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1]

關燈
一“空頭的榮譽” 魯迅不要他的子侄去做空頭文學家。

    解釋可以各式各樣,但是,我們的線索要是不過分謬妄,下面柏得尼依(D.Bednii)的詩或許正是他的本意: 誰若喧噪地追求空頭的榮譽, 誰若裝腔作勢夜郎自大, 在傲慢的宣言裡放些屁話, 而成日的, 成日的, 成日的, 不事閱讀, 那誰就是蠢東西。

     蘇聯文學顧問會告訴我們,詩人有意諷刺那些把文學看做輕巧的工作的人們。

    在我們今日把任何紙上的東西誇做文學作品的時代,他的警告十分值得我們思味。

    魯迅還要積極,進一步指點我們:“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

    ”我們活在人世,必須有所作為,同時這些作為,也要能表示不是欺人欺己。

    我們待人要誠實,對自己要忠實。

    一個人難得是一個完人,缺陷不是一種恥辱,才能的限制反而形成我們良心的安甯,事業的光明。

    所以真正的工作者,尤其是在文學上,具有豐盈的自覺,體會一己的狹隘,希冀遠大的造詣,不聲不響,積聚精神的糇糧,時刻準備萬裡長征,要在足之所至,留下碑亭一樣不朽的遺念。

    魯迅便是這樣一個榜樣。

    到死也在苦苦譯作,他卻把自己說做“因為并未疲勞,也就是并未出力工作的緣故”。

    讓我們學學逝者的謙虛和他的勤慎。

    他要求世人忘記他,我們不便預言他的作品是否全部永生,至少他精神方面的教訓将要(而且現在已然)活在我們後生者的心頭。

     看看我們目前,寫不上十個短篇小說,不等世人和時間的評價,便已然自命做小說家或者作家,其實頂多也隻是短篇小說家而已。

    虛榮騙去我們的僭越,僭越把我們扮成了一個小醜。

    我們小心自己做了那種雷聲大雨點小的“蠢東西”,一天到晚擺些“裝腔作勢”的姿态。

     二魯迅和翻譯 有些書為了自己而來來得恰好投在時代的懷抱。

    有些書是一種教訓,慢慢把時代丢在後面,好像龜兔競走。

    如此如彼,并行不悖,有的像一塊真金,埋在土裡,有的像一顆星,也許轉眼消逝,全等待我們發見。

    然而在這文學商業化報章化的時代,真金和假金發出同樣光輝,恒星和流星同樣在刹那裡存在。

    我們手酸了,眼花了,得到的往往隻是厭倦。

    什麼全淪落了,便是欣賞,一種鑒别和選擇的機能,也降成一種如響斯應的接受。

    然後,一種普遍的焦急和失望,分頭奔向各自的客棧。

    因為焦急,我們喊出孩提似的疑問:“為什麼我們沒有偉大的作品?”因為失望,我們就自行其是,不再探索生命的新的形體。

    一者忽略學習,一者沉湎積習。

    然而口舌紛纭,随波逐浪,依然攔擋不住有屹然不動者在。

     魯迅便是這少數屹然不動者之中的一位。

    經過二三十載的摸索,懷着一種反抗的心情,企圖一個比較合理的公平的社會,不能完全摔掉他阿Q的時代,他知道他隻是一個先驅者,應當盡他先驅者的任務。

    他開山辟路,把路留給他屬意的青年,文學不是一片浮萍,無根自生。

    這裡要有深長的孕育,适宜的晴雨,而且尤其重要的是本身要能吸收。

    一個民族需要新血,它的文學同樣需要參考。

    曆史如此,我們自然不能獨為例外。

    魯迅知道翻譯的重要。

    他有一管犀利的文筆,可以創作,可以翻譯。

    創作關乎他個人的毀譽,但是,翻譯,把世界的傑作介紹給全國同胞,是一件為民族的未來着想的事業。

    我們有的是生活,苦到無法再苦的生活,然而我們缺乏有力的啟示。

    他把翻譯引為自己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