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魚目集》作者[1]

關燈
的冒險,一種世界的發現,或者說壞些,一種反常的經驗——激起青年的同情和認識。

    然後這些青年,漸漸明白内容和外形雖二猶一,體會出這裡的金聲玉相,潛下心來學習。

    這不是精神生活貧乏,而是精神生活不同。

    我們承認上層階級往往缺乏生活真實的經驗,作品因而離開人生的泉源,内容和外形分道揚镳。

    但是,内容和外形析離,我們明白根本就沒有那樣的作品,猶如布萊德雷(Bradley)所謂:“這不在這一個(内容)裡面,也不是在那一個(外形)裡面,也不在二者的總和裡面,而是在二者不在的詩裡面。

    ”意義和聲音不能分開,把“舉頭望明月”改做“舉首看明月”你馬上體會出這裡的損失。

    我們鄙視南朝的詩賦,原因不在精神生活貧乏,雖說境界不大,卻在體驗淺浮,好像一個鄉下姑娘,穿了一身百樂門的跳舞衣裳。

    她的過失不在她是一個鄉下姑娘而在她穿了一身不勻稱的褲褂。

    我們欣賞一件作品,應當先行接受它的存在,這就是說,它帶來的限制。

    所以我說:“拿一個人的經驗裁判另一個人經驗,然而缺乏應有的同情,我們曉得怎樣容易陷于執誤。

    ” 記住明白清楚是比較的,層次的,我們便好用來觀察晦澀。

    晦澀是表現當頭的一個難關。

    這在中國文學史上,久已成為一個不言而喻的重要問題。

    陸機的《文賦》有段切實的短序,不過一百來字,中間有幾句提到他創作的經驗道: 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

    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得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他以為表現的窳陋——“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由于眼高手低。

    同樣劉勰告訴我們: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

     他進而指出言語本身的缺陷。

    表現形成一切作家的痛苦,而不僅是二三人的特殊現象。

    講到梵樂希的謹嚴,莫洛窪(A.Maurois)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故事道: 我記得有一天:梵樂希在老鴿子窩(Vieux—Colombi-er)講演,大概這樣道: “晦澀”?我?人家那麼說我,我就用力把這信做真的。

    然而我覺得我不像缪塞(Musset),雨果,斐尼(Vigny)那樣晦澀。

    你們覺得吃驚嗎?看看缪塞。

    我不知道你們中間有誰能解釋這兩行詩: 最美的歌最悲傷,我知道 有些永生的歌隻是嗚咽。

     “至于我,我簡直無能為力!一聲嗚咽怎麼就會是一首永生的歌呢?我覺得這不可理會。

    一首歌是一種節奏一聲嗚咽沒有形式。

    我就讓多麼晦澀,我也寫不出這樣晦澀的東西。

    ” 這時候,聽衆中間有一個年輕人仿佛激惱了,站起來說:“怎麼,先生,你不在取笑嗎?這兩行詩,我看不出有什麼晦澀的地方,我不妨給你解釋一下!”梵樂希道:“我求你給我解釋一下,我很高興把我的位子讓給你。

    ”他站起來,燃起一支香煙,那位激惱了的先生走上講台……他解釋缪塞,卻終不能滿足梵樂希謹嚴的需要,甚至于寬大為懷的聽衆的需要。

     表現不僅是文人的痛苦,也是人人的魔難。

    我們不妨注意一個嬰兒的表情,從哭笑到學習語言,中間需要多少提醒,重複,應用。

    等他長大了,他會發見嬰提的語言,離完美的表現正不知要有若幹路程。

    他必須進學校,父母要他知識充足随着知識的增多,他語言的範圍擴大。

    他用和知識相當的語言來應付人世,然而臨到專門問題,他會看出還得另有一種術語。

    同樣是詩人,他得在所有人話之中,選擇最富可能的字彙。

    聽說莎士比亞偉大,不會英文就是看翻譯,你也抓不住他的精微。

    即使會英文——饒恕我的唐突,你是否能和莎士比亞契合,終成一個疑問。

    在表現上,一字一句會變成緻命傷,猶如一方白玉,中間不幸有點瑕疵。

    忽略一個字,一個句子,你或許丢掉全詩的精英。

    一幅錦緞是一根絲一根絲交織成的抽去一根絲,毀壞全幅的美麗。

    在欣賞時節,我們得和梵樂希一同贊美渥爾泰(Voltaire)這句話:“詩隻是美麗的節目做成的。

    ”這就是為什麼,福樓拜輕易不放他的作品出手,而往日中國文人,隻有薄薄一本交給子弟行世。

     所以晦澀是相對的,這個人以為晦澀的,另一個人也許以為美好。

    工具抓不住,便是印得多麼講究,隻是白紙黑字,說不到文學,更談不上藝術。

    但是工具抓得住,一切從生命裡提煉出來的制作,除非本質上帶有不可救藥的缺陷,都有為人接受的可能。

    知道創作不是蠶吐絲,生孩子(用得最濫的比喻),我們就得把表現格外看重,唯其人力有限,“日月逝于上,禮貌衰于下”,我們得贊美那最經濟也最富裕的表現。

    此其象征主義那樣着眼暗示,而形式又那樣謹嚴,企圖點定一片朦胧的夢境,以有限追求無限,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