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紫的小說[1]
關燈
小
中
大
着他們的胸襟!——當他們明白了這是怎樣的一回事情之後,便一齊震得,疼痛得昏迷過去了!……
夜的黑暗的天空中,正開始飄飛着一陣細細的雨滴!……
作者把自己遺失在他為别人修建的迷宮。
而且缺乏詞彙。
他沒有字句調節他情感的沉浮。
他指出“秋蟲的悲哀的嗚咽”,跳過三四段,重複一句(僅僅改換詞性): 蟲聲更加嗚咽得悲哀了。
他修辭的方式和他的情感同樣直來直往,每每陷入雷同,襯出他學殖的貧瘠。
《豐收》有這樣一個有力的句子: 整個的農村,算是暫時的安定了。
安定在那兒等着,等着,等着某一個巨大的浪潮來毀滅它! 《火》裡面仿佛故雨重逢: 田原沉靜着,好像是在期待着某一個大變動的到來。
這在《夜哨線》成了公式: 夜色:深沉的,嚴肅的,像靜着一個火山的爆裂。
我們勿須乎苛責,葉紫是清醒的,《豐收》的“自序”是一篇忠實的檢舉。
他明白自己太缺少藝術成分。
然後: 這裡面隻有火樣的熱情,血和淚的現實的堆砌。
毛腳毛手。
有時候,作者簡直像欲親自跳到作品裡去和人家打架似的!…… 他一語道破他的長處短處。
他沒有字句,他的熱情也不容他有。
他所能夠給的是黑白分明的鉛畫,不是光影勻淨的油畫。
他揉搓不出富有造型美麗的人。
不曾為自己準備工具,又“沒有餘裕的工夫”,他鄭重聲明他“年青得很”,“能夠刻苦的,辛勤的,不斷的學習”。
從《豐收》到《星》,假如文字依然故我,是舶來的,是生澀的,我們看見他在努力擴展自己。
他的農夫繁複了,例如陳德隆,一個粗犷然而值得原諒的漢子,是梅春姐的魔星,卻同她一樣是封建制度與社會組織的犧牲。
一九三六年八月,在他大病之後,他補成《星》的第四章,開始從事另一個中篇。
《菱》的第一章寫了一萬字光景,他擱下筆,去了内地,如今讀着這沒有完成的第一章,我們驚于他的進步。
[4]文字不再跳動,叙述增加妩媚,尤其是第五節,鄉下人月夜采菱,官保(仿佛是這部小說的主角)劃了一隻小筏子,等候堡子裡面的小姐,在湖心和一個賴皮打架……下文不可複睹了! 還有比這可痛惜的?死帶走了最好的部分。
然而有人将牢牢記住葉紫。
他成全了曆史。
在我們青年活動的記錄上,他将占去一頁。
我們從他的小說看到的不僅是農人苦人,也許全不是,隻是他自己,一個在血淚中凝定的靈魂。
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二日 (選自《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 *** [1]原題《葉紫論》,連載1940年4月1日、3日、5日《大公報·文藝》(香港)第809期、810期、811期,後改題《葉紫》收入《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初版本,再改為《葉紫的小說》收入《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再版本。
——譯者注 [2]葉紫什麼時候來到上海,我們不清楚,大約總在1933年寫作《豐收》之前。
同年5月2日,他寫成《豐收》6月10日,《火》9月1日,《電網外》9月29日,《向導》12月26日,《夜哨線》然後1934年6月13日,《楊七公公過年》以上6篇收在1935年3月出版的《豐收》(奴隸叢書之一)。
1937年4月,《山村一夜》(良友書店印行)短篇集問世,裡面也是6篇:1935年2月20日,他寫成《偷蓮》4月,《魚》1936年5月19日,《校長先生》7月9日,《山村一夜》10月2日,《湖上》最後一篇是《電車上》。
1935年,他寫成中篇《星》其中第4章于1936年8月補成,全書于12月問世。
神聖的抗戰爆發,他在9、10月之間,離開上海。
[3]參閱滿紅先生的《悼〈豐收〉的作者——葉紫》,載在第1卷第2期的《長風》月刊。
葉紫曾經對他講:“我現在的生活,全然不能由我支配。
我精神上的債務太重了。
我親曆了不知多少鬥争的場面……凡是參加這些搏鬥中的人,都時刻在向我提出無聲的傾訴,‘勒逼’我為他們寫下些什麼,然而,我這枝拙筆啊!我能為他們寫下些什麼呢?……” [4]原稿未曾發表,現由巴金先生保存。
而且缺乏詞彙。
他沒有字句調節他情感的沉浮。
他指出“秋蟲的悲哀的嗚咽”,跳過三四段,重複一句(僅僅改換詞性): 蟲聲更加嗚咽得悲哀了。
他修辭的方式和他的情感同樣直來直往,每每陷入雷同,襯出他學殖的貧瘠。
《豐收》有這樣一個有力的句子: 整個的農村,算是暫時的安定了。
安定在那兒等着,等着,等着某一個巨大的浪潮來毀滅它! 《火》裡面仿佛故雨重逢: 田原沉靜着,好像是在期待着某一個大變動的到來。
這在《夜哨線》成了公式: 夜色:深沉的,嚴肅的,像靜着一個火山的爆裂。
我們勿須乎苛責,葉紫是清醒的,《豐收》的“自序”是一篇忠實的檢舉。
他明白自己太缺少藝術成分。
然後: 這裡面隻有火樣的熱情,血和淚的現實的堆砌。
毛腳毛手。
有時候,作者簡直像欲親自跳到作品裡去和人家打架似的!…… 他一語道破他的長處短處。
他沒有字句,他的熱情也不容他有。
他所能夠給的是黑白分明的鉛畫,不是光影勻淨的油畫。
他揉搓不出富有造型美麗的人。
不曾為自己準備工具,又“沒有餘裕的工夫”,他鄭重聲明他“年青得很”,“能夠刻苦的,辛勤的,不斷的學習”。
從《豐收》到《星》,假如文字依然故我,是舶來的,是生澀的,我們看見他在努力擴展自己。
他的農夫繁複了,例如陳德隆,一個粗犷然而值得原諒的漢子,是梅春姐的魔星,卻同她一樣是封建制度與社會組織的犧牲。
一九三六年八月,在他大病之後,他補成《星》的第四章,開始從事另一個中篇。
《菱》的第一章寫了一萬字光景,他擱下筆,去了内地,如今讀着這沒有完成的第一章,我們驚于他的進步。
[4]文字不再跳動,叙述增加妩媚,尤其是第五節,鄉下人月夜采菱,官保(仿佛是這部小說的主角)劃了一隻小筏子,等候堡子裡面的小姐,在湖心和一個賴皮打架……下文不可複睹了! 還有比這可痛惜的?死帶走了最好的部分。
然而有人将牢牢記住葉紫。
他成全了曆史。
在我們青年活動的記錄上,他将占去一頁。
我們從他的小說看到的不僅是農人苦人,也許全不是,隻是他自己,一個在血淚中凝定的靈魂。
一九四〇年二月十二日 (選自《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 *** [1]原題《葉紫論》,連載1940年4月1日、3日、5日《大公報·文藝》(香港)第809期、810期、811期,後改題《葉紫》收入《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初版本,再改為《葉紫的小說》收入《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再版本。
——譯者注 [2]葉紫什麼時候來到上海,我們不清楚,大約總在1933年寫作《豐收》之前。
同年5月2日,他寫成《豐收》6月10日,《火》9月1日,《電網外》9月29日,《向導》12月26日,《夜哨線》然後1934年6月13日,《楊七公公過年》以上6篇收在1935年3月出版的《豐收》(奴隸叢書之一)。
1937年4月,《山村一夜》(良友書店印行)短篇集問世,裡面也是6篇:1935年2月20日,他寫成《偷蓮》4月,《魚》1936年5月19日,《校長先生》7月9日,《山村一夜》10月2日,《湖上》最後一篇是《電車上》。
1935年,他寫成中篇《星》其中第4章于1936年8月補成,全書于12月問世。
神聖的抗戰爆發,他在9、10月之間,離開上海。
[3]參閱滿紅先生的《悼〈豐收〉的作者——葉紫》,載在第1卷第2期的《長風》月刊。
葉紫曾經對他講:“我現在的生活,全然不能由我支配。
我精神上的債務太重了。
我親曆了不知多少鬥争的場面……凡是參加這些搏鬥中的人,都時刻在向我提出無聲的傾訴,‘勒逼’我為他們寫下些什麼,然而,我這枝拙筆啊!我能為他們寫下些什麼呢?……” [4]原稿未曾發表,現由巴金先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