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 啬 鬼[1]

關燈
人類不幸有許多弱點做成自己的悲喜劇,而吝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例子。

    關于這方面的文學作品,中國最早也最好的,怕是元劇的《看錢奴買冤家債主》。

    就全劇的主旨來看,左不過是些神鬼報應,沒有多大的意味。

    但是撇開正文,我們未嘗不可發現若幹成分的真實的傑作,例如本劇的第三折,賈仁(看錢奴)臨死和他兒子書僮的對白,真正隻有莫裡哀才配得過這裡幻想的奇谲、諷刺的老辣: 小末雲:“父親你可想什麼吃哪?”賈仁雲:“我兒也,你不知我這病是一口氣上得的。

    我那一日想燒鴨兒吃,我走到街上,那一個店裡正燒鴨子,油渌渌的,我推買那鴨子,着實的撾了一把,恰好五個指頭撾得全全的。

    我來到家,我說盛飯來,我吃一碗飯我咂一個指頭,四碗飯我咂了四個指頭。

    我一會瞌睡上來,就在這闆凳上不想睡着了,被個狗舔了我這一個指頭,我看了一口氣,就成了這病。

    罷,罷,罷。

    我往常一文不使,半文不用,我今病重,左右是個死人了,我可也破一破悭,使些錢。

    我兒,我想豆腐吃哩。

    ”小末雲:“可買幾百錢?”賈仁雲:“買一個錢的豆腐。

    ”小末雲:“一個錢隻買得半塊豆腐,把與那個吃!”“興兒,你買一貫鈔罷。

    ”興兒雲:“他則有五文錢的豆腐,記下帳,明日讨還罷。

    ”……賈仁雲:“我兒,恰才見你把十個錢都與那賣豆腐的了。

    ”小末雲:“他還欠着我五文哩,改日再讨。

    ”賈仁雲:“寄着五文,你可問他姓什麼,左鄰是誰,右鄰是誰。

    ”小末雲:“父親你要問他鄰舍怎的?”賈仁雲:“他假似搬的走了,我這五個錢問誰讨?……我兒,我這病觑天遠,入地近,多分是死的人了。

    我兒,你可怎麼發送我?”小末雲:“若父親有些好歹呵,你孩兒買一個好杉木棺材與父親。

    ”賈仁雲:“我的兒,不要買,杉木價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曉的什麼杉木柳木!我後門頭不有那一個喂馬槽,盡好發送了。

    ”小末雲:“那喂馬槽短,你偌大一個身子,裝不下。

    ”賈仁雲:“哦!槽可短,要我這身子短,可也容易。

    拿斧子來,把我這身子攔腰剁做兩段折疊着,可不裝下了。

    我兒也,我囑咐你,那時節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

    ”小末雲:“父親,俺家裡有斧子,可怎麼問人家借?”賈仁雲:“你哪裡知道,我的骨頭硬,若使我家斧子剁,卷了刃又得幾文錢鋼!” 然而中國戲曲,幾乎千篇一律,隻是台上的小說,缺乏戲劇性的集中效果,不能因為片段的美好,掩飾全盤的散碎。

    我們以往的劇作家注重故事的離合,不用人物主宰進行,多用情節,或者更壞的是,多用道德的教訓決定發展。

    對象是绮麗的人生的色相,不是推動色相的潛伏的心理的反應。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有可喜的幻想——一種近乎現實的文人的構思,然而缺乏深刻,偉大,一種更真切的情感的根據。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特别提出莫裡哀《吝啬鬼》的第四幕第七場,希望中國讀者注意。

     但是第一個在喜劇方面運用守财奴做主旨的,不是莫裡哀,而是紀元前三百年羅馬喜劇家浦勞塔斯(Plautus)。

    在他的《瓦罐》(Aulularia)裡面,老吝啬鬼歐克裡翁(Euclion)把他的錢罐埋在柳樹林子,不料卻叫他女兒情夫的聽差司陶比萊(Strobile)盜走,于是我們聽見歐克裡翁獨自發瘋道: 我死了!我叫人掐死了!我叫人殺死了!往什麼地方跑?往什麼地方不跑?站住!站住!誰?哪一個人?我不知道我沒有了眼睛,我在黑地裡走。

    我到哪兒去?我在什麼地方?我叫什麼?我不知道,我的頭我也沒有了。

    啊!我求你,我央告你,救救我。

    告訴我是誰偷了的……你們這些人,藏在你們白袍子底下,好人一樣坐在那兒……說吧,你,我信你的話,你的臉模樣倒像一個正經人……怎麼啦,為什麼你們笑?你們我全認識。

    不用說,你們裡頭不止有一個賊……好呀!說吧,沒有一個人拿嗎?……你簡直是一刀紮進我的腸子!那麼告訴我,是誰拿的?你不知道!啊!倒楣東西,倒楣東西!我算完了,沒有救了,我叫人剝了一個精光!遭殃的日子,送終的日子,你給我帶來了窮苦饑餓!世上再也沒有人碰到我這樣的災難。

    我那麼小心守着我的錢,臨了如今還叫我丢了,我活着還有什麼用?為了它,我過窮苦日子,我拒絕一切滿足,一切娛樂。

    如今它倒作成别人的歡喜,聽别人毀了我,殺了我!不,我不要活下去了。

     這不是一個紙紮人,而是一個有熱情的活人,在台子上叫、号、哭、訴,透示深沉的心理的生存,呈出情感集中的戲劇的效果。

    所有從前正反形容吝啬的場面,好比一級一級的梯子,隻為最後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