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昌黎的《畫記》
關燈
小
中
大
不記得是在中學幾年級了,國文先生給我們講韓昌黎的《畫記》。
他告訴我們學生,想做一篇好記事文,必須念熟這篇文章。
講到淋漓所在,他唯恐我們不明白字面的意思,千方百計來比樣子給我們看。
例如,講到“騎而被甲載兵行且下牽者十人”,他手腳亂動的情形,差不多賽過我們在新世界(北平的新世界,後來淪為貧民窟了)喜歡看的文明戲法。
越講越忙,忙到後來,他自己也似乎頭為之暈暈然。
方才做完趕羊的姿勢,忽然變成大元帥頤使下人的神氣一會兒他似乎要睡了,馬上他提起腳要過河的樣子,還沒有跳過去,便仿佛坐在石頭上脫鞋——一雙永遠不上鞋油的發灰的破黑皮鞋。
學完人的行止,接着他就來學馬。
當然他不全學,因為有些詞句讓他想起他的尊嚴,例如“鳴者”,他便不鳴了。
講到馬,他的困難最多。
我不妨舉兩個例。
一個是:“下者”和後面“降者”的區别一個是“行者”和後面“走者”的區别。
看着他其其地口吃,一身汗一身汗在流,我們中間一位忽然動了靈機說:“上者,下者,行者,牽者。
”四者之前全應該有一個“人”字,或者索興不如看做消極的聲音(Passivevoice)。
所成為問題的,就是下面所有的什麼“者”,全是馬的動作。
怎麼韓愈就那麼糊塗,在一個“于馬之中”的大帽子底下,把“人”也夾雜在裡面,看做馬了。
我們的先生過了這道難關,便恭維韓昌黎的算法精明。
他叫我們從頭細數一遍。
我記得我們來回數了好幾遍,終于弄對了韓愈的“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但是,不!“凡馬之事”是二十有九。
多兩件!先生睜大了眼睛,從“上者”一直數到“載狐兔者”,的确是二十有九。
一位同學提議,前四件人的動作不算。
另一位同學駁他,說那應該是二十有五,也不應該是“二十有七”。
先生啞然了半晌,便說:怕是油印的講義把九錯寫成七了。
這種情形太可能了,沒有疑義。
先生好容易喘了一口長氣,忘記給我們解釋“訛者”的“訛”字了。
他馬上跳到他得意的句子:,“驢如橐駝之數,而加其一焉。
”“橐駝三頭”,那麼,驢是四頭了。
先生說:韓昌黎造語變化莫測,像這裡的驢,真可謂神乎其技了,因為,不然的話,造語就太質直了。
說到這裡,一位自作聰明的同學(他是桐城派的信徒)便說:照先生的說法,“隼一”,真是質而又直了。
壞處是:這裡緊跟着重複了上句的“一”字。
一位打油同學便說,這樣改最好:“隼如橐駝之數,而去其二焉。
” 總之,我們全愛這篇《畫記》。
第一,先生的熱情感動我們第二,他引了許多古人的推崇,什麼歐陽修嘗言曰:“吾不能為《畫記》。
”什麼蘇東坡,什麼秦少遊,沒有一位文人不把《畫記》當做記事文的楷模。
如今,将近二十年了,誰要問我對于《畫記》這篇文章的印象,我相信我的回答是正面的。
但是我的理由卻不是我二十年前先生的理由。
不僅《畫記》,韓愈所有的文章,從散文的立場來看,最是富有散文的節奏。
他的行文不平闆,他所追求的永遠屬于一種跌宕起伏的氣勢。
為了得到這種珍貴的反乎詩的節奏,他會在一個冗長的句子下面來一個短促的句子,他會在單調的陳述之中,忽然呈出一種意外的奇突。
意思并不多,也并非了不得的新奇。
但是什麼東西迷誘我們,不忍把他丢開。
這不會是他的理論,因為他的理論大家在《原道》一文已經領略夠了。
也不是因為他喜歡用幾個古字
他告訴我們學生,想做一篇好記事文,必須念熟這篇文章。
講到淋漓所在,他唯恐我們不明白字面的意思,千方百計來比樣子給我們看。
例如,講到“騎而被甲載兵行且下牽者十人”,他手腳亂動的情形,差不多賽過我們在新世界(北平的新世界,後來淪為貧民窟了)喜歡看的文明戲法。
越講越忙,忙到後來,他自己也似乎頭為之暈暈然。
方才做完趕羊的姿勢,忽然變成大元帥頤使下人的神氣一會兒他似乎要睡了,馬上他提起腳要過河的樣子,還沒有跳過去,便仿佛坐在石頭上脫鞋——一雙永遠不上鞋油的發灰的破黑皮鞋。
學完人的行止,接着他就來學馬。
當然他不全學,因為有些詞句讓他想起他的尊嚴,例如“鳴者”,他便不鳴了。
講到馬,他的困難最多。
我不妨舉兩個例。
一個是:“下者”和後面“降者”的區别一個是“行者”和後面“走者”的區别。
看着他其其地口吃,一身汗一身汗在流,我們中間一位忽然動了靈機說:“上者,下者,行者,牽者。
”四者之前全應該有一個“人”字,或者索興不如看做消極的聲音(Passivevoice)。
所成為問題的,就是下面所有的什麼“者”,全是馬的動作。
怎麼韓愈就那麼糊塗,在一個“于馬之中”的大帽子底下,把“人”也夾雜在裡面,看做馬了。
我們的先生過了這道難關,便恭維韓昌黎的算法精明。
他叫我們從頭細數一遍。
我記得我們來回數了好幾遍,終于弄對了韓愈的“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但是,不!“凡馬之事”是二十有九。
多兩件!先生睜大了眼睛,從“上者”一直數到“載狐兔者”,的确是二十有九。
一位同學提議,前四件人的動作不算。
另一位同學駁他,說那應該是二十有五,也不應該是“二十有七”。
先生啞然了半晌,便說:怕是油印的講義把九錯寫成七了。
這種情形太可能了,沒有疑義。
先生好容易喘了一口長氣,忘記給我們解釋“訛者”的“訛”字了。
他馬上跳到他得意的句子:,“驢如橐駝之數,而加其一焉。
”“橐駝三頭”,那麼,驢是四頭了。
先生說:韓昌黎造語變化莫測,像這裡的驢,真可謂神乎其技了,因為,不然的話,造語就太質直了。
說到這裡,一位自作聰明的同學(他是桐城派的信徒)便說:照先生的說法,“隼一”,真是質而又直了。
壞處是:這裡緊跟着重複了上句的“一”字。
一位打油同學便說,這樣改最好:“隼如橐駝之數,而去其二焉。
” 總之,我們全愛這篇《畫記》。
第一,先生的熱情感動我們第二,他引了許多古人的推崇,什麼歐陽修嘗言曰:“吾不能為《畫記》。
”什麼蘇東坡,什麼秦少遊,沒有一位文人不把《畫記》當做記事文的楷模。
如今,将近二十年了,誰要問我對于《畫記》這篇文章的印象,我相信我的回答是正面的。
但是我的理由卻不是我二十年前先生的理由。
不僅《畫記》,韓愈所有的文章,從散文的立場來看,最是富有散文的節奏。
他的行文不平闆,他所追求的永遠屬于一種跌宕起伏的氣勢。
為了得到這種珍貴的反乎詩的節奏,他會在一個冗長的句子下面來一個短促的句子,他會在單調的陳述之中,忽然呈出一種意外的奇突。
意思并不多,也并非了不得的新奇。
但是什麼東西迷誘我們,不忍把他丢開。
這不會是他的理論,因為他的理論大家在《原道》一文已經領略夠了。
也不是因為他喜歡用幾個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