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的演變[1]
關燈
小
中
大
。
偉大的作品産生于靈魂的平靜,不是産生一時的激昂。
後者是一種戟刺,然而不是一種持久的力量。
所以徐氏的死,對于他自己,與其看作幸勿甯視為損失,特别是對于詩壇,特别是對于“新月”整個的合作。
因為實際,他的詩章若影響不小,他整個的存在卻影響最大。
談到新詩,我們必須打住,悼惜一下這赤熱的不幸短命的詩人。
但是宇宙的進行隐隐寓有一種自然的法度,看不見,然而感得到。
因為即使徐氏不死,新詩的運動依然不免流于反動。
我們說過,李金發仿佛一陣新穎,過去了,也就失味了。
但是,他有一點可貴,就是意象的創造。
對于好些人,特别是反對音樂成分的詩作者,意象是他們的首務。
他們厭惡徐志摩之流的格式(一個人工的技巧或者拘束):這和現代的生活扞格他們第一個需要的是自由的表現,然而表現卻不就是形式。
内在的繁複要求繁複的表現,而這内在,類似夢的進行:無聲,然而有色,無形,然而朦胧,不可觸摸,然而可以意會是深緻,是含蓄,然而不是流放,不是一洩無餘。
他們所要表現的,是人生微妙的刹那,在這刹那(猶如現代歐西一派小說的趨勢)裡面,中外古今荟萃,空時集為一體。
他們運用許多意象,給你一個複雜的感覺。
一個,然而複雜。
和李金發具有相同的氣質,然而他們屬于不同的來源。
一個顯明的區别,是他們抓住了中國語言文字,所謂表現的工具。
然而一個尤其根本的區别,是這些年輕人不在模仿,或者改譯,而在創造。
在這方面,我們第一個提到的詩人,應當是戴望舒。
但是戴氏,不免法國象征和現代詩派有力的暗示,具有影響,然而缺乏豐富的收獲。
眼前最有絢爛的前途的,卻是幾個純粹自食其力的青年。
來日如何演進,不可預測:然而離開大衆漸遠,或許将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止。
一個最大的原因,怕是詩的不能歌唱。
然而取消歌唱,正是他們一個共同的努力。
因為,他們尋找的是純詩(Purepoetry),歌唱的是靈魂,而不是人口。
廢名以為舊詩大半不是詩。
這沉默的哲人,往往說出深湛的見解,可以顯示一部分人對于詩的探索。
他有偏見,然而即使是偏見,他也經過一番思考。
然而真正的成績,卻在幾個努力寫作,絕不發表主張的青年。
從音律的破壞,到形式的試驗,到形式的打散(不是沒有形式:一種不受外在音節支配的形式,如若我可以這樣解釋),在這短短的年月,足見進展的迅速。
我們或許感覺中間的一個階段太短了些(勿須悲觀,因為始終不斷有人在努力形式的試驗),然而一個真正的事實是:唯其人人寫詩,詩也越發難寫了。
初期寫詩的人可以說是醒覺者的彷徨,其後不等一條可能的道路發見,便又别是一番天地。
這真匪可思意,也真蔚然大觀了。
通常以為新文學運動,詩的成效不如散文,但是就“現代”一名詞而觀,散文怕要落後多了。
對于一部分詩人,我們起首提到的形式和内容,已經不在他們的度内,因為他們追求的是詩,“隻是詩”的詩。
(載1935年7月20日《大公報·小公園》第1740号) *** [1]本文署名“劉西渭”。
——編者
偉大的作品産生于靈魂的平靜,不是産生一時的激昂。
後者是一種戟刺,然而不是一種持久的力量。
所以徐氏的死,對于他自己,與其看作幸勿甯視為損失,特别是對于詩壇,特别是對于“新月”整個的合作。
因為實際,他的詩章若影響不小,他整個的存在卻影響最大。
談到新詩,我們必須打住,悼惜一下這赤熱的不幸短命的詩人。
但是宇宙的進行隐隐寓有一種自然的法度,看不見,然而感得到。
因為即使徐氏不死,新詩的運動依然不免流于反動。
我們說過,李金發仿佛一陣新穎,過去了,也就失味了。
但是,他有一點可貴,就是意象的創造。
對于好些人,特别是反對音樂成分的詩作者,意象是他們的首務。
他們厭惡徐志摩之流的格式(一個人工的技巧或者拘束):這和現代的生活扞格他們第一個需要的是自由的表現,然而表現卻不就是形式。
内在的繁複要求繁複的表現,而這内在,類似夢的進行:無聲,然而有色,無形,然而朦胧,不可觸摸,然而可以意會是深緻,是含蓄,然而不是流放,不是一洩無餘。
他們所要表現的,是人生微妙的刹那,在這刹那(猶如現代歐西一派小說的趨勢)裡面,中外古今荟萃,空時集為一體。
他們運用許多意象,給你一個複雜的感覺。
一個,然而複雜。
和李金發具有相同的氣質,然而他們屬于不同的來源。
一個顯明的區别,是他們抓住了中國語言文字,所謂表現的工具。
然而一個尤其根本的區别,是這些年輕人不在模仿,或者改譯,而在創造。
在這方面,我們第一個提到的詩人,應當是戴望舒。
但是戴氏,不免法國象征和現代詩派有力的暗示,具有影響,然而缺乏豐富的收獲。
眼前最有絢爛的前途的,卻是幾個純粹自食其力的青年。
來日如何演進,不可預測:然而離開大衆漸遠,或許将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止。
一個最大的原因,怕是詩的不能歌唱。
然而取消歌唱,正是他們一個共同的努力。
因為,他們尋找的是純詩(Purepoetry),歌唱的是靈魂,而不是人口。
廢名以為舊詩大半不是詩。
這沉默的哲人,往往說出深湛的見解,可以顯示一部分人對于詩的探索。
他有偏見,然而即使是偏見,他也經過一番思考。
然而真正的成績,卻在幾個努力寫作,絕不發表主張的青年。
從音律的破壞,到形式的試驗,到形式的打散(不是沒有形式:一種不受外在音節支配的形式,如若我可以這樣解釋),在這短短的年月,足見進展的迅速。
我們或許感覺中間的一個階段太短了些(勿須悲觀,因為始終不斷有人在努力形式的試驗),然而一個真正的事實是:唯其人人寫詩,詩也越發難寫了。
初期寫詩的人可以說是醒覺者的彷徨,其後不等一條可能的道路發見,便又别是一番天地。
這真匪可思意,也真蔚然大觀了。
通常以為新文學運動,詩的成效不如散文,但是就“現代”一名詞而觀,散文怕要落後多了。
對于一部分詩人,我們起首提到的形式和内容,已經不在他們的度内,因為他們追求的是詩,“隻是詩”的詩。
(載1935年7月20日《大公報·小公園》第1740号) *** [1]本文署名“劉西渭”。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