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集》——卞之琳先生作[1]
關燈
小
中
大
如今他死了三小時,夜明表還不曾休止”。
為了回避寂寞,他終不免寂寞和腐朽的侵襲。
這種悲哀,或者迷怅,要是僅僅屬于時光,也還罷了。
不幸更有一個東西作祟,那助纣為虐的空間,或者距離。
時光遠遠相交,詩人正好走在二者的交切點,卻又一切不和他相幹。
是他的心(童心?)自己起了這種錯覺作用,還是這種錯覺勾上他的心的反應?長短沒有一定。
猶如《逍遙遊》提示的哲理,我們的詩人同樣奇怪“蝸牛的銀迹”成功“二百浬”的一夜。
他雖是時空的交切點,可是他不正受二者的譏讪嗎? 忽聽得一千重門外有自己的名字。
他的生命不是一個永生的繼續,一個司比奴薩(Spinoza)哲學的小點子?他完成曆史的進行,地域也不見其就是他的障礙。
是誰影響誰?誰是誰的主宰?神秘的交錯!難道詩人必須“尋求算命小鑼的铛铛”嗎? 現在,明白什麼萦惑着詩人的心情,我們不妨回到那題做《圓寶盒》的第一首詩。
什麼是《圓寶盒》?我們不妨猜測一下。
假如從全詩提出下面四行: 别上什麼鐘表店 聽你的青春被蠶食 别上什麼骨董鋪 買你家祖父的舊擺設。
是否詩人心想用《圓寶盒》象征現時,這個猜測或者不見其全錯。
那“橋”——不就隐隐指着結連過去與未來的現時嗎?然而詩人,不似我們簡單,告訴我們: 可是橋 也搭在我的圓寶盒裡 那麼,如若不是現時,又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多冒一步險,假定這象征生命,存在,或者我與現時的結合。
然後我們可以了解,生命随着永生“順流而行”,而“艙裡人”永遠帶有理想,或如詩人所雲“在藍天的懷裡”。
是的,在這錯綜的交流上,生命——詩人的存在——不就是“好挂在耳邊的一顆/珍珠——寶石?——星?” 還有比這再悲哀的,我們詩人對于人生的解釋都是裝飾。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别人的夢。
但是這裡的文字那樣單純,情感那樣凝練,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卻埋着說不盡的悲哀,我們唯有贊美詩人表現的經濟或者精緻,或者用個傳統的字眼兒,把詩人歸入我們民族的大流,說做含蓄,蘊藉。
然而他是一個現代人,一個現代人,即使表現憑古吊今的蕭索之感,他感覺的樣式也是回環複雜,讓我們徘徊在他聯想的邊緣,終于卷進一種詩的喜悅,而又那樣沉痛:一個“故鄉”的遺民,今日讀着《西安長街》和《春城》,将要陷入怎樣一種不可言傳的杌陧或者沉默?最好,我們鼓勵自己一句,随着詩人說:“不要學老人……”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日 (選自《咀華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 [1]原載1936年4月12日《大公報·文藝》第126期,後收入《咀華集》。
——編者 [2]當然,有一部分詩人特别置重内容,尤其是在國勢危殆的今日,他們着眼主旨,一則情感有所流瀉,一則内容有所宣傳。
[3]這種肇始也許隻是少數人的事業,大多數人屬于虛僞的傳統(因為不是創造的),或者帶着超人的企圖,也許不同情,甚至于加以否認。
但是在創造上,自來不就是少數而又少數者在領先嗎?等到少數變成了多數,事業又需換番面目了。
誰知道?創造是個莫測高深的神秘。
[4]引自《三秋草》的《朋友和煙卷》1首詩。
《三秋草》是1933年5月出版。
《魚目集》收盡了這裡8首詩。
[5]見于《寄沈尹默論詩》一文。
[6]他們3位在商務印書館合出有1本《漢園集》。
[7]參閱《大公報)本年1月、12月的《文藝》:題目是《中國文學與用語),長漱誠作,佩弦譯。
[8]《中國文學與用語》,長漱誠作,佩弦譯。
[9]就藝術的成就而論,一篇完美的小品文也許勝過一部俗濫的長篇。
然而一部完美的長作大制,豈不勝似一篇完美的小品文?不用說,這是兩個世界,我們不能用羨賞小品文的心情批評一部長篇大作。
不錯,我們不能強自索求。
蒙田(Montaigne)和巴爾紮克是兩個世界,我們不得要求蒙田做巴爾紮克,或者巴爾紮克做蒙田。
可是人人不見其全是蒙田,而且即使全是蒙田,人類和文學将要陷入怎樣一種單調的沉悶!而且當你遭到一種空前的浩劫僅能帶一本書逃命的時候,譬如說,你挑選屈原,還是袁中郎呢?英國人不在說嗎?最後選擇的時節,甯可犧牲英吉利,也得保存莎士比亞。
我承認蘭姆(Lamb)和莎士比亞屬于兩種存在,或者兩種價值,但是臨到有人勸誘人人去做蘭姆的時節,你能不瞠目而視嗎?所以我說,發揚性靈隻是銷铄性靈。
中國始終是一個道學家的國家。
你看見一個自由主義者,實際他想輕輕颠覆人類笨重吃力然而高貴的努力,不自知地轉進另一個極端。
胸襟那樣廣大,卻那樣窄狹!你佩服他聰明絕頂,然而恨不給他注射一針“傻氣”。
為了回避寂寞,他終不免寂寞和腐朽的侵襲。
這種悲哀,或者迷怅,要是僅僅屬于時光,也還罷了。
不幸更有一個東西作祟,那助纣為虐的空間,或者距離。
時光遠遠相交,詩人正好走在二者的交切點,卻又一切不和他相幹。
是他的心(童心?)自己起了這種錯覺作用,還是這種錯覺勾上他的心的反應?長短沒有一定。
猶如《逍遙遊》提示的哲理,我們的詩人同樣奇怪“蝸牛的銀迹”成功“二百浬”的一夜。
他雖是時空的交切點,可是他不正受二者的譏讪嗎? 忽聽得一千重門外有自己的名字。
他的生命不是一個永生的繼續,一個司比奴薩(Spinoza)哲學的小點子?他完成曆史的進行,地域也不見其就是他的障礙。
是誰影響誰?誰是誰的主宰?神秘的交錯!難道詩人必須“尋求算命小鑼的铛铛”嗎? 現在,明白什麼萦惑着詩人的心情,我們不妨回到那題做《圓寶盒》的第一首詩。
什麼是《圓寶盒》?我們不妨猜測一下。
假如從全詩提出下面四行: 别上什麼鐘表店 聽你的青春被蠶食 别上什麼骨董鋪 買你家祖父的舊擺設。
是否詩人心想用《圓寶盒》象征現時,這個猜測或者不見其全錯。
那“橋”——不就隐隐指着結連過去與未來的現時嗎?然而詩人,不似我們簡單,告訴我們: 可是橋 也搭在我的圓寶盒裡 那麼,如若不是現時,又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多冒一步險,假定這象征生命,存在,或者我與現時的結合。
然後我們可以了解,生命随着永生“順流而行”,而“艙裡人”永遠帶有理想,或如詩人所雲“在藍天的懷裡”。
是的,在這錯綜的交流上,生命——詩人的存在——不就是“好挂在耳邊的一顆/珍珠——寶石?——星?” 還有比這再悲哀的,我們詩人對于人生的解釋都是裝飾。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别人的夢。
但是這裡的文字那樣單純,情感那樣凝練,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卻埋着說不盡的悲哀,我們唯有贊美詩人表現的經濟或者精緻,或者用個傳統的字眼兒,把詩人歸入我們民族的大流,說做含蓄,蘊藉。
然而他是一個現代人,一個現代人,即使表現憑古吊今的蕭索之感,他感覺的樣式也是回環複雜,讓我們徘徊在他聯想的邊緣,終于卷進一種詩的喜悅,而又那樣沉痛:一個“故鄉”的遺民,今日讀着《西安長街》和《春城》,将要陷入怎樣一種不可言傳的杌陧或者沉默?最好,我們鼓勵自己一句,随着詩人說:“不要學老人……”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日 (選自《咀華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 [1]原載1936年4月12日《大公報·文藝》第126期,後收入《咀華集》。
——編者 [2]當然,有一部分詩人特别置重内容,尤其是在國勢危殆的今日,他們着眼主旨,一則情感有所流瀉,一則内容有所宣傳。
[3]這種肇始也許隻是少數人的事業,大多數人屬于虛僞的傳統(因為不是創造的),或者帶着超人的企圖,也許不同情,甚至于加以否認。
但是在創造上,自來不就是少數而又少數者在領先嗎?等到少數變成了多數,事業又需換番面目了。
誰知道?創造是個莫測高深的神秘。
[4]引自《三秋草》的《朋友和煙卷》1首詩。
《三秋草》是1933年5月出版。
《魚目集》收盡了這裡8首詩。
[5]見于《寄沈尹默論詩》一文。
[6]他們3位在商務印書館合出有1本《漢園集》。
[7]參閱《大公報)本年1月、12月的《文藝》:題目是《中國文學與用語),長漱誠作,佩弦譯。
[8]《中國文學與用語》,長漱誠作,佩弦譯。
[9]就藝術的成就而論,一篇完美的小品文也許勝過一部俗濫的長篇。
然而一部完美的長作大制,豈不勝似一篇完美的小品文?不用說,這是兩個世界,我們不能用羨賞小品文的心情批評一部長篇大作。
不錯,我們不能強自索求。
蒙田(Montaigne)和巴爾紮克是兩個世界,我們不得要求蒙田做巴爾紮克,或者巴爾紮克做蒙田。
可是人人不見其全是蒙田,而且即使全是蒙田,人類和文學将要陷入怎樣一種單調的沉悶!而且當你遭到一種空前的浩劫僅能帶一本書逃命的時候,譬如說,你挑選屈原,還是袁中郎呢?英國人不在說嗎?最後選擇的時節,甯可犧牲英吉利,也得保存莎士比亞。
我承認蘭姆(Lamb)和莎士比亞屬于兩種存在,或者兩種價值,但是臨到有人勸誘人人去做蘭姆的時節,你能不瞠目而視嗎?所以我說,發揚性靈隻是銷铄性靈。
中國始終是一個道學家的國家。
你看見一個自由主義者,實際他想輕輕颠覆人類笨重吃力然而高貴的努力,不自知地轉進另一個極端。
胸襟那樣廣大,卻那樣窄狹!你佩服他聰明絕頂,然而恨不給他注射一針“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