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需要的文學批評家
關燈
小
中
大
水準。
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謂的什麼修辭學、文字學、音韻學等等知識的綜合。
但是布娃樓究竟強似馬萊爾布,不像他老先生那樣方巾氣。
便是學究,如同馬萊爾布那樣認真的精神,自有其時代的意義。
在他那樣一個紛亂的創造的時代,需要他這樣刻闆的學者,字斟句酌,從細推敲。
他的功績與其說是在文學上(形成所謂新古典主義),不如說在語言文字的洗練與豐穎上。
然而這,在我們今日這樣一個不成文的時代,未嘗不是一種借鑒。
我們的批評家,不唯具有書本的知識,羨賞的能力,了解的透澈,更要具有語言文字的知識。
他要以身作則,文筆必須說的過去。
所以有時我們談笑,以為我們今日理想的批評家,在他自身和一切以外,應該合有魯迅或者豈明的文筆,趙元任的語言,黎錦熙的文法,然後才真說得上什麼批評,或者如李先生所謂,才真夠得上指導。
既然說到中國,說到現時,我們不妨請教幾位作家,是否受過任何批評家的指導。
李先生否認中國現在有好的創作,但是在别的文章同時把茅盾比做托爾斯泰,臧克家譽做大詩人。
李先生反對吹毛求疵,以為批評家的任務在鼓勵。
那麼,漫無标準地推崇和比喻,如若是鼓勵,難道也是批評?對于一個大作家,一個大藝術家,批評家與其說在指導,不如說在解釋!倒真正顯得客氣些。
所以聰明人,承認任何人絕對的存在,隻把自己的見解看做印象,極力避免學究的氣息。
他們——例如勒麥屯(Lemaitre)、法朗士——不是沒有學問,是不敢或者不願賣弄學問,絕不是李先生所謂“不肯硬着頭皮去讀書”,因為真正不讀書的人,才會淺嘗而止,看了一出《梅羅香》,一個沒有什麼稀奇的社會問題劇本,就随口誇好。
誇好未嘗不可,但是絕不如此簡單,因為便是好,也有若幹層次。
印象派的批評家自有其取禍之道,然而随口誇好,才是等而下之的印象批評。
回到我們的原題。
那麼中國作家,《阿Q正傳》的魯迅,《倪煥之》的葉紹鈞,《子夜》的茅盾,《家》的巴金,《邊城》的沈從文,《莫須有先生》的廢名……都肯接受李先生的意見,先有批評家而後有創作嗎?他們這幾部作品說不上偉大,至少也該算作一個好,那麼,這好的創作,全由于好的批評家嗎?人人知道,結論是一個幹而脆的否定,何況李先生自己說,中國新文學運動注意到批評一方面,隻是近幾年來的事。
他們都是各自作品的建築師、工人以及一切,并不是另外有一個神明預先幫他們拟好草稿。
所以李先生用建築新房屋來比喻建設新文學,其實屬于最壞的想象。
批評家和設計師是兩件事,因為設計師的圖樣,工人必須遵循,批評家卻是批評已有的成績,或者用已有的成績做标準,審度目前的趨止。
批評家從已實現的作品,推敲一種理想的完美:他希望能夠達到這種企求,然而不一定達到。
設計師卻是憑空開始一個新理想的企圖。
批評家可以看出别人看不出的東西,道破甚至于作家道不破的真谛,雖說人人不見得和他同意。
除非是一個馬萊爾布,建設新文學,先從語言文字着眼,結局他造詣匪淺,然而獨來獨往的大作家依舊不聽他的指揮。
所以一生氣,我們真以為中國現時需要的文學批評家,不是什麼這個派,那個派,倒是一個切實而厲害的馬萊爾布,因為我們的時代和他的時代幾乎然相似。
你這一句話對嗎?說的美麗嗎?從前這樣用過?如今這樣說着?我們現在缺乏的正是這樣一個迂闊的學究。
他從來不管你寫些什麼,隻要你寫的屬于人性以内。
他能夠攔阻一個大作家産生嗎?不能夠。
他可以幫忙一個傑作出世嗎?可以。
這就是我們今日需要的文學批評家。
[2] (載1934年12月15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128期) *** [1]指巴金先生與靳以先生,《李健吾批評文集》,1998年珠海版。
——編者 [2]李先生以為中國現在需要美學批評家,我們這裡和他的意思有些相同,實際不相同。
我們的理想并不高邈,很切實,很有用,不一定想“用作品來證原理”,雖然完美的自身就是一個原理,雖然原理已經涵在裡面。
對于作品,我們以為需要很深的了解,不一定要“有很深的涵養”我們可以說了解一部作品,但是也能夠涵養一部作品嗎?
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謂的什麼修辭學、文字學、音韻學等等知識的綜合。
但是布娃樓究竟強似馬萊爾布,不像他老先生那樣方巾氣。
便是學究,如同馬萊爾布那樣認真的精神,自有其時代的意義。
在他那樣一個紛亂的創造的時代,需要他這樣刻闆的學者,字斟句酌,從細推敲。
他的功績與其說是在文學上(形成所謂新古典主義),不如說在語言文字的洗練與豐穎上。
然而這,在我們今日這樣一個不成文的時代,未嘗不是一種借鑒。
我們的批評家,不唯具有書本的知識,羨賞的能力,了解的透澈,更要具有語言文字的知識。
他要以身作則,文筆必須說的過去。
所以有時我們談笑,以為我們今日理想的批評家,在他自身和一切以外,應該合有魯迅或者豈明的文筆,趙元任的語言,黎錦熙的文法,然後才真說得上什麼批評,或者如李先生所謂,才真夠得上指導。
既然說到中國,說到現時,我們不妨請教幾位作家,是否受過任何批評家的指導。
李先生否認中國現在有好的創作,但是在别的文章同時把茅盾比做托爾斯泰,臧克家譽做大詩人。
李先生反對吹毛求疵,以為批評家的任務在鼓勵。
那麼,漫無标準地推崇和比喻,如若是鼓勵,難道也是批評?對于一個大作家,一個大藝術家,批評家與其說在指導,不如說在解釋!倒真正顯得客氣些。
所以聰明人,承認任何人絕對的存在,隻把自己的見解看做印象,極力避免學究的氣息。
他們——例如勒麥屯(Lemaitre)、法朗士——不是沒有學問,是不敢或者不願賣弄學問,絕不是李先生所謂“不肯硬着頭皮去讀書”,因為真正不讀書的人,才會淺嘗而止,看了一出《梅羅香》,一個沒有什麼稀奇的社會問題劇本,就随口誇好。
誇好未嘗不可,但是絕不如此簡單,因為便是好,也有若幹層次。
印象派的批評家自有其取禍之道,然而随口誇好,才是等而下之的印象批評。
回到我們的原題。
那麼中國作家,《阿Q正傳》的魯迅,《倪煥之》的葉紹鈞,《子夜》的茅盾,《家》的巴金,《邊城》的沈從文,《莫須有先生》的廢名……都肯接受李先生的意見,先有批評家而後有創作嗎?他們這幾部作品說不上偉大,至少也該算作一個好,那麼,這好的創作,全由于好的批評家嗎?人人知道,結論是一個幹而脆的否定,何況李先生自己說,中國新文學運動注意到批評一方面,隻是近幾年來的事。
他們都是各自作品的建築師、工人以及一切,并不是另外有一個神明預先幫他們拟好草稿。
所以李先生用建築新房屋來比喻建設新文學,其實屬于最壞的想象。
批評家和設計師是兩件事,因為設計師的圖樣,工人必須遵循,批評家卻是批評已有的成績,或者用已有的成績做标準,審度目前的趨止。
批評家從已實現的作品,推敲一種理想的完美:他希望能夠達到這種企求,然而不一定達到。
設計師卻是憑空開始一個新理想的企圖。
批評家可以看出别人看不出的東西,道破甚至于作家道不破的真谛,雖說人人不見得和他同意。
除非是一個馬萊爾布,建設新文學,先從語言文字着眼,結局他造詣匪淺,然而獨來獨往的大作家依舊不聽他的指揮。
所以一生氣,我們真以為中國現時需要的文學批評家,不是什麼這個派,那個派,倒是一個切實而厲害的馬萊爾布,因為我們的時代和他的時代幾乎然相似。
你這一句話對嗎?說的美麗嗎?從前這樣用過?如今這樣說着?我們現在缺乏的正是這樣一個迂闊的學究。
他從來不管你寫些什麼,隻要你寫的屬于人性以内。
他能夠攔阻一個大作家産生嗎?不能夠。
他可以幫忙一個傑作出世嗎?可以。
這就是我們今日需要的文學批評家。
[2] (載1934年12月15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128期) *** [1]指巴金先生與靳以先生,《李健吾批評文集》,1998年珠海版。
——編者 [2]李先生以為中國現在需要美學批評家,我們這裡和他的意思有些相同,實際不相同。
我們的理想并不高邈,很切實,很有用,不一定想“用作品來證原理”,雖然完美的自身就是一個原理,雖然原理已經涵在裡面。
對于作品,我們以為需要很深的了解,不一定要“有很深的涵養”我們可以說了解一部作品,但是也能夠涵養一部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