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達 生[1]
關燈
小
中
大
曹禺先生的《日出》裡面,有一個人物我一直感興趣,可是難得有一次看到他被演員演成功了。
這就是那個可笑而又可敬的方達生。
說實話,他在這出戲隻是一個旁觀者,等到他決心不做旁觀者的時候,全劇也就閉幕了。
他沒有理由做《日出》這樣一出社會悲劇的主人公,然而和女主人公陳白露一比,他顯然是朝前走的,而且走出了以陳白露為中心的戲,變了一個人。
陳白露沒有變,開幕的時候是什麼心情,閉幕的時候還是什麼心情,随時有服安眠藥片自殺的可能,不一定真要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才結束她的绮麗的短暫的生涯。
這個現代的薄命的女子,由書香小姐而高材生,由高材生而社交明星,于是命運安排她的父親去世,本來不闊,現在更窮了,做電影明星,當紅舞女,或許更壞更暧昧也難說,臨到我們的劇作者寫照的時候,已經是有些“人老珠黃不值錢”,演完了她的劇,對于人生沒有絲毫留戀,僅僅剩下一點點“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軟弱的同情。
軟弱,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個人要死的時候,救人的意思也就是一星星意思,不會成為積極的意志,至于行動那原來就不在厭倦的靈魂話下,她能夠嘲諷,因為她看開了她能夠興奮,因為她空虛得可怕然而她正是詩人卞之琳所詠的那種“魚化石”,經驗給她知識,知識把她化為一塊頑石,說到臨了,她乃是一塊玲珑透剔的太湖石,美麗然而空洞,空洞然而堅硬。
還有比現實堅硬的?她是現實。
讓她吃苦的乃是現實的軀殼之中含有不死的靈性,她的人性的感覺,方達生第一次(幕就要閉了,可憐蟲!)說她說對了岔兒,“你這個人太驕傲,太倔強”。
陳白露在《日出》以前變夠了,她懶得再迎人生往前多邁一步。
她在《日出》裡面沒有戲,雖然她是它的女主人公。
方達生恰好和她相反。
他在《日出》以前是一個書呆子,鄉下人,如陳白露所批評,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在《日出》以後成了一個社會革命者,一個為理想而苦鬥的戰士。
第一幕的方達生絕不是第四幕的方達生。
演員如若抓不住這一點,自然難于完成任務。
好笑的是方達生以一個救世主的姿态出現,昧于世故,從鄉下跑出來,從他的觀念世界跑出來,而且,老實說,從他的唯我主義高高下來,以為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好事,把一個堕落然而有希望(把他的希望看做她的希望)的女人帶往他的清高的蝸居。
他真是一位君子人,不吸煙,不跳舞,當然你明白,他厭惡以陳白露為中心的煙酒嫖賭的旅館生涯,在這裡沒有白天,沒有太陽,一夜一夜全在活地獄之中消逝。
“這裡的人都是鬼。
”方達生說。
他的心靈是單純的,對于他的結論是堅定的,他的心裡隻有自己,正如一切孤獨的熱烈的浪漫主義者。
他懷着一腔救人的熱情,做夢也沒有想到陳白露另有一個存在,以為她會歡天喜地随他而去,好像一個黑暗世紀的虔誠的聖女。
聽聽他的語氣是如何一相情願,差不多如同一個主子吩咐着! 我要你跟我回去。
不,不,我說你回到我那裡,我要你,我要你嫁給我。
他嘴裡的“我”字幾乎和宇宙一樣大小。
這樣一個實心眼兒人當然不會理解對方的取笑。
陳白露故意擺出“恍然大悟的樣子”,說: 原來是要跟我說媒,要我嫁人啊? 他還是誠誠懇懇,有闆有眼地解釋: 我不是跟你說媒,我要你嫁給我。
那就是說,我做你的丈夫,你做我的…… 曹禺先生形容他的“還是那個别扭勁兒”。
因為他站在陳白露的地位。
可是方達生比這個還要一相情願,他在來以前就買好了車票,滿心滿意就隻有自己,他會拿起帽子,“急煎煎地”說: 那麼你是答應了,沒有問題了。
這就是那個可笑而又可敬的方達生。
說實話,他在這出戲隻是一個旁觀者,等到他決心不做旁觀者的時候,全劇也就閉幕了。
他沒有理由做《日出》這樣一出社會悲劇的主人公,然而和女主人公陳白露一比,他顯然是朝前走的,而且走出了以陳白露為中心的戲,變了一個人。
陳白露沒有變,開幕的時候是什麼心情,閉幕的時候還是什麼心情,随時有服安眠藥片自殺的可能,不一定真要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才結束她的绮麗的短暫的生涯。
這個現代的薄命的女子,由書香小姐而高材生,由高材生而社交明星,于是命運安排她的父親去世,本來不闊,現在更窮了,做電影明星,當紅舞女,或許更壞更暧昧也難說,臨到我們的劇作者寫照的時候,已經是有些“人老珠黃不值錢”,演完了她的劇,對于人生沒有絲毫留戀,僅僅剩下一點點“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軟弱的同情。
軟弱,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個人要死的時候,救人的意思也就是一星星意思,不會成為積極的意志,至于行動那原來就不在厭倦的靈魂話下,她能夠嘲諷,因為她看開了她能夠興奮,因為她空虛得可怕然而她正是詩人卞之琳所詠的那種“魚化石”,經驗給她知識,知識把她化為一塊頑石,說到臨了,她乃是一塊玲珑透剔的太湖石,美麗然而空洞,空洞然而堅硬。
還有比現實堅硬的?她是現實。
讓她吃苦的乃是現實的軀殼之中含有不死的靈性,她的人性的感覺,方達生第一次(幕就要閉了,可憐蟲!)說她說對了岔兒,“你這個人太驕傲,太倔強”。
陳白露在《日出》以前變夠了,她懶得再迎人生往前多邁一步。
她在《日出》裡面沒有戲,雖然她是它的女主人公。
方達生恰好和她相反。
他在《日出》以前是一個書呆子,鄉下人,如陳白露所批評,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在《日出》以後成了一個社會革命者,一個為理想而苦鬥的戰士。
第一幕的方達生絕不是第四幕的方達生。
演員如若抓不住這一點,自然難于完成任務。
好笑的是方達生以一個救世主的姿态出現,昧于世故,從鄉下跑出來,從他的觀念世界跑出來,而且,老實說,從他的唯我主義高高下來,以為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好事,把一個堕落然而有希望(把他的希望看做她的希望)的女人帶往他的清高的蝸居。
他真是一位君子人,不吸煙,不跳舞,當然你明白,他厭惡以陳白露為中心的煙酒嫖賭的旅館生涯,在這裡沒有白天,沒有太陽,一夜一夜全在活地獄之中消逝。
“這裡的人都是鬼。
”方達生說。
他的心靈是單純的,對于他的結論是堅定的,他的心裡隻有自己,正如一切孤獨的熱烈的浪漫主義者。
他懷着一腔救人的熱情,做夢也沒有想到陳白露另有一個存在,以為她會歡天喜地随他而去,好像一個黑暗世紀的虔誠的聖女。
聽聽他的語氣是如何一相情願,差不多如同一個主子吩咐着! 我要你跟我回去。
不,不,我說你回到我那裡,我要你,我要你嫁給我。
他嘴裡的“我”字幾乎和宇宙一樣大小。
這樣一個實心眼兒人當然不會理解對方的取笑。
陳白露故意擺出“恍然大悟的樣子”,說: 原來是要跟我說媒,要我嫁人啊? 他還是誠誠懇懇,有闆有眼地解釋: 我不是跟你說媒,我要你嫁給我。
那就是說,我做你的丈夫,你做我的…… 曹禺先生形容他的“還是那個别扭勁兒”。
因為他站在陳白露的地位。
可是方達生比這個還要一相情願,他在來以前就買好了車票,滿心滿意就隻有自己,他會拿起帽子,“急煎煎地”說: 那麼你是答應了,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