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魚目集》作者[1]
關燈
小
中
大
濟追求富裕。
一切臨了都不過是一種方法,或者說得更妥當些,一種氣質。
古典主義告訴我們,下雨就得說做下雨,象征主義并不否認這種質實的說法,不過指示我們,人世還有一種說法,二者并不沖突。
實際文學上任何主義也隻是一種說明,而不是一種武器。
梵樂希以為既有經驗開始自我審判的時辰,便是古典主義露面的時辰。
所以他說: 古典和浪漫的差别正很簡單:把手藝交給昧于手藝的人和學會手藝的人。
一個浪漫主義者學會了他的藝術,就變成了一個古典主義者。
這就是為什麼,浪漫主義臨了成功巴爾納斯(Parnasse)詩派。
象征主義從巴爾納斯詩派衍出,同樣否認熱情,因為熱情不能制作,同樣尊重想象,猶如考勒瑞幾(Coleridge),因為想象完成創造的奇迹。
然而它不和巴爾納斯詩派相同,唯其它不甘願直然指出事物的名目。
這就是說,詩是靈魂神秘作用的征象,而事物的名目,本身缺乏境界,多半落在朦胧的形象以外。
所以梵樂希又說: 一行美麗的詩,由它的灰燼,無限制地重生出來。
一行美麗的詩永久在讀者心頭重生。
它所喚起的經驗是多方面的,雖然它是短短的一句,有本領兜起全幅錯綜的意象: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
于是字形,字義,字音,合起來給讀者一種新穎的感覺少一部分,經驗便有支離破碎之虞。
象征主義不甘願把部分的真理扔給我們,所以收攏情感,運用清醒的理智就宇宙相對的微妙的關系,烘托出來人生和真理的廬山面目。
是的,烘托出來浪漫主義雖說描寫,卻是呼喊出來古典主義雖說選擇,卻是平衍出來。
所以任何主義不是一種執拗,到頭都是一種方便。
一首詩喚起的經驗是繁複的,所以在認識上,便是最明白清楚的詩,也容易把讀者引入殊途。
例如,對着這樣一首四行小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别人的夢。
我冒然看做寓有無限的悲哀,着重在“裝飾”兩個字,而作者恰恰相反,着重在相對的關聯。
我的解釋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絕不妨害我的解釋。
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
但是,有趣的是,檢點一下我的《圓寶盒》。
臨到這首詩,我再三使用“不妨”和“猜測”,預先給自己埋伏一個退步,好充來日抽身而下的掩護。
不幸是我那個“全錯”,出來做成了我的奸細。
然而臨到交鋒失利,與其指摘奸細,甯可搜尋一己的疏忽。
我最冒昧的是,抓住我的形而上的線索死死不放。
而第二個錯誤,要不是作者如今把“圓”和“寶盒”分開,我總把“圓寶”看做一個名詞,第三個,我把“你”字解做詩人或者讀者,沒有想到這指情感而言。
同時第四,猶如作者所謂,我過分注目“挂在耳邊”,聯想到上面那首小詩的“裝飾”字樣。
現在,我的解釋要是“全錯”,出乎作者意外,我相信,至少我順着我那根紅線,走出我給自己布置的迷宮。
經過作者的指示,我體會出來自己何等地粗浮。
作者開首不明明告訴我,他“撈到了一隻圓寶盒”嗎?這“撈”字清清楚楚說出這“寶盒”——理智——不是他自己原來就有的。
等到理智(?)撈到了手,“跟了我的船順流/而行了”理智已然情感化了。
這“船”象征生存也難說。
但是,即使我們順從作者,把“橋”看做情感的結合,我們能夠三言兩語,說明全詩的印象嗎?例如,現在,我重讀這首詩,到了這句“永遠在藍天的懷裡”,雖說詩人不屑于抛棄我俗淺的解釋:“永遠帶有理想。
”我自己如今覺得,譬做自然,同樣可以說得過去,甚至于接受字面,不妄附會,我覺得更其自然些。
而最初我沒有弄懂的第一個“你們”,或許正指理智和自我,或者詩裡的“人”和“寶盒”。
但是,如今詩人自白了,我也答複了,這首詩就沒有其他“小徑通幽”嗎?我的解釋如若不和詩人的解釋吻合,我的經驗就算白了嗎?詩人的解釋可以攆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釋嗎?不!一千個不!幸福的人是我,因為我有雙重的經驗,而經驗的交錯,做成我生活的深厚。
詩人擋不住讀者。
這正是這首詩美麗的地方,也正是象征主義高妙的地方。
這不是笨謎。
一個謎,等你猜出來以後,除去那點兒小小得意的虛榮之外,隻是一個限制好了的呆呆的對象。
但是,一首詩,當你用盡了心力,即使徒然,你最後得到的不是一個名目,而是人生,宇宙,一切加上一切的無從說起的經驗——詩的經驗。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六日 (選自《咀華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 [1]原載1936年6月7日《大公報·文藝》第158期,後收入《咀華集》。
——編者
一切臨了都不過是一種方法,或者說得更妥當些,一種氣質。
古典主義告訴我們,下雨就得說做下雨,象征主義并不否認這種質實的說法,不過指示我們,人世還有一種說法,二者并不沖突。
實際文學上任何主義也隻是一種說明,而不是一種武器。
梵樂希以為既有經驗開始自我審判的時辰,便是古典主義露面的時辰。
所以他說: 古典和浪漫的差别正很簡單:把手藝交給昧于手藝的人和學會手藝的人。
一個浪漫主義者學會了他的藝術,就變成了一個古典主義者。
這就是為什麼,浪漫主義臨了成功巴爾納斯(Parnasse)詩派。
象征主義從巴爾納斯詩派衍出,同樣否認熱情,因為熱情不能制作,同樣尊重想象,猶如考勒瑞幾(Coleridge),因為想象完成創造的奇迹。
然而它不和巴爾納斯詩派相同,唯其它不甘願直然指出事物的名目。
這就是說,詩是靈魂神秘作用的征象,而事物的名目,本身缺乏境界,多半落在朦胧的形象以外。
所以梵樂希又說: 一行美麗的詩,由它的灰燼,無限制地重生出來。
一行美麗的詩永久在讀者心頭重生。
它所喚起的經驗是多方面的,雖然它是短短的一句,有本領兜起全幅錯綜的意象: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
于是字形,字義,字音,合起來給讀者一種新穎的感覺少一部分,經驗便有支離破碎之虞。
象征主義不甘願把部分的真理扔給我們,所以收攏情感,運用清醒的理智就宇宙相對的微妙的關系,烘托出來人生和真理的廬山面目。
是的,烘托出來浪漫主義雖說描寫,卻是呼喊出來古典主義雖說選擇,卻是平衍出來。
所以任何主義不是一種執拗,到頭都是一種方便。
一首詩喚起的經驗是繁複的,所以在認識上,便是最明白清楚的詩,也容易把讀者引入殊途。
例如,對着這樣一首四行小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别人的夢。
我冒然看做寓有無限的悲哀,着重在“裝飾”兩個字,而作者恰恰相反,着重在相對的關聯。
我的解釋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絕不妨害我的解釋。
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
但是,有趣的是,檢點一下我的《圓寶盒》。
臨到這首詩,我再三使用“不妨”和“猜測”,預先給自己埋伏一個退步,好充來日抽身而下的掩護。
不幸是我那個“全錯”,出來做成了我的奸細。
然而臨到交鋒失利,與其指摘奸細,甯可搜尋一己的疏忽。
我最冒昧的是,抓住我的形而上的線索死死不放。
而第二個錯誤,要不是作者如今把“圓”和“寶盒”分開,我總把“圓寶”看做一個名詞,第三個,我把“你”字解做詩人或者讀者,沒有想到這指情感而言。
同時第四,猶如作者所謂,我過分注目“挂在耳邊”,聯想到上面那首小詩的“裝飾”字樣。
現在,我的解釋要是“全錯”,出乎作者意外,我相信,至少我順着我那根紅線,走出我給自己布置的迷宮。
經過作者的指示,我體會出來自己何等地粗浮。
作者開首不明明告訴我,他“撈到了一隻圓寶盒”嗎?這“撈”字清清楚楚說出這“寶盒”——理智——不是他自己原來就有的。
等到理智(?)撈到了手,“跟了我的船順流/而行了”理智已然情感化了。
這“船”象征生存也難說。
但是,即使我們順從作者,把“橋”看做情感的結合,我們能夠三言兩語,說明全詩的印象嗎?例如,現在,我重讀這首詩,到了這句“永遠在藍天的懷裡”,雖說詩人不屑于抛棄我俗淺的解釋:“永遠帶有理想。
”我自己如今覺得,譬做自然,同樣可以說得過去,甚至于接受字面,不妄附會,我覺得更其自然些。
而最初我沒有弄懂的第一個“你們”,或許正指理智和自我,或者詩裡的“人”和“寶盒”。
但是,如今詩人自白了,我也答複了,這首詩就沒有其他“小徑通幽”嗎?我的解釋如若不和詩人的解釋吻合,我的經驗就算白了嗎?詩人的解釋可以攆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釋嗎?不!一千個不!幸福的人是我,因為我有雙重的經驗,而經驗的交錯,做成我生活的深厚。
詩人擋不住讀者。
這正是這首詩美麗的地方,也正是象征主義高妙的地方。
這不是笨謎。
一個謎,等你猜出來以後,除去那點兒小小得意的虛榮之外,隻是一個限制好了的呆呆的對象。
但是,一首詩,當你用盡了心力,即使徒然,你最後得到的不是一個名目,而是人生,宇宙,一切加上一切的無從說起的經驗——詩的經驗。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六日 (選自《咀華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 [1]原載1936年6月7日《大公報·文藝》第158期,後收入《咀華集》。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