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集》——李廣田先生作[1]

關燈
膽相照,樸實無華,渾厚可愛,是最好的山東人的寫照。

    而李廣田先生詩章裡面流露的,正是這種質樸的氣質,這種得天獨厚的氣質,有些聰明人把這看做文學的緻命傷,然而忘記這是文學不朽的地基。

    在這結實的地面上,詩人會種出《笑的種子》,《生風尼》,和有時若幹引起想象上喜悅的句子,而最渾厚有力,也最能表白詩人的,更是那首拙詩《地之子》: 但我的腳卻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間的土的氣息。

     我沒有時間篇幅來探讨這些詩章,而尤為抱憾的,是草草把《畫廊集》一談。

    有些好書幫人選擇生活,有些好書幫人渡過生活,有些書——那最高貴的——兩兩都有幫助。

    《畫廊集》正是屬于第二類的人生的伴侶。

    拿《行雲集》和這裡的散文比較,我們立即明白散文怎樣羁絆詩,而詩怎樣助長散文。

    話雖這樣說,我們卻不能過分刻闆,因為活在這些散文裡的,與其看作詩人的想象,不如說作一個常人的回憶、憂郁和同情。

    作者告訴我們:“說起‘故鄉’兩字,總連帶地想起許多很可懷念的事物來。

    我的最美的夢,也就是我的幼年的故鄉之夢了。

    ”所以無論叙的是他自己,“無論是那些吸着長煙管的農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們”,無論是渺小的生物,帶着一種惜戀的心境,婉轉的筆緻,他追尋着他“幼年的故鄉之夢”,而這些夢,正是“一件極可惋惜的事實”。

     所有李廣田先生解釋介紹英人瑪爾廷的《道旁的智慧》的話,幾乎全盤可以移來,成為《畫廊集》的注腳。

    我們不妨随手引取一段:“在瑪爾廷的書裡找不出什麼熱鬧來,也沒有什麼奇迹,叫做《道旁的智慧》者,隻是些平常人的平常事物(然而又何嘗不是奇迹呢,對于那些不平常的人)。

    似乎是從塵埃的道上,随手掇拾了來,也許是一朵野花,也許是一隻草葉,也許隻是從漂泊者的行囊上落下來的一粒細砂。

    然而我愛這些。

    這些都是和我很親近的。

    在他的書裡,沒有什麼戲劇的氣氛,卻隻使人意味到淳樸的人生他的文章也沒有什麼雕琢的詞藻,卻有着素樸的詩的靜美。

    ” 這正是他和何其芳先生不同的地方,素樸和絢麗,何其芳先生要的是顔色,凸凹,深緻,隽美。

    然而有一點,李廣田先生卻更其抓住讀者的心弦:親切之感。

    猶如自來傳統的詩人,他對于秋具有特殊的敏感。

    我們曉得,情人和春天很近,而一個寂寞的詩人,卻更其體味秋黃。

    但是,作者不僅止于這種淺嘗的詩意。

    他把秋天看做向“生”的路,我們讀他的《秋天》便可以知道,正如雪萊的《西風歌》: 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2] 一九三六年七月 (選自《咀華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 [1]原載1936年8月2日《大公報·文藝》第190期,後收入《咀華集》。

    ——編者 [2]倘使冬天來了,春天不也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