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像飛跎全傳》
關燈
小
中
大
關于中國舊小說,近年經不少學者努力,漸漸得到一個真正的面目的認識。因為有若幹人在這方面工作,同時因為對于小說的态度的改變,舊小說的地位無形提高了許多。對于往日的作者,這是他們應有的酬應——有些過遲也難說。然而所謂考據者,是一種了解的佐助,本身卻不就是一種目的。一部經過種種考據的鑒定,是否就得到它的文藝的評價,明眼人自然明白。
這一點小小的感想,其實隻是一種遮醜,因為,打開天窗說亮話,這裡毫無所謂考據,僅僅由于好奇,圍着這部小書,扯幾句歡喜的閑談而已。
我愛這部書的獨有的評話的氣息:據《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上說,作者鄒必顯,評話稱絕技,這種特殊的運用,本應無足新奇,然而因為自來隻有這麼一部書而且隻有這麼一位作者寫這麼一部怪書,才值得讀者的注意。從他的一大串的話頭兒,我們仿佛看見作者張着咀,掉三寸不爛之舌,猶如黃河開堤,一下子淹沒了我們的感覺的田野。這不是通常小說裡習見的文章,這是說話,一個會說話的人獨有的連環俏皮話。所謂文章,本是無中生有,有了不算,還要來得美。至于美到是否能登大雅之堂,卻不在話下,因為就是美,也有種種的看法。《飛跎全傳》的作者,真令人覺得油嘴滑舌:
……還有許多現世寶,真正銀子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将藹君都饒花了,肚臍上長菌了,心花都開了,說了些支架子的大話,然後大模一樣,伸出雙手,将各樣的寶貨都倒盤收了。
這不俗,從這滔滔不絕的形容,我們看到一幅貪婪的圖畫,同時諷刺的力量,因為對象是君王,格外顯得來頭充足。作者膽子大,仗着一張貧嘴,敢于創造奇谲的比喻:
……然後把大袖子一撣,大搖大擺,闖進門來見,跎子就像彎腰的蝦子一般,迎入後廳。
聯想的非常,還可以從下一個例看出來:
富家郎見了跎子,作了一個箍缸揖,遂搖搖擺擺,大尾巴羊一樣的走進來。
不唯比喻,就是成語,也用了一個邪門。有時意味深永,打死三家村先生一輩子也想不出這樣一句嘻笑怒罵的譏诮:
廟裡并無神首,原來是立起廟來等神首。
這種淋漓酣暢的諷世,正是一點靈犀,得來毫不費氣力,證實作者的才分。仿佛一堆堅而又實的珠玉,不用上好的絲線穿在一起,卻用小掃帚掃成一盤。好也是它,不好也是它,讀者們,滾開一邊去罷。
這才是有血性的創造,哪怕是小小的天地,有它自己的成就。創造也不止于文字,妙處更在全書富有的意義。就篇幅而言,不過四卷三十二回,一部小小說而已,一直罵到妖魔鬼怪。按照一笑翁的序,書應該成于嘉慶丁醜孟夏以前,就是紀元一八一七年。作者是揚州人,我說是漢人。從這一點點事實,我們可以想出,作者一個用意是指鹿為馬,借此罵罵滿清——或者曆代的帝王。這句話我不敢咬準,但是我敢于咬準的,卻是作者和《封神演義》(一部流行民間的神怪小說)有意取鬧。他也求仙,他也鬥法,他也擺陣,然而這都隻是反面文章,說時髦些,一種神怪小說的反動。
這部小書一點沒有大到不得了的氣魄,但是它具有書格,猶如人之有人格。這應該歸入《吉诃德先生》一類書,自然說不上相提并論,不過作者是一個有心人,卻不可否認。
(載1934年3月14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49期)
這一點小小的感想,其實隻是一種遮醜,因為,打開天窗說亮話,這裡毫無所謂考據,僅僅由于好奇,圍着這部小書,扯幾句歡喜的閑談而已。
我愛這部書的獨有的評話的氣息:據《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上說,作者鄒必顯,評話稱絕技,這種特殊的運用,本應無足新奇,然而因為自來隻有這麼一部書而且隻有這麼一位作者寫這麼一部怪書,才值得讀者的注意。從他的一大串的話頭兒,我們仿佛看見作者張着咀,掉三寸不爛之舌,猶如黃河開堤,一下子淹沒了我們的感覺的田野。這不是通常小說裡習見的文章,這是說話,一個會說話的人獨有的連環俏皮話。所謂文章,本是無中生有,有了不算,還要來得美。至于美到是否能登大雅之堂,卻不在話下,因為就是美,也有種種的看法。《飛跎全傳》的作者,真令人覺得油嘴滑舌:
……還有許多現世寶,真正銀子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将藹君都饒花了,肚臍上長菌了,心花都開了,說了些支架子的大話,然後大模一樣,伸出雙手,将各樣的寶貨都倒盤收了。
這不俗,從這滔滔不絕的形容,我們看到一幅貪婪的圖畫,同時諷刺的力量,因為對象是君王,格外顯得來頭充足。作者膽子大,仗着一張貧嘴,敢于創造奇谲的比喻:
……然後把大袖子一撣,大搖大擺,闖進門來見,跎子就像彎腰的蝦子一般,迎入後廳。
聯想的非常,還可以從下一個例看出來:
富家郎見了跎子,作了一個箍缸揖,遂搖搖擺擺,大尾巴羊一樣的走進來。
不唯比喻,就是成語,也用了一個邪門。有時意味深永,打死三家村先生一輩子也想不出這樣一句嘻笑怒罵的譏诮:
廟裡并無神首,原來是立起廟來等神首。
這種淋漓酣暢的諷世,正是一點靈犀,得來毫不費氣力,證實作者的才分。仿佛一堆堅而又實的珠玉,不用上好的絲線穿在一起,卻用小掃帚掃成一盤。好也是它,不好也是它,讀者們,滾開一邊去罷。
這才是有血性的創造,哪怕是小小的天地,有它自己的成就。創造也不止于文字,妙處更在全書富有的意義。就篇幅而言,不過四卷三十二回,一部小小說而已,一直罵到妖魔鬼怪。按照一笑翁的序,書應該成于嘉慶丁醜孟夏以前,就是紀元一八一七年。作者是揚州人,我說是漢人。從這一點點事實,我們可以想出,作者一個用意是指鹿為馬,借此罵罵滿清——或者曆代的帝王。這句話我不敢咬準,但是我敢于咬準的,卻是作者和《封神演義》(一部流行民間的神怪小說)有意取鬧。他也求仙,他也鬥法,他也擺陣,然而這都隻是反面文章,說時髦些,一種神怪小說的反動。
這部小書一點沒有大到不得了的氣魄,但是它具有書格,猶如人之有人格。這應該歸入《吉诃德先生》一類書,自然說不上相提并論,不過作者是一個有心人,卻不可否認。
(載1934年3月14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