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魚目集》作者[1]
關燈
小
中
大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一本書象征一個人最高的精神作用,一首詩是這最高活動将逝未逝的精英。
了解一個人雖說不容易,剖析一首詩才叫“難于上青天”。
托爾斯泰的感染說(Infeclionness)是一切藝術的一個基本條件,因為藝術本身含有普遍性,而感染說也隻是藝術普遍性的一種解釋,或者一種衡量。
但是,猶如任何理論,臨到應用,我們不能全盤收受。
托爾斯泰并非不慎重,他開首就把下流的情緒和美感的情緒分成兩截。
不過,臨到他說,一件真正藝術作品能夠鏟除讀者自覺裡他和藝術家的隔離,我們便得考慮一番等他說到不僅此也,還能夠鏟除他和其他讀者的隔離,我們更不能囫囵咽下。
同樣一個愛國忠君的觀念,表現出來的時節,我們迄今最欣賞的卻是屈原。
屈原雖說是貴族,他的感染性卻比任何遺民的詩作濃烈。
民間的文學因為單純,所以動人因為表現直露,所以忠實。
然而,我們明白,基于個人的愛惡,托爾斯泰舉的是一個極端的例證,不能做為全部人生和文學的诠釋的準則。
每個作者,因為性情環境時代種種交錯而繁複的背景,雖說處理同一的題材,難得和第二個作者在在皆同。
我們不一定承認文學是天才的把戲,但是我們相信藝術的可貴正在它個性的表現。
托爾斯泰雖說提出個别的情感,卻不屑于細加推敲。
推敲是一切理論的基礎。
從作者的經驗到表現是一個坎坷的“天國曆程”,結局多半倒是頹然而廢。
我們看一眼文學史,就知道有多少傑作是完成的,而完成的,又有多少能讓作者瞑目的。
一個讀者,所有經驗限于對象(一部書,一首詩)的提示,本身和作者已然不同:想象能否幫他打進讀書的經驗,即使打進去,能否契合無間,正如一句傷心的俗話:“天曉得!”一個讀者和一個作者,甚至屬于同一環境,同一時代,同一種族,也會因為一點頭痛,一片樹葉,一粒石子,走上失之交臂的岔道。
一個作者,從千頭萬緒的經驗,調理成功他表現的形體一個讀者,步驟正好相反,打散有形的字句,踱入一個海闊天空的境界,開始他摸索的經驗。
這中間,由于一點點心身的違和,一星星介詞的忽略,讀者就會失掉全盤的線索。
而時間,這不作美的天公,更是一切誤會的根苗。
不必舉例古人,我們就拿一首如畫也如話的白描小詩來看。
水上一個螢火蟲, 水裡一個螢火蟲, 平排着, 輕輕地, 打我們的船邊飛過。
他們倆兒越飛越近, 漸漸地并作了一個。
胡适先生這首《湖上》,寫他“一時所見”,時在一九二〇年八月二十四日。
這首詩當得起一個明白清楚。
但是,如今即令作者親自來下注解,他能保險一絲不漏,重新獲有那天“夜遊”的經驗嗎?我們知道,明白清楚是托爾斯泰感染說的第二個條件。
然而,對于文學,一切富有性靈的制作,絕對不免相當的限制,這就是說,好壞是比較的,層次的,同時明白清楚,所謂表現,也隻是比較的,層次的。
同樣一個經驗,有的詩人體會的更為深刻些,有的更為遼闊些,有的簡直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是他最後的止境。
明白清楚是作者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标,是作品本身的一個要求,是讀者一種意内的希望,卻不是作者達到目标的征記,作品價值的标準,至于讀者的希望,在創作的過程中,很少放在作者的心上。
時間是愛情的試金石,也是智力測驗的一個條件。
一個十六歲孩子看《紅樓夢》,他的經驗和二十歲青年的不同,和四十歲成人尤其徑庭。
一個十四歲孩子會把《七俠五義》當做傑作,再過二十年,你若問他,他會微微一笑,紅上臉來,勾起悲哀的回憶。
一個讀者,本人因為年齡心境差異,對于一部作品不能終始如一,怎麼會同另一個讀者合好無間呢? 這不可能,然而這不是說,絕對不可能。
人和人有息息相通的共同之點,大緻總該有個共同的趨勢。
托爾斯泰的感染說,自有其颠撲不破的道理,但是臨到承受時節,我們卻不能不參照個别的經驗。
如若托爾斯泰攻擊象征主義,認為由于上層階級精神生活過分貧乏,我們必須原諒托爾斯泰伯爵,因為他有他全部的思想情感做他的注腳。
道德宗教的情緒!這是他藝術觀的有色眼鏡。
把晦澀暫時放開,我們立即看的出來,特别是從他舉的例證可以意會,托爾斯泰厭惡的是詩裡的情緒,或者用個術語:内容。
他不明白一個人會一無所愛,偏偏鐘情那過往的浮雲。
實際鮑德萊耳有的是難懂的詩,他卻硬派《異鄉人》晦澀。
《異鄉人》和胡适先生的《湖上》同樣明白清楚,隻是《異鄉人》缺乏塵世的依戀罷了。
所以托爾斯泰攻擊,因為他憎惡這裡旁門左道的思想。
——然而可憐的是,他以為晦澀做成鮑德萊耳的盛名,卻不料正是這種内容——一種精神的反抗,一種生活
一本書象征一個人最高的精神作用,一首詩是這最高活動将逝未逝的精英。
了解一個人雖說不容易,剖析一首詩才叫“難于上青天”。
托爾斯泰的感染說(Infeclionness)是一切藝術的一個基本條件,因為藝術本身含有普遍性,而感染說也隻是藝術普遍性的一種解釋,或者一種衡量。
但是,猶如任何理論,臨到應用,我們不能全盤收受。
托爾斯泰并非不慎重,他開首就把下流的情緒和美感的情緒分成兩截。
不過,臨到他說,一件真正藝術作品能夠鏟除讀者自覺裡他和藝術家的隔離,我們便得考慮一番等他說到不僅此也,還能夠鏟除他和其他讀者的隔離,我們更不能囫囵咽下。
同樣一個愛國忠君的觀念,表現出來的時節,我們迄今最欣賞的卻是屈原。
屈原雖說是貴族,他的感染性卻比任何遺民的詩作濃烈。
民間的文學因為單純,所以動人因為表現直露,所以忠實。
然而,我們明白,基于個人的愛惡,托爾斯泰舉的是一個極端的例證,不能做為全部人生和文學的诠釋的準則。
每個作者,因為性情環境時代種種交錯而繁複的背景,雖說處理同一的題材,難得和第二個作者在在皆同。
我們不一定承認文學是天才的把戲,但是我們相信藝術的可貴正在它個性的表現。
托爾斯泰雖說提出個别的情感,卻不屑于細加推敲。
推敲是一切理論的基礎。
從作者的經驗到表現是一個坎坷的“天國曆程”,結局多半倒是頹然而廢。
我們看一眼文學史,就知道有多少傑作是完成的,而完成的,又有多少能讓作者瞑目的。
一個讀者,所有經驗限于對象(一部書,一首詩)的提示,本身和作者已然不同:想象能否幫他打進讀書的經驗,即使打進去,能否契合無間,正如一句傷心的俗話:“天曉得!”一個讀者和一個作者,甚至屬于同一環境,同一時代,同一種族,也會因為一點頭痛,一片樹葉,一粒石子,走上失之交臂的岔道。
一個作者,從千頭萬緒的經驗,調理成功他表現的形體一個讀者,步驟正好相反,打散有形的字句,踱入一個海闊天空的境界,開始他摸索的經驗。
這中間,由于一點點心身的違和,一星星介詞的忽略,讀者就會失掉全盤的線索。
而時間,這不作美的天公,更是一切誤會的根苗。
不必舉例古人,我們就拿一首如畫也如話的白描小詩來看。
水上一個螢火蟲, 水裡一個螢火蟲, 平排着, 輕輕地, 打我們的船邊飛過。
他們倆兒越飛越近, 漸漸地并作了一個。
胡适先生這首《湖上》,寫他“一時所見”,時在一九二〇年八月二十四日。
這首詩當得起一個明白清楚。
但是,如今即令作者親自來下注解,他能保險一絲不漏,重新獲有那天“夜遊”的經驗嗎?我們知道,明白清楚是托爾斯泰感染說的第二個條件。
然而,對于文學,一切富有性靈的制作,絕對不免相當的限制,這就是說,好壞是比較的,層次的,同時明白清楚,所謂表現,也隻是比較的,層次的。
同樣一個經驗,有的詩人體會的更為深刻些,有的更為遼闊些,有的簡直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是他最後的止境。
明白清楚是作者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标,是作品本身的一個要求,是讀者一種意内的希望,卻不是作者達到目标的征記,作品價值的标準,至于讀者的希望,在創作的過程中,很少放在作者的心上。
時間是愛情的試金石,也是智力測驗的一個條件。
一個十六歲孩子看《紅樓夢》,他的經驗和二十歲青年的不同,和四十歲成人尤其徑庭。
一個十四歲孩子會把《七俠五義》當做傑作,再過二十年,你若問他,他會微微一笑,紅上臉來,勾起悲哀的回憶。
一個讀者,本人因為年齡心境差異,對于一部作品不能終始如一,怎麼會同另一個讀者合好無間呢? 這不可能,然而這不是說,絕對不可能。
人和人有息息相通的共同之點,大緻總該有個共同的趨勢。
托爾斯泰的感染說,自有其颠撲不破的道理,但是臨到承受時節,我們卻不能不參照個别的經驗。
如若托爾斯泰攻擊象征主義,認為由于上層階級精神生活過分貧乏,我們必須原諒托爾斯泰伯爵,因為他有他全部的思想情感做他的注腳。
道德宗教的情緒!這是他藝術觀的有色眼鏡。
把晦澀暫時放開,我們立即看的出來,特别是從他舉的例證可以意會,托爾斯泰厭惡的是詩裡的情緒,或者用個術語:内容。
他不明白一個人會一無所愛,偏偏鐘情那過往的浮雲。
實際鮑德萊耳有的是難懂的詩,他卻硬派《異鄉人》晦澀。
《異鄉人》和胡适先生的《湖上》同樣明白清楚,隻是《異鄉人》缺乏塵世的依戀罷了。
所以托爾斯泰攻擊,因為他憎惡這裡旁門左道的思想。
——然而可憐的是,他以為晦澀做成鮑德萊耳的盛名,卻不料正是這種内容——一種精神的反抗,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