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鄉村》——蕭軍先生作[1]

關燈
情的詩人),是臆造的社會,不是他正規看出來的社會。

    談到小說的真實性,金嶽霖先生幫了我們一個結論: 不能僅僅寫成條例,因為沒有具體和個性在,普遍性就要黯淡無色,因而也就空洞無物了。

    另一方面,也不能僅僅描寫了事,因為過分加重細目,普遍性就要失掉,而個性和具體也就漂浮無根了。

    要想美滿的傳達給讀者,這一切必須交織進一種人類的關系的式樣的經緯裡。

    [9] 即令作者犯了這兩種病,他文學的鮮嫩和他心情的嚴肅,加上題旨的莊嚴,完全把我們擒住。

    我們難得從他的文章尋見陳腐的辭藻。

    他用新奇,有時甚至于生澀。

    他有他的文法,像這種句子: 當擔着人的擔床,走過陳柱他們的眼睛,那張慘白的,由嘴角還在向外面,沁着血的面影,寒顫着他們。

     會引起我們意外的停留。

    他有富麗的想象(我們可以參看他的比喻),甚于想象,他有鮮活的生命。

    他缺乏的是修辭的内在的清醒,在叙述上,他不自覺地陷于冗贅: ——啊!這是一片轟鳴!這轟鳴一直是由山谷裡傾瀉出來,向着對面山頭上有紅旗飄動的方向,廣漠的飛撲過去。

     這最後的副詞隻是作者情感的表征。

    同樣缺乏諧和的,是他的對話。

    他不忌諱粗野,卻能非常斯文,這種不倫不類的語彙,一種現實的忽略,特别妨害性格和心理的分析。

    甚至于來到《第三代》,一部最近成書問世,表示絕大的進步和更大企圖的制作,我們還不時看見書本氣的對話。

     一個鄉下的少婦會說:“我請求你們。

    ” 她的婆婆,即使多有來曆,也不至于說出:“賤貨們……全變得這樣無禮貌了。

    這孩子一定要是大命的人物罷!他會恢複了我的光榮!” 不久,她會喃喃自語:“呶呶,無憐憫的賤貨們喲!” 我們明白作者在替他的人物說話。

    也就是這同樣情感的蒙蔽,人物的語言會和作者的文章不合理地相似。

     汪大辮子的老婆替她丈夫和一個村民呼籲道:“至少你們應該去保證他,除開打兒子,他應該是這村中最良善的人!還有老林青,他是春天似的在我們村中生活着……” 這是一位讀書人的白話文章。

     然而這是一種通病。

    幾乎沒有一個作家,在中國現今,能逃得開這種嚴格的檢驗。

    我們彼此原諒,猶如我們原諒《第三代》的作者。

    在我們這樣一個狂風暴雨的時代,藝術的完美和心理的深緻就難以存身。

    傳統和生活不會一下子合好無間。

    二者之間,有一道鴻溝:我們少壯的作家,仿佛野生的草木,一叢一叢,在石隙土縫頂出他們充滿希望的新芽。

    我們喜歡它們的鮮嫩。

    我們喜歡《八月的鄉村》的文字,因為這裡孕育未來和力量。

    我們不替作者辯護。

    他有蘇聯文學顧問會所說的兩極端的弊病:“不是拿粗陋的,紀錄式的,幹燥的,死闆的,含混的語言去寫,便是以雕琢的,僞美麗的,巧辯的,距談話用語很遠的辭句去填充故事。

    ”缺乏所要求的“最簡單,最通俗,最易了解,而同時又雅緻的表現形式”。

    這也就是它再三囑咐的“質樸”。

     《八月的鄉村》來得正是時候,這裡題旨的莊嚴和作者心情的嚴肅喝退我們的淫逸。

    它的野心(一種向上的意志)提高它的身分和地位。

     但是,蕭軍先生的血淚漸漸倒流進去,灌成一片憂郁的田地。

    他平靜了。

    走出《八月的鄉村》,來到此後他長短的寫作,我們好像沿着一道沖出夾谷的激湍,忽然當着漭沆的河流。

    他斂起他的浮光,露出他深厚的本質。

    剛剛放下槍杆,他有兵士的單純,粗疏拿久了筆杆,他的思維供他觀省的機會。

    祖國的旅居把悲哀注入他的憤恨。

    火在心裡郁住,四圍卻有加無減地冷了上來。

    和他的情感一樣,他的文字不像以前那樣跳擲了。

    從前好像一下子一下子往上冒,如今卻一句一句暢适地流着。

    間或不由自主,水面起了漩渦,然而立即一股暗流把它吸沒。

    不知不覺,他進步了。

    他從學習摸出一條路來。

     他沒有變。

    他隻是換了他的對象,或者病象。

    他叙寫病情,追尋病原,把症候交給我們自己看。

    不要做一個走方郎中,他搜索他經驗的角落,把他耳濡目染的各個片段,沉重地,本色地,鋪陳在我們眼前。

    看《八月的鄉村》,我們興奮看他的短篇小說集,我們抑郁。

    我們不叫嚣了,我們思維。

    他并沒有變。

    熱也好,冷也好,他牢牢抱住他的希望。

    不同于魯迅,他臨尾多少給我們留下一些安慰。

    現實如若有罪,未來至少無辜。

    成人也許不可救藥,兒童的天真卻是一副補劑。

    也就是這種悠長的用心,這點兒可愛的理想主義,或者使用蘇聯文學的術語,一種浪漫的現實主義,最後把微笑和生機撒在荊棘的原野。

    蕭軍先生的希望含有絕望的成分。

    但是絕望究竟不是死亡,中間還有掙紮的可能。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不硬拿希望和貼膏藥一樣貼在小說的結尾。

    希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