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小說的歧途[1]
關燈
小
中
大
的存在,作者同樣成功,因為他同樣創造了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否适宜全人類,作者固可置而不問,因為他有自由(實際他的良心或者人性會叫他過問),不,他有想象。
這不是說過錯值得原諒。
因為說實話,中國舊小說充滿了過錯,甚至于罪惡。
問題在細微指出,不在用一串新名詞活埋,新名詞隻是一陣浮土,隔不上幾天,罪惡依舊會散出毒氛,而且什麼不是毒氛,在我們新道學家的鼻端?希望改良人類,一刀下來,不是别的,而是遺害民間的——小說! 讀者必須饒恕我的牢騷,我的意氣用事。
我忘記我說什麼了。
是的,我們後人應該諒解前人,特别是這樣沒沒無聞的可憐的中國舊小說家。
他們不是式微的子弟,就是潦倒的文士,玩世的墨客甚至于市井的流氓。
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靠一部小說傳世,或者升官發财。
這出于現實生活的壓迫,要求,擠榨,然而這安慰,诏谀,育養他們一燈如豆的驕傲。
怎樣渺小,這群螞蟻一樣大小的人,和他們螞蟻一樣大小的虛榮!他們或許一襟不搏,然而“子曰學而”卻已化成自己的人格,便是吐口氣也是俗氣,如若不是“毒質”!他們不得不恭維兩句“當今聖上”,唯恐坐在下面的聽衆,夾雜上幾名衙役皂隸!他們賣了腦袋去想,還得賣嘴哄鬼。
算得了什麼,他們這些九流三教以外的小民?說半晌午書,或者寫一部小說,能像做兩篇似通非通的策論,那樣榮華富貴等身?于是這群無所屬,用他們看不清的豬眼,觀察人情世故,諷喻人生的錯落有緻或者無緻! 所以《水浒傳》一點不“維持”“當前的統治勢力”,《蕩寇志》卻絕對“維持”第一個是創造,第二個是翻案第一個是藝術,第二個是——失敗。
《西遊記》一點不“維持”“當前的統治勢力”它嘲弄,在想象的世界玩耍機巧。
然而就這樣“反動”下去嗎?他們後天的氣質不允許,而且“當今聖上”的臣民不允許,于是逃不出“當前的統治勢力”,他們添上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論,于是他們的作品益發不可收拾。
還有比這些無名無姓的作者更可憐的人們,然而還有比中國舊小說更自然的自然,更人生的人生?還有比這更缺乏形式,然而更順适宇宙的規律?還有比這更松散,然而更充實的人生?他們利用民間最自由的形式表現,同時不曉得這也會和詩賦一同擺進樓閣,所以一味任其窳敗——不僅僅是任,是缺乏才分運用這繞指柔的形式。
于是粗陋、淫邪、庸俗,一切詩賦以外的境界,全撮成一個公式,千篇一律,世世代代因襲下來。
而且他們并不用力“擁護”“一夫一妻制的性道德”。
有多少部小說,不是一夫多妻!多少部傳奇,不是一男多女!在中國舊小說裡面,所表現的過去,正好屬于一個男權社會。
一夫一妻是我們中常的道德,然而極其脆弱的道德:缺乏法律的限制,也缺乏社會習慣的束縛。
所以西歐著名的三角戀愛小說,往往陷于悲劇,除非死掉一個女子,因為作者絕對不許他的男主角納妾。
說“擁護”,他們倒許真是“擁護”。
妻妾滿堂,是我們前人(男子)一種幸福的理想。
《紅樓夢》的結局會十分圓滿,如若林黛玉肯降心納禮,如若薛寶钗肯屈身作妾,如若曹雪芹肯那樣爛污然而他有一種強烈的悲觀哲學做他的背景,所以他不接受這種輕而易舉的下流幸福。
所以《紅樓夢》不同于衆,林黛玉終歸死掉。
好些讀者看到她死,不忍往下繼續。
但是,讀者,你們是否更加羨賞《紅樓夢》,如若林薛一同嫁給賈寶玉?我怕是的。
所以曹雪芹高人一等。
他不伺候讀衆,他伺候他自己,結果他反而有所服役于全人類。
所以毀害一個作家的,不是作者自己,往往倒是一班道學家和道學家厚愛的時代與社會。
然而《紅樓夢》的價值,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和這些皮毛大有關系,絕不可以用做評罵的唯一的标準。
所以我開頭就說,是或許不是。
(選自《李健吾文學評論選》,甯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1]原載1934年10月6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108期,原題名為《中國舊小說的窮途》。
——編者
這個世界是否适宜全人類,作者固可置而不問,因為他有自由(實際他的良心或者人性會叫他過問),不,他有想象。
這不是說過錯值得原諒。
因為說實話,中國舊小說充滿了過錯,甚至于罪惡。
問題在細微指出,不在用一串新名詞活埋,新名詞隻是一陣浮土,隔不上幾天,罪惡依舊會散出毒氛,而且什麼不是毒氛,在我們新道學家的鼻端?希望改良人類,一刀下來,不是别的,而是遺害民間的——小說! 讀者必須饒恕我的牢騷,我的意氣用事。
我忘記我說什麼了。
是的,我們後人應該諒解前人,特别是這樣沒沒無聞的可憐的中國舊小說家。
他們不是式微的子弟,就是潦倒的文士,玩世的墨客甚至于市井的流氓。
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靠一部小說傳世,或者升官發财。
這出于現實生活的壓迫,要求,擠榨,然而這安慰,诏谀,育養他們一燈如豆的驕傲。
怎樣渺小,這群螞蟻一樣大小的人,和他們螞蟻一樣大小的虛榮!他們或許一襟不搏,然而“子曰學而”卻已化成自己的人格,便是吐口氣也是俗氣,如若不是“毒質”!他們不得不恭維兩句“當今聖上”,唯恐坐在下面的聽衆,夾雜上幾名衙役皂隸!他們賣了腦袋去想,還得賣嘴哄鬼。
算得了什麼,他們這些九流三教以外的小民?說半晌午書,或者寫一部小說,能像做兩篇似通非通的策論,那樣榮華富貴等身?于是這群無所屬,用他們看不清的豬眼,觀察人情世故,諷喻人生的錯落有緻或者無緻! 所以《水浒傳》一點不“維持”“當前的統治勢力”,《蕩寇志》卻絕對“維持”第一個是創造,第二個是翻案第一個是藝術,第二個是——失敗。
《西遊記》一點不“維持”“當前的統治勢力”它嘲弄,在想象的世界玩耍機巧。
然而就這樣“反動”下去嗎?他們後天的氣質不允許,而且“當今聖上”的臣民不允許,于是逃不出“當前的統治勢力”,他們添上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論,于是他們的作品益發不可收拾。
還有比這些無名無姓的作者更可憐的人們,然而還有比中國舊小說更自然的自然,更人生的人生?還有比這更缺乏形式,然而更順适宇宙的規律?還有比這更松散,然而更充實的人生?他們利用民間最自由的形式表現,同時不曉得這也會和詩賦一同擺進樓閣,所以一味任其窳敗——不僅僅是任,是缺乏才分運用這繞指柔的形式。
于是粗陋、淫邪、庸俗,一切詩賦以外的境界,全撮成一個公式,千篇一律,世世代代因襲下來。
而且他們并不用力“擁護”“一夫一妻制的性道德”。
有多少部小說,不是一夫多妻!多少部傳奇,不是一男多女!在中國舊小說裡面,所表現的過去,正好屬于一個男權社會。
一夫一妻是我們中常的道德,然而極其脆弱的道德:缺乏法律的限制,也缺乏社會習慣的束縛。
所以西歐著名的三角戀愛小說,往往陷于悲劇,除非死掉一個女子,因為作者絕對不許他的男主角納妾。
說“擁護”,他們倒許真是“擁護”。
妻妾滿堂,是我們前人(男子)一種幸福的理想。
《紅樓夢》的結局會十分圓滿,如若林黛玉肯降心納禮,如若薛寶钗肯屈身作妾,如若曹雪芹肯那樣爛污然而他有一種強烈的悲觀哲學做他的背景,所以他不接受這種輕而易舉的下流幸福。
所以《紅樓夢》不同于衆,林黛玉終歸死掉。
好些讀者看到她死,不忍往下繼續。
但是,讀者,你們是否更加羨賞《紅樓夢》,如若林薛一同嫁給賈寶玉?我怕是的。
所以曹雪芹高人一等。
他不伺候讀衆,他伺候他自己,結果他反而有所服役于全人類。
所以毀害一個作家的,不是作者自己,往往倒是一班道學家和道學家厚愛的時代與社會。
然而《紅樓夢》的價值,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和這些皮毛大有關系,絕不可以用做評罵的唯一的标準。
所以我開頭就說,是或許不是。
(選自《李健吾文學評論選》,甯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1]原載1934年10月6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108期,原題名為《中國舊小說的窮途》。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