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昌黎的《畫記》
關燈
小
中
大
,因為說實話,這隻有給我們不文的讀者添麻煩。
他明白散文的訣竅,第一是脫離詩的音韻,第二是有它自己的節奏。
《畫記》便是他成功的一個最好的例證。
但是,不瞞人說,我相信我的回答會是否定的,假如站在畫的立場來看這篇為人讴歌的《畫記》。
因為,這裡所記的人馬等物,數目雖然詳盡,其實毫無用處。
它們是孤立的。
請問,我們能夠從“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曉得些什麼主要關于畫的?這些人,這些馬,加上那“二百五十有一”的器物,拼不出一個畫面。
這些人,這些馬,雖說各有一個姿态,彼此之間缺少關聯。
這不是一幀畫,我們從開篇第一句“雜古今人物小畫共一卷”便知道。
這一卷,我們從後面曉得并非真本而是一位趙侍禦手摹的臨本,即使是臨本,已然把韓愈感動到“雖百金不願易也”。
韓愈得之于唐德宗貞元十年,約當紀元後七九四年。
趙侍禦摹于二十年前,約當七七六年。
然而,有幾幅畫?是誰畫的?假如不是一位畫家,又有多少?全都姓甚名誰?我們無從知道。
這還不要緊,可恨的是這些人,這些馬,怎麼分配在一幅一幅的畫上,我們想象也不得而想象之。
當年我們先生最愛的算法竟然無補于畫面的組織。
當做一冊畫卷的記文來看,韓愈簡直失敗到不堪饒恕的地步。
所以,這不是一篇理想的記事文...,因為記畫,而不叙明畫面的組織,等于一無所記,因為我們無從把事物連成一個匠心的結構。
然而,話說回來,這是一篇好文章...,因為韓愈雖說在記畫,其實在寫文章,文和畫不是一件事,不是一個東西:這是兩種藝術品,工具不同,方式不同,便是從事的心靈也迥不相同。
對于韓愈,文章可以補足遺憾。
他把畫贈還故主,自己則“而記其人馬之形狀與數,而時觀之以自釋焉”。
在他這就夠了。
他有記憶可以彌補他的簡略。
而且,情感留在心頭,隻要偶而一翻他的《畫記》,他就汩汩而浸潤于個中的甘美了。
這是這篇小文章另一個成功的秘訣:他是為自己寫的。
在叙寫事物的時候,其實他在記錄他情感的痕迹。
這裡散文的節奏具有一種内在的要求。
我們先生是對的,他有道理贊美這篇動人的《畫記》,雖說他不明白他的道理所在。
韓愈文章的成功在乎他的熱誠,如托爾斯泰所謂的藝術的真誠(sincerity)。
一種内在的要求強迫他寫。
他是情感人他是一位被真理(他所宣揚的道)耽誤了的熱情者。
他文章的吸力并不似胡适之先生常常談論的那樣簡單,那樣外在,他的巧妙不在“文從字順各識職”,那隻是一種方法。
還有比宋人理學派的文章更為“文從字順各識職”的嗎?然而它們别想有韓愈文章十分之一動人的力量。
韓愈如果“文起八代之衰”,是因為他有一腔真誠的熱情。
他一掃虛僞的矯飾的詞句(六朝以來的把戲),回到東漢以前的古文,那在古代起伏于人心之間的自然的語言——他喜歡用古字,因為他是一個書呆子,——然而已經失去了生命力量的過去的語言。
他把他的生命灌輸進去,他用他的熱情複活了它。
他真正回到的,如我前邊所指,是回到那被熱情激蕩的生命的節奏。
熱情做成力量,節奏做成美麗。
因為節奏近乎節制,韓愈的節制(猶如詩中的杜甫)正是他的高貴所在。
絕少美麗是漫漶的。
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七日 (載1940年3月15日《學生月刊》第1卷第3期)
他明白散文的訣竅,第一是脫離詩的音韻,第二是有它自己的節奏。
《畫記》便是他成功的一個最好的例證。
但是,不瞞人說,我相信我的回答會是否定的,假如站在畫的立場來看這篇為人讴歌的《畫記》。
因為,這裡所記的人馬等物,數目雖然詳盡,其實毫無用處。
它們是孤立的。
請問,我們能夠從“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曉得些什麼主要關于畫的?這些人,這些馬,加上那“二百五十有一”的器物,拼不出一個畫面。
這些人,這些馬,雖說各有一個姿态,彼此之間缺少關聯。
這不是一幀畫,我們從開篇第一句“雜古今人物小畫共一卷”便知道。
這一卷,我們從後面曉得并非真本而是一位趙侍禦手摹的臨本,即使是臨本,已然把韓愈感動到“雖百金不願易也”。
韓愈得之于唐德宗貞元十年,約當紀元後七九四年。
趙侍禦摹于二十年前,約當七七六年。
然而,有幾幅畫?是誰畫的?假如不是一位畫家,又有多少?全都姓甚名誰?我們無從知道。
這還不要緊,可恨的是這些人,這些馬,怎麼分配在一幅一幅的畫上,我們想象也不得而想象之。
當年我們先生最愛的算法竟然無補于畫面的組織。
當做一冊畫卷的記文來看,韓愈簡直失敗到不堪饒恕的地步。
所以,這不是一篇理想的記事文...,因為記畫,而不叙明畫面的組織,等于一無所記,因為我們無從把事物連成一個匠心的結構。
然而,話說回來,這是一篇好文章...,因為韓愈雖說在記畫,其實在寫文章,文和畫不是一件事,不是一個東西:這是兩種藝術品,工具不同,方式不同,便是從事的心靈也迥不相同。
對于韓愈,文章可以補足遺憾。
他把畫贈還故主,自己則“而記其人馬之形狀與數,而時觀之以自釋焉”。
在他這就夠了。
他有記憶可以彌補他的簡略。
而且,情感留在心頭,隻要偶而一翻他的《畫記》,他就汩汩而浸潤于個中的甘美了。
這是這篇小文章另一個成功的秘訣:他是為自己寫的。
在叙寫事物的時候,其實他在記錄他情感的痕迹。
這裡散文的節奏具有一種内在的要求。
我們先生是對的,他有道理贊美這篇動人的《畫記》,雖說他不明白他的道理所在。
韓愈文章的成功在乎他的熱誠,如托爾斯泰所謂的藝術的真誠(sincerity)。
一種内在的要求強迫他寫。
他是情感人他是一位被真理(他所宣揚的道)耽誤了的熱情者。
他文章的吸力并不似胡适之先生常常談論的那樣簡單,那樣外在,他的巧妙不在“文從字順各識職”,那隻是一種方法。
還有比宋人理學派的文章更為“文從字順各識職”的嗎?然而它們别想有韓愈文章十分之一動人的力量。
韓愈如果“文起八代之衰”,是因為他有一腔真誠的熱情。
他一掃虛僞的矯飾的詞句(六朝以來的把戲),回到東漢以前的古文,那在古代起伏于人心之間的自然的語言——他喜歡用古字,因為他是一個書呆子,——然而已經失去了生命力量的過去的語言。
他把他的生命灌輸進去,他用他的熱情複活了它。
他真正回到的,如我前邊所指,是回到那被熱情激蕩的生命的節奏。
熱情做成力量,節奏做成美麗。
因為節奏近乎節制,韓愈的節制(猶如詩中的杜甫)正是他的高貴所在。
絕少美麗是漫漶的。
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七日 (載1940年3月15日《學生月刊》第1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