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的結尾[1]
關燈
小
中
大
讀罷《人之初》這個劇本,不禁悲從中來,作者就像一個小醜,粉墨登場,博人一笑,而他笑臉之下,卻藏着流不勝流的眼淚。生在物質文明的現代,一個人很容易淪成一個悲觀主義者。我們感覺心靈一天比一天枯竭,精神一天比一天狹隘,有什麼東西在麻痹它,在污渎它,在噎窒它。為了我們方便,舒服,我們給自己造了一個敵人,我們的生活截然劃成了兩個存在:一個是良心,一個是金錢。良心做成我們的安甯,金錢做成我們的安逸,二者形成道德的兩座守門的大獅,永遠在自相殘殺。但是,勝利的不是良心,這就是人類悲哀的源泉,也正是《人之初》所給我們的強烈的暗示。
作者是一個憤世之徒。他把諷刺提到最高的高度,用一個具有神聖使命的小學教員做活動的開始。而這位小學教員,又是全校唯一無二的良好的師資,看第一幕時候,你覺得他也許太老實(因為你缺乏他的良心),但是你同情他,你希望你的子弟能夠得到那樣一位師資,如今你看到了第四幕——什麼!你聽聽看:
你不要救我,你還是先救你自己的窮罷!
因為他闊了,他得到一個有良心的可憐的小學教員所夢想不到的東西。他換了一個人:他的良心死了。作者告訴我們,一個有良心的人,就是一付手套也不用妄想買到。這個社會(你不須吃驚,這正是我們地球上一切高貴的社會)是鬼蜮社會,在這裡活動的是魔鬼,是死了良心的男男女女。
作者不僅在嘲弄我們,他簡直在鞭撻我們。在他原著的前頁,他引了一句理發店的夥計(不是什麼古聖昔賢的格言)的氣話:
先生,你瞧,這個社會要是繼續下去的話,會把公正的士女殺光了的。
作者悲觀的思想好比一團火。他希望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讓我說一句,他是無比的酷虐的,他不肯騙我們,随便攜給我們一種虛妄的安慰,他在結尾告訴我們另一位可憐的有良心的小學教員也搖動了。
陶:那一位是經理先生的秘書?
打字員:沒有秘書。
陶:喔!沒有秘書?
這位教訓了半天他堕落的同事的好先生,自己也入了魔道,打算扔了他清苦的生涯,來鑽營這個經理室内的肥缺。
還有比作者冷到殘忍的程度的?他活活罵夠了我們這些經不起誘惑的弱者。
謝謝我們的導演吳仞之先生,他大起膽子給《人之初》換了一個結尾。他設法删掉那最後的苦辣場面,沒有全讓良心投降,至少這個社會還沒有壞到那樣一個不可救藥的地步。有人投降了,但是有人站住了。站住的人也許是傻子,然而我們愛這頑強的傻子。吳先生改了陶的性格,改了它所賦有的意義,他要在滔滔洪流之中,給我們留下一棵中流砥柱。陶在最後象征的是良心,良善,而那位少婦,一個見風轉舵的寄生蟲,象征的是金錢享受,物質生活。而男主角張伯男正好象征我們心旌搖搖的人性。
這種修正是必然的,美好的。因為我們如今需要的,在破壞而又破壞之後,是一種積極性的建設。
導演的大膽手法是值得我們特别提出來稱道而感謝的。
(載1938年9月25日《導報·戲劇》第14期《人之初》公演特刊)
***
[1]《人之初》原是法國近代名著之一,前由鄭延谷譯為中文,曾得中法聯誼會1936年度文學獎金,後由顧種彜改編,吳仞之導演。——編者
作者是一個憤世之徒。他把諷刺提到最高的高度,用一個具有神聖使命的小學教員做活動的開始。而這位小學教員,又是全校唯一無二的良好的師資,看第一幕時候,你覺得他也許太老實(因為你缺乏他的良心),但是你同情他,你希望你的子弟能夠得到那樣一位師資,如今你看到了第四幕——什麼!你聽聽看:
你不要救我,你還是先救你自己的窮罷!
因為他闊了,他得到一個有良心的可憐的小學教員所夢想不到的東西。他換了一個人:他的良心死了。作者告訴我們,一個有良心的人,就是一付手套也不用妄想買到。這個社會(你不須吃驚,這正是我們地球上一切高貴的社會)是鬼蜮社會,在這裡活動的是魔鬼,是死了良心的男男女女。
作者不僅在嘲弄我們,他簡直在鞭撻我們。在他原著的前頁,他引了一句理發店的夥計(不是什麼古聖昔賢的格言)的氣話:
先生,你瞧,這個社會要是繼續下去的話,會把公正的士女殺光了的。
作者悲觀的思想好比一團火。他希望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讓我說一句,他是無比的酷虐的,他不肯騙我們,随便攜給我們一種虛妄的安慰,他在結尾告訴我們另一位可憐的有良心的小學教員也搖動了。
陶:那一位是經理先生的秘書?
打字員:沒有秘書。
陶:喔!沒有秘書?
這位教訓了半天他堕落的同事的好先生,自己也入了魔道,打算扔了他清苦的生涯,來鑽營這個經理室内的肥缺。
還有比作者冷到殘忍的程度的?他活活罵夠了我們這些經不起誘惑的弱者。
謝謝我們的導演吳仞之先生,他大起膽子給《人之初》換了一個結尾。他設法删掉那最後的苦辣場面,沒有全讓良心投降,至少這個社會還沒有壞到那樣一個不可救藥的地步。有人投降了,但是有人站住了。站住的人也許是傻子,然而我們愛這頑強的傻子。吳先生改了陶的性格,改了它所賦有的意義,他要在滔滔洪流之中,給我們留下一棵中流砥柱。陶在最後象征的是良心,良善,而那位少婦,一個見風轉舵的寄生蟲,象征的是金錢享受,物質生活。而男主角張伯男正好象征我們心旌搖搖的人性。
這種修正是必然的,美好的。因為我們如今需要的,在破壞而又破壞之後,是一種積極性的建設。
導演的大膽手法是值得我們特别提出來稱道而感謝的。
(載1938年9月25日《導報·戲劇》第14期《人之初》公演特刊)
***
[1]《人之初》原是法國近代名著之一,前由鄭延谷譯為中文,曾得中法聯誼會1936年度文學獎金,後由顧種彜改編,吳仞之導演。——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