
《女兒國》是現實的。
然而是詩的。看看裡面有多少歌!這是一首諷刺詩,隻有最苦的心靈寫得出來。
廿九年二月三日
(載1940年2月6—7日《大晚報·剪影》)
***
[1]文章署名“郝四山”。——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