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的演變[1]

關燈
在近二十年新文學運動裡面,和散文比較,詩的運氣顯然不佳。

    直到如今,形式和内容還是一般少壯詩人的魔難。

    我說少壯詩人,因為第一,新詩一直沒有征服舊的傳統,而且恐怕還有些人降了過去(其實不足為憂)同時第二,詩本來也就永久屬于青春。

    我不是有意用這兩個古老的名詞,形式和内容,證明新詩落後。

    不然正相反。

    站在客觀而又親切的地位,我們可以看出,最初新詩僅隻屬于傳統的破壞。

    這裡有兩種傾向:第一,廢除整齊的韻律,盡量采用語言自然的節奏,然而因為都是半路出家,形式上不少有意的或是無意的模拟第二,擴大材料選擇的範圍:盡量從醜惡的人生提取美麗的詩意,然而缺乏自有的文字,不得不使用舊日的典故詞藻,因而染有傳統的色彩。

    一句話,人是半舊不新,自然也就詩如其人。

    他們要解放,然而尋不見形式,隻好回到過去尋覓,于是,曲、詞、歌謠,甚至于白樂天的詩,都成為他們眼前的典式。

     他們的力量是大的,方面是多的然而就詩言詩,他們的功績隻有一點。

    最引後人注意的,就是音律的破壞。

     也正是這一點,在他們是功績,後來者有一部分(最有勢力的一部分)卻視為遺憾。

    這就是徐志摩領導的“詩刊”運動。

    他有舊學做根基,然而他用外國的形式為依據。

    他要詩回到音樂,因為詩是音樂的。

    從這一點來看,在接受之中,他們把前期的運動加以修正。

    一方面這屬于反動,一方面這又繼承前人,用外國的形式做典式,追求一定的形式。

    在某一意義上,這是一種思維之後的努力,不僅僅在破壞,而且希企有所建設。

    但是在另一意義上,這卻形成頹廢(不是道德上)的權勢,因為實際上,一切走向精美的力量藏着頹廢的因子。

     和這一派隐隐峙立的,有一部分人完全不顧形式,變本加厲,甚于前期,圖謀有所樹立。

    這又可以分而為二:一者要力,從中國自然的語氣(短簡)尋找所需要的形式一者要深,從意象的聯絡,企望完成詩的使命。

    一者是宏大(主旨自然具有直接的關系),一者要纖麗一者是流暢,一者是晦澀一者是熱情的,一者是含蓄的不用說,前者是郭沫若領袖的一派,後者是李金發領袖的一派。

     然而郭沫若不等收獲就走了開(或許他失卻自信心,因為他最後的詩仍是粗窳的)。

    李金發卻太不能把握中國的語言文字,有時甚至于意象隔着一層,令人感到過分濃厚的法國象征派詩人的氣息,而漸漸為人厭棄。

    于是天下廓清了,隻有“詩刊”一派統治。

     然而徐志摩遇難。

     有位先生或許出于敵意,以為先生死得其當。

    因為他寫不好詩了。

    他後來的詩歌便是明證。

    而坐實這證明的,就是他詩歌中情感的漸見涸竭。

    他太浪費。

    他不像另一個領袖,聞一多,那樣富于克臘西克的節制。

     這位先生的刻薄,一種非友誼的挖苦,我不贊同。

    徐氏的遇難是一種不幸,對于他自己,尤其對于詩壇,尤其對于“新月”全體。

    他後期的詩章與其看作情感的涸竭,不如譽為情感的漸就平衡。

    他已經過了那熱烈的内心的激蕩的時期。

    他漸漸在凝定,在擺脫誇張的詞藻,走進(正如某先生所謂)一種克臘西克的節制。

    這幾乎是每一個天才者必經的路程,從情感的過剩來到情感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