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城記》談起
關燈
小
中
大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綜述明清小說的趨勢,從小說是人類社會的反映談起,接着舉了三個例,全句是:
在中國君主專政的清代所産生的《紅樓夢》與法國民主時代産生的《雙城記》絕不相同,……
我們知道《雙城記》是狄更斯一八五九年的作品,背景是一七八九年左右的法國大革命,書和曆史相距六十餘年。說是那時代的出産,事實未免歪扭,而且狄更斯是英國人,不是法國人。其實這隻是一個絕小的錯誤,同時我所要說的,倒是另外一個過節。
囫囵吞棗是我們目下的通病流行名詞的堆積也成了淵博的佐證。比如一件作品,我們往往加重社會的關系,運用唯物史觀解釋一切的成就。這并沒有錯,可惜中途遺失了許多。說某一時代某書的背景,沒有問題因之說是某一時代的出産,便須斟酌。《雙城記》的根據是法國大革命,然而不是當時的出産。旁征博引,因而弄錯了事實,并不足怪,怪在“所産生”的字眼,說實話,這有些抹殺被征引的作者。
但是我另外想起一件事來。我在巴黎遇見一位朋友,從前研究中國文學,很寫了些吃力的書籍,我以為他到海外搜集材料,沒有想到他擯棄了過去的功績,專門攻讀某種主義。索性從此緻力于社會的改造,人類的幸福也罷了,我卻怕他滿裝了一肚子主義,回頭再來審定我們的文學。不怕别的,卻怕中國文學從此失去他的青睐。
這全小焉者也,重要是态度。一本書或許無色,或許有色,我們讀者卻應該永久無色,永久透明。至上的藝術品無所謂态度,從人類的文物凝練出來,能夠不沾染文物的氣息。批評家應該具有成見,然而為了成見找例子,因而犧牲了例子,不大應該。有時我們覺得歸納法勝過演繹法,對于批評家,猶如對于曆史家,我想這是對的。我歡迎朋友研究社會主義,不過怕他戴上眼鏡來觀察。藝術具有社會性,哪一件藝術品不出自人類?哪一個社會不是人類的集合?這裡的根據是人性,不完全會是社會的政治性,其實政治也隻是人類活動的一種現象。
最易于為人利用的,怕是根據史事的藝術作品。《雙城記》是一位英國作家假借法國大革命寫成的小說。于是魯莽地斷定是“法國民主革命時代”的産物,去事實正不知多遠!狄更斯隻是寫小說,利用當時的戲劇的狀況,寫一部動人的好小說而已。他是一個藝術家,他是對的,他有政見,但是寫的時候,主宰他的更是故事的進行,以及進行中所推衍的人類的興趣。這裡也許會有是非之見,所謂道德的密度,然而絕不流于謾罵。小說家在這裡,甚于曆史家,格外需要忠實,因為對象是全人類與其活動的過程的一節。狄更斯選用法國大革命,但是把大革命放在英國,放在他的眉睫下,也許另是一種心情。叙述法國大革命,法國也有一部上乘的作品,更在狄更斯之後,是法朗士的《諸神渴了》。我們可以看出曆史小說是根據史料而成功的藝術品,本身卻不就是史料。根據也許錯誤,然而依舊無礙于作品的藝術價值。有了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和十九世紀的史學一同發展,曆史小說漸漸蛻出,直到福樓拜的《薩朗寶》,宣告最艱辛的收獲。
但是在法國大革命時代,民間流行的,大半卻是猥亵的世故小說,有些作者還正是革命的中堅分子。
從藝術作品裡面,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的反映,但是多數人卻偏重曆史的知識,從外面判斷作品的價值。所以認識一件作品,在他的社會與時代色彩以外應該先從作者身上著手:他的性情,他的環境,以及二者相成的創作的心境。從作品裡面,我們可以探讨當時當地的種種關聯,這裡有的是社會的反映,然而樞紐依舊握在作者的手心。批評家容易走錯了路,因為他忘掉作者的有機的存在。過分自覺的批評家,看見同代的藝術作品,再也不敢武斷一句是非。要從各方面推敲,他才說出一個比較的道理。不是絕對因為一件作品,作者自己就容易扯一個糊塗,何況我們隔一層皮膚,隔若幹年代?創作一點不神秘,難在作者境過情遷,難在我們工作的疏忽,不是分析上缺欠仔細,就是綜合上了有挂漏。性情是一切藝術作品的個别的暗潮,朱光潛先生那樣通暢而且可愛的一部《談美》,沒有談起,我引為遺憾。
自然我們缺乏傳記。
然而與其扯些不相幹的書本以外的議論,不如從書的本身看起。老實話,隻是讀書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我崇愛豈明先生,因為他用他的讀書教訓我們。
(載1934年1月17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33期)
在中國君主專政的清代所産生的《紅樓夢》與法國民主時代産生的《雙城記》絕不相同,……
我們知道《雙城記》是狄更斯一八五九年的作品,背景是一七八九年左右的法國大革命,書和曆史相距六十餘年。說是那時代的出産,事實未免歪扭,而且狄更斯是英國人,不是法國人。其實這隻是一個絕小的錯誤,同時我所要說的,倒是另外一個過節。
囫囵吞棗是我們目下的通病流行名詞的堆積也成了淵博的佐證。比如一件作品,我們往往加重社會的關系,運用唯物史觀解釋一切的成就。這并沒有錯,可惜中途遺失了許多。說某一時代某書的背景,沒有問題因之說是某一時代的出産,便須斟酌。《雙城記》的根據是法國大革命,然而不是當時的出産。旁征博引,因而弄錯了事實,并不足怪,怪在“所産生”的字眼,說實話,這有些抹殺被征引的作者。
但是我另外想起一件事來。我在巴黎遇見一位朋友,從前研究中國文學,很寫了些吃力的書籍,我以為他到海外搜集材料,沒有想到他擯棄了過去的功績,專門攻讀某種主義。索性從此緻力于社會的改造,人類的幸福也罷了,我卻怕他滿裝了一肚子主義,回頭再來審定我們的文學。不怕别的,卻怕中國文學從此失去他的青睐。
這全小焉者也,重要是态度。一本書或許無色,或許有色,我們讀者卻應該永久無色,永久透明。至上的藝術品無所謂态度,從人類的文物凝練出來,能夠不沾染文物的氣息。批評家應該具有成見,然而為了成見找例子,因而犧牲了例子,不大應該。有時我們覺得歸納法勝過演繹法,對于批評家,猶如對于曆史家,我想這是對的。我歡迎朋友研究社會主義,不過怕他戴上眼鏡來觀察。藝術具有社會性,哪一件藝術品不出自人類?哪一個社會不是人類的集合?這裡的根據是人性,不完全會是社會的政治性,其實政治也隻是人類活動的一種現象。
最易于為人利用的,怕是根據史事的藝術作品。《雙城記》是一位英國作家假借法國大革命寫成的小說。于是魯莽地斷定是“法國民主革命時代”的産物,去事實正不知多遠!狄更斯隻是寫小說,利用當時的戲劇的狀況,寫一部動人的好小說而已。他是一個藝術家,他是對的,他有政見,但是寫的時候,主宰他的更是故事的進行,以及進行中所推衍的人類的興趣。這裡也許會有是非之見,所謂道德的密度,然而絕不流于謾罵。小說家在這裡,甚于曆史家,格外需要忠實,因為對象是全人類與其活動的過程的一節。狄更斯選用法國大革命,但是把大革命放在英國,放在他的眉睫下,也許另是一種心情。叙述法國大革命,法國也有一部上乘的作品,更在狄更斯之後,是法朗士的《諸神渴了》。我們可以看出曆史小說是根據史料而成功的藝術品,本身卻不就是史料。根據也許錯誤,然而依舊無礙于作品的藝術價值。有了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和十九世紀的史學一同發展,曆史小說漸漸蛻出,直到福樓拜的《薩朗寶》,宣告最艱辛的收獲。
但是在法國大革命時代,民間流行的,大半卻是猥亵的世故小說,有些作者還正是革命的中堅分子。
從藝術作品裡面,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的反映,但是多數人卻偏重曆史的知識,從外面判斷作品的價值。所以認識一件作品,在他的社會與時代色彩以外應該先從作者身上著手:他的性情,他的環境,以及二者相成的創作的心境。從作品裡面,我們可以探讨當時當地的種種關聯,這裡有的是社會的反映,然而樞紐依舊握在作者的手心。批評家容易走錯了路,因為他忘掉作者的有機的存在。過分自覺的批評家,看見同代的藝術作品,再也不敢武斷一句是非。要從各方面推敲,他才說出一個比較的道理。不是絕對因為一件作品,作者自己就容易扯一個糊塗,何況我們隔一層皮膚,隔若幹年代?創作一點不神秘,難在作者境過情遷,難在我們工作的疏忽,不是分析上缺欠仔細,就是綜合上了有挂漏。性情是一切藝術作品的個别的暗潮,朱光潛先生那樣通暢而且可愛的一部《談美》,沒有談起,我引為遺憾。
自然我們缺乏傳記。
然而與其扯些不相幹的書本以外的議論,不如從書的本身看起。老實話,隻是讀書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我崇愛豈明先生,因為他用他的讀書教訓我們。
(載1934年1月17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