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集》——卞之琳先生作[1]
關燈
小
中
大
大的原因,怕是詩的不能歌唱。
然而取消歌唱,正是他們一個共同的努力。
因為,他們尋找的是純詩(Purepoetry),歌唱的是靈魂,不是人口。
廢名先生以為舊詩大半不是詩。
這沉默的哲人,往往說出深徹的見解,可以顯示一部分人對于詩的探索。
他有偏見,即使是偏見,他也經過一番思考。
然而真正的成績,卻在幾個努力寫作,絕不發表主張的青年。
從音律的破壞,到形式的試驗,到形式的打散(不是沒有形式:一種不受外在音節支配的形式,如若我可以這樣解釋),在這短短的年月,足見進展的迅速。
我們或許感覺中間一個階段太短了些(勿須悲觀,因為始終不斷有人在努力形式的試驗),然而一個真正的事實是:唯其人人寫詩,詩也越發難寫了。
初期寫詩的人可以說是覺醒者的彷徨,其後不等一條可能的道路發見,便又别是一番天地。
這真不可思議,也真蔚然大觀了。
通常以為新文學運動,詩的成效不如散文,但是就“現代”一名詞而觀,散文怕要落後多了。
對于一部分詩人,我們起首提到的形式和内容,已經不在他們的度内,因為他們追求的是詩,“隻是詩”的詩。
[2] 一九三五年七月 二 然而實際卻是,在我們這粉飾太平的時代,夾在低級趣味的文化事業和枯索落寞的精神生涯之間,詩——那最高的靈性活動的征象——已然一文不值,冷落在一個無人過問的角隅。
我們不說舊詩,舊詩有它傳統的勢力,而且如今變成政治的勢力——你不妨記記政治家近日的感時詠事之作。
對于舊詩人,舊詩已經淪成一種附麗,或者一種宣洩,屬于人性不健全的無節制的快感。
我們今日很難看見一首好的舊詩是好的詩。
我們的生命已然躍進一個繁複的現代我們需要一個繁複的情思同表現。
真正的詩已然離開傳統的酬唱,用它新的形式,去感覺體味揉合它所需要的和人生一緻的真淳或者悲壯,成為時代的讴歌或者深邃,成為靈魂的震顫。
在它所有的要求之中,對于少數詩人,如今它所最先滿足的,不是前期浪子式的情感的揮霍。
而是詩的本身,詩的靈魂的充實,或者詩的内在的真實。
這正是半新不舊的人物難于理解的一個共同的趨向。
從《嘗試集》到現在,例如《魚目集》,不過短短的年月,然而竟有一個絕然的距離。
彼此的來源不盡同,彼此的見解不盡同,而彼此感覺的樣式更不盡同。
我敢說,舊詩人不了解新詩人,便是新詩人也不見其了解這少數的前線詩人。
我更敢說,新詩人了解舊詩人,或将甚于了解這批應運而生的青年。
孤寂注定是文學制作的命運。
如今嘗試的傾向越來越輕,誤會的分量卻越來越重。
一切進步了,我們感覺的樣式愈加繁複了,我們心靈的活動愈加缜密了。
我們從四面八方草創的混亂,漸漸開出若幹道路——是不是全都奔向桃源?沒有人能夠解答,也正無需乎解答,但是我們可以宣示的,是詩愈加淳厚了。
它終于走近一個舊詩瞠目而視的天地。
舊詩人不免詫異道:怎麼!一個人竟然這樣作詩嗎?我不懂這裡的形式,這裡的内容,還有,那感覺的樣式。
新詩人也許為這些年輕人杞憂,因而為新詩的前途悲觀。
他否認落後,因為,怎樣能算落後呢?他揭竿的日子還在眼前,他革命的情緒還在心頭。
他惋惜這些年輕人走進了一個牛犄角,可不!牛犄角,沒有出路。
但是,這群年輕人站住了,立穩了,承受以往過去的事業(光榮的創始者,卻不就是光榮的創造者),潛心于感覺醞釀和制作。
最初有人反對“作”詩,用“寫”來代替如今這種較量不複存在,作也好,寫也好,隻要他們是在創造一首新詩——一首真正的詩。
音韻嗎?節奏嗎?規律嗎?紛呶嗎?好的,好的,……不過他們沒有時光等待他們的生命具有火熱的情緒,他們的靈魂具有清醒的理智而想象做成詩的純粹。
他們不求共同,回到各自的内在,谛聽人生諧和的旋律。
拙于辭令,恥于交際,他們藏在各自的字句,體會靈魂最後的掙紮。
他們無所活動,雜在社會的色相,觀感人性的無常。
《魚目集》正好象征這樣一個轉變的肇始。
[3]往年讀作者私人印行的《三秋草》讀到: 我還想得起 你從前 說是“白金龍” 淡 而有味, 我問是 上口像不像回憶 又讀到: 近 又迢遠。
[4] 不由自己心想,這或許可以借來形容《三秋草》的印象。
胡适先生推崇的“言近而旨遠”[5],未嘗不可以引來做為印象的一個注腳。
那樣淺,那樣淡,卻那樣厚,那樣淳,你幾乎不得不相信詩人已經鑽進言語,把握它那永久的部分。
對于他和他的伴侶,特别是何其芳和李廣田先生[6],言語無所謂俗雅,文字無所謂新舊,凡一切經過他們的想象,彈起深湛的共鳴,引起他們靈魂顫動的,全是他們所伫候的諧和。
他們要把文字和言語糅成一片,擴展他們想象的園地,根據獨有的特殊感受,解釋各自現時的生命。
他們追求文字本身的瑰
然而取消歌唱,正是他們一個共同的努力。
因為,他們尋找的是純詩(Purepoetry),歌唱的是靈魂,不是人口。
廢名先生以為舊詩大半不是詩。
這沉默的哲人,往往說出深徹的見解,可以顯示一部分人對于詩的探索。
他有偏見,即使是偏見,他也經過一番思考。
然而真正的成績,卻在幾個努力寫作,絕不發表主張的青年。
從音律的破壞,到形式的試驗,到形式的打散(不是沒有形式:一種不受外在音節支配的形式,如若我可以這樣解釋),在這短短的年月,足見進展的迅速。
我們或許感覺中間一個階段太短了些(勿須悲觀,因為始終不斷有人在努力形式的試驗),然而一個真正的事實是:唯其人人寫詩,詩也越發難寫了。
初期寫詩的人可以說是覺醒者的彷徨,其後不等一條可能的道路發見,便又别是一番天地。
這真不可思議,也真蔚然大觀了。
通常以為新文學運動,詩的成效不如散文,但是就“現代”一名詞而觀,散文怕要落後多了。
對于一部分詩人,我們起首提到的形式和内容,已經不在他們的度内,因為他們追求的是詩,“隻是詩”的詩。
[2] 一九三五年七月 二 然而實際卻是,在我們這粉飾太平的時代,夾在低級趣味的文化事業和枯索落寞的精神生涯之間,詩——那最高的靈性活動的征象——已然一文不值,冷落在一個無人過問的角隅。
我們不說舊詩,舊詩有它傳統的勢力,而且如今變成政治的勢力——你不妨記記政治家近日的感時詠事之作。
對于舊詩人,舊詩已經淪成一種附麗,或者一種宣洩,屬于人性不健全的無節制的快感。
我們今日很難看見一首好的舊詩是好的詩。
我們的生命已然躍進一個繁複的現代我們需要一個繁複的情思同表現。
真正的詩已然離開傳統的酬唱,用它新的形式,去感覺體味揉合它所需要的和人生一緻的真淳或者悲壯,成為時代的讴歌或者深邃,成為靈魂的震顫。
在它所有的要求之中,對于少數詩人,如今它所最先滿足的,不是前期浪子式的情感的揮霍。
而是詩的本身,詩的靈魂的充實,或者詩的内在的真實。
這正是半新不舊的人物難于理解的一個共同的趨向。
從《嘗試集》到現在,例如《魚目集》,不過短短的年月,然而竟有一個絕然的距離。
彼此的來源不盡同,彼此的見解不盡同,而彼此感覺的樣式更不盡同。
我敢說,舊詩人不了解新詩人,便是新詩人也不見其了解這少數的前線詩人。
我更敢說,新詩人了解舊詩人,或将甚于了解這批應運而生的青年。
孤寂注定是文學制作的命運。
如今嘗試的傾向越來越輕,誤會的分量卻越來越重。
一切進步了,我們感覺的樣式愈加繁複了,我們心靈的活動愈加缜密了。
我們從四面八方草創的混亂,漸漸開出若幹道路——是不是全都奔向桃源?沒有人能夠解答,也正無需乎解答,但是我們可以宣示的,是詩愈加淳厚了。
它終于走近一個舊詩瞠目而視的天地。
舊詩人不免詫異道:怎麼!一個人竟然這樣作詩嗎?我不懂這裡的形式,這裡的内容,還有,那感覺的樣式。
新詩人也許為這些年輕人杞憂,因而為新詩的前途悲觀。
他否認落後,因為,怎樣能算落後呢?他揭竿的日子還在眼前,他革命的情緒還在心頭。
他惋惜這些年輕人走進了一個牛犄角,可不!牛犄角,沒有出路。
但是,這群年輕人站住了,立穩了,承受以往過去的事業(光榮的創始者,卻不就是光榮的創造者),潛心于感覺醞釀和制作。
最初有人反對“作”詩,用“寫”來代替如今這種較量不複存在,作也好,寫也好,隻要他們是在創造一首新詩——一首真正的詩。
音韻嗎?節奏嗎?規律嗎?紛呶嗎?好的,好的,……不過他們沒有時光等待他們的生命具有火熱的情緒,他們的靈魂具有清醒的理智而想象做成詩的純粹。
他們不求共同,回到各自的内在,谛聽人生諧和的旋律。
拙于辭令,恥于交際,他們藏在各自的字句,體會靈魂最後的掙紮。
他們無所活動,雜在社會的色相,觀感人性的無常。
《魚目集》正好象征這樣一個轉變的肇始。
[3]往年讀作者私人印行的《三秋草》讀到: 我還想得起 你從前 說是“白金龍” 淡 而有味, 我問是 上口像不像回憶 又讀到: 近 又迢遠。
[4] 不由自己心想,這或許可以借來形容《三秋草》的印象。
胡适先生推崇的“言近而旨遠”[5],未嘗不可以引來做為印象的一個注腳。
那樣淺,那樣淡,卻那樣厚,那樣淳,你幾乎不得不相信詩人已經鑽進言語,把握它那永久的部分。
對于他和他的伴侶,特别是何其芳和李廣田先生[6],言語無所謂俗雅,文字無所謂新舊,凡一切經過他們的想象,彈起深湛的共鳴,引起他們靈魂顫動的,全是他們所伫候的諧和。
他們要把文字和言語糅成一片,擴展他們想象的園地,根據獨有的特殊感受,解釋各自現時的生命。
他們追求文字本身的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