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集》——卞之琳先生作[1]
關燈
小
中
大
麗,而又不是文字本身所有的境界。
他們屬于傳統,卻又那樣新奇,全然超出你平素的修養,你不禁把他們逐出正統的文學。
拿一個人的經驗裁判另一個人的經驗,然而缺乏應有的同情,我們曉得怎樣容易陷于執誤。
所以最初,胡适先生反對舊詩,苦于擺脫不開舊詩現在,一群年輕詩人不反對舊詩,卻輕輕松松甩掉舊詩。
決定詩之為詩,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内容的問題,更是一個感覺和運用的方向的問題。
如若周作人先生對日本人講:“中國現代白話文學正在過渡期,用語猥雜生硬,缺乏洗煉,所以像詩與戲劇等需要精妙語言的文學,目下佳作甚少。
”[7]這話得分幾層來看。
假定站在一個曆史的觀點,我們便發見幾乎所有偉大的詩人,來在一個時期的開端露面。
希臘的荷馬,拉丁的斐爾吉,意大利的但丁,法蘭西的七星詩派,英吉利的莎士比亞,甚至于中國的屈原,絕不因為言語猥雜生硬,作品流于貧窳。
言語是表現的第一難關,臨到羨賞,卻淪成次要的(雖然是必要的)條件。
一個靈魂偉大的健全的身體,雖說衣服褴褛,勝過一個多愁多病的衣冠禽獸。
所以,站在一個藝術的觀點,文字越藝術化(越缺乏生命),因之越形空洞,例如中國文字,臨到明清,純則純矣,卻隻産生了些纖巧遊戲的頹廢筆墨,所謂“發揚性靈”适足以銷铄性靈,所謂“光大人性”适足以锉斧人性。
我們現時的言語,如若“猥雜而欠調整,乏藝術味”[8],問題不全在言語而更在創造,不全在猥雜而更在調整,至于藝術“味”,天曉得這是怎麼一團不可捉摸的神秘,我們隻好敬告不敏。
放下“味”,我們不妨拿起藝術。
我們有意把這拆做兩截,因為“味”,留給票友階級,而藝術屬于一切創造者,或者幹脆些,屬于任何不平常的平常人。
這很難區别,然而就制作的結果來看,卻又那樣容易接識。
什麼是元朝文學的精華?戲劇。
什麼是明朝文學的精華?戲劇,小說。
什麼是清朝文學的精華?小說。
這絕不是前人夢想得到的一個評價。
這裡言語“猥雜生硬”,然而屬于藝術。
這裡呈現的是人性企圖解放一個理想的實現。
等到一切,甚至于文學,用到不堪再用的時節,富有創造性的豪邁之士,便要尋找一個貼切的嶄新的表現,甯可從“猥雜生硬”而豐富的字彙,剔爬各自視為富有未來和生命的工具,來适應各自深厚的天賦。
在這時,“猥雜生硬”,唯其富有可能,未經洗煉,才有洗煉的可能,達到一個藝術家所要求的特殊效果。
在這時,你方好說言語創造詩人,雖然骨子裡是:言語有待于應用來創造。
二者關聯這樣微妙,我們有時多看一眼曆史,便會倒過這個公式,說做詩人創造言語。
一種文字似已走到盡頭,于是慧心慧眼的藝術家,潛下心,鬥起膽,依着各自的性格,試用各自的經驗(我幾乎要再請感覺出山),實驗一個新奇的組合。
浦魯斯蒂(M.Proust)批評福樓拜,說他最大的(或者唯一的)功績,就是複活法蘭西文字,把它沒有的生命給它,幫它增多一個工作的可能。
實際,浦魯斯蒂,這偉大的現代小說家,不下于福樓拜,也在創造一份得心應手的言語。
而且甚于福樓拜,同時帶來了一個新的天地。
他們給言語添了一種機能。
或者,随你便,你把這叫做一種新的風格。
福樓拜,甚至于浦魯斯蒂,都有頹廢的氣質,然而他們偉大,他們的作品屬于高貴的藝術。
唯其他們善能支配言語,求到合乎自己性格的偉大的效果,而不是言語支配他們,把人性割解成零星的碎塊。
這些碎塊也許屬于鑽石,可惜隻是碎塊。
[9] 如今這少數的中國青年,正在運用各自的力量,調整他們“猥雜生硬”的言語。
然而調整言語不是他們終極的目的。
他們摔脫舊詩,未嘗不也承繼着民族自來的品德。
不過,從前我們把感傷當做詩的,如今詩人卻在具體地描畫。
從正面來看,詩人好像雕繪一個故事的片段然而從各面來看,光影那樣勻襯,卻喚起你一個完美的想象的世界,在字句以外,在比喻以内,需要細心的體會,經過迷藏一樣的捉摸,然後盡你聯想的可能,啟發你一種永久的詩的情緒。
這不僅僅是“言近而旨遠”這更是餘音繞梁。
言語在這裡的功效,初看是陳述,再看是暗示,暗示而且象征。
因而它所引起的愉悅,不屬于典故,卻屬于聯想的暗示。
詩人不是有意抛棄典故,到了必要時節,他依舊破例使用,然而這早已化成他的血肉,受過想象的洗禮。
不徒感傷,但是怎樣憂郁,如若你咀嚼卞之琳先生力自排遣的貌似的平靜!你别看《新秋》那樣輕快,《海愁》那樣溫綏,實際猶如望着那滴眼淚,詩人“怕它掉下來向湖心裡投”。
他離愛情那樣遠,這裡不見一首失戀的挽歌。
他的悲哀屬于一種哲學的“兩難”: 人情跑過了年齡 又落到後面來。
時光是酷虐的,不顧人力的掙紮,河水一樣泛濫下來,沖洗掉生命的廬舍。
短促的渺微的生命!禁不起寂寞,“他買了一個夜明表”,為了聽到一點聲音,那怕是時光流逝的聲音但是“
他們屬于傳統,卻又那樣新奇,全然超出你平素的修養,你不禁把他們逐出正統的文學。
拿一個人的經驗裁判另一個人的經驗,然而缺乏應有的同情,我們曉得怎樣容易陷于執誤。
所以最初,胡适先生反對舊詩,苦于擺脫不開舊詩現在,一群年輕詩人不反對舊詩,卻輕輕松松甩掉舊詩。
決定詩之為詩,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内容的問題,更是一個感覺和運用的方向的問題。
如若周作人先生對日本人講:“中國現代白話文學正在過渡期,用語猥雜生硬,缺乏洗煉,所以像詩與戲劇等需要精妙語言的文學,目下佳作甚少。
”[7]這話得分幾層來看。
假定站在一個曆史的觀點,我們便發見幾乎所有偉大的詩人,來在一個時期的開端露面。
希臘的荷馬,拉丁的斐爾吉,意大利的但丁,法蘭西的七星詩派,英吉利的莎士比亞,甚至于中國的屈原,絕不因為言語猥雜生硬,作品流于貧窳。
言語是表現的第一難關,臨到羨賞,卻淪成次要的(雖然是必要的)條件。
一個靈魂偉大的健全的身體,雖說衣服褴褛,勝過一個多愁多病的衣冠禽獸。
所以,站在一個藝術的觀點,文字越藝術化(越缺乏生命),因之越形空洞,例如中國文字,臨到明清,純則純矣,卻隻産生了些纖巧遊戲的頹廢筆墨,所謂“發揚性靈”适足以銷铄性靈,所謂“光大人性”适足以锉斧人性。
我們現時的言語,如若“猥雜而欠調整,乏藝術味”[8],問題不全在言語而更在創造,不全在猥雜而更在調整,至于藝術“味”,天曉得這是怎麼一團不可捉摸的神秘,我們隻好敬告不敏。
放下“味”,我們不妨拿起藝術。
我們有意把這拆做兩截,因為“味”,留給票友階級,而藝術屬于一切創造者,或者幹脆些,屬于任何不平常的平常人。
這很難區别,然而就制作的結果來看,卻又那樣容易接識。
什麼是元朝文學的精華?戲劇。
什麼是明朝文學的精華?戲劇,小說。
什麼是清朝文學的精華?小說。
這絕不是前人夢想得到的一個評價。
這裡言語“猥雜生硬”,然而屬于藝術。
這裡呈現的是人性企圖解放一個理想的實現。
等到一切,甚至于文學,用到不堪再用的時節,富有創造性的豪邁之士,便要尋找一個貼切的嶄新的表現,甯可從“猥雜生硬”而豐富的字彙,剔爬各自視為富有未來和生命的工具,來适應各自深厚的天賦。
在這時,“猥雜生硬”,唯其富有可能,未經洗煉,才有洗煉的可能,達到一個藝術家所要求的特殊效果。
在這時,你方好說言語創造詩人,雖然骨子裡是:言語有待于應用來創造。
二者關聯這樣微妙,我們有時多看一眼曆史,便會倒過這個公式,說做詩人創造言語。
一種文字似已走到盡頭,于是慧心慧眼的藝術家,潛下心,鬥起膽,依着各自的性格,試用各自的經驗(我幾乎要再請感覺出山),實驗一個新奇的組合。
浦魯斯蒂(M.Proust)批評福樓拜,說他最大的(或者唯一的)功績,就是複活法蘭西文字,把它沒有的生命給它,幫它增多一個工作的可能。
實際,浦魯斯蒂,這偉大的現代小說家,不下于福樓拜,也在創造一份得心應手的言語。
而且甚于福樓拜,同時帶來了一個新的天地。
他們給言語添了一種機能。
或者,随你便,你把這叫做一種新的風格。
福樓拜,甚至于浦魯斯蒂,都有頹廢的氣質,然而他們偉大,他們的作品屬于高貴的藝術。
唯其他們善能支配言語,求到合乎自己性格的偉大的效果,而不是言語支配他們,把人性割解成零星的碎塊。
這些碎塊也許屬于鑽石,可惜隻是碎塊。
[9] 如今這少數的中國青年,正在運用各自的力量,調整他們“猥雜生硬”的言語。
然而調整言語不是他們終極的目的。
他們摔脫舊詩,未嘗不也承繼着民族自來的品德。
不過,從前我們把感傷當做詩的,如今詩人卻在具體地描畫。
從正面來看,詩人好像雕繪一個故事的片段然而從各面來看,光影那樣勻襯,卻喚起你一個完美的想象的世界,在字句以外,在比喻以内,需要細心的體會,經過迷藏一樣的捉摸,然後盡你聯想的可能,啟發你一種永久的詩的情緒。
這不僅僅是“言近而旨遠”這更是餘音繞梁。
言語在這裡的功效,初看是陳述,再看是暗示,暗示而且象征。
因而它所引起的愉悅,不屬于典故,卻屬于聯想的暗示。
詩人不是有意抛棄典故,到了必要時節,他依舊破例使用,然而這早已化成他的血肉,受過想象的洗禮。
不徒感傷,但是怎樣憂郁,如若你咀嚼卞之琳先生力自排遣的貌似的平靜!你别看《新秋》那樣輕快,《海愁》那樣溫綏,實際猶如望着那滴眼淚,詩人“怕它掉下來向湖心裡投”。
他離愛情那樣遠,這裡不見一首失戀的挽歌。
他的悲哀屬于一種哲學的“兩難”: 人情跑過了年齡 又落到後面來。
時光是酷虐的,不顧人力的掙紮,河水一樣泛濫下來,沖洗掉生命的廬舍。
短促的渺微的生命!禁不起寂寞,“他買了一個夜明表”,為了聽到一點聲音,那怕是時光流逝的聲音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