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枏的詩
關燈
小
中
大
我想起我們死去的大枏,他幾年來總沉默着,而且沉默到了現在,到了死。
一隻美麗的飛鳥, 卻沉默地穿入了樹蔭裡邊。
——摘錄鶴西的《無意》 對着大枏的舊劄,我木然許久說它們的作者已然棄世,而且就要下土,真是令人将信将疑,感到人世的無常。
奇怪的是我隻有他三封信,而且是從一大堆的舊信中間搜檢出來的,然而若幹年的交誼,隻落下三封信,實在令人怅惘已極。
兩封信是一九二七年的,一封信在一九二八年七月,報告他到了南京。
在這三封信中,我最珍護三月三日那一封,薄薄兩頁,中間對于我的某篇小說有非常真摯的意見: 你寫文章的取材極好,不平凡,不瑣碎又特别注重心理方面的描寫,不淺浮,不粗疏結構布局也很好,不草率,不平衍。
這是我和先艾極端佩服你的地方。
總之,你能夠重視一般作者所忽視的,然而一般時髦的作者所重視的,你便忽略過去。
他們重視的地方隻是幾句漂亮的對話,不客氣的說,你的作品的對話(dialogue)的确不很漂亮。
我希望你成為一個各方面的技術都美滿的作者。
我希望你注意一點。
在這封信裡,他贈我多少友誼的鼓舞和友誼的勸勉呢?我沒有給他寫過那樣一封信。
我記得很清楚。
我向來把他敬做半師。
《一個兵和他的老婆》寫成了,我第一個念給他聽:我差不多強迫他在聽,他的屋内仿佛還有朋友。
但是他從來沒有向我要過他詩文的批評:他不屑于。
他用不着人們的浮誇,他把真理藏在自己的心裡。
他輕易不宣示出來。
他埋起自己,而且埋在一個陰沉的角落沒有人奉上他的功值,他也不斤斤于有無。
他有他的癖性,在這上面沒有人可以尾随,而且他有他的經驗和貧苦,而且他能夠忍受物質的或者肉體的痛苦,隻有那精神的痛苦他唱出來,唱給他自己,唱給寥寥的同情者。
這或許出乎他的意外,如今輪到我來談他。
他已然去世,我又像強迫他在聽——聽一個老友的唠叨,連聲唯唯否否也不能為自己回辯。
這不是逝者的悲劇嗎?沉默地聽着人世的紛呶。
實際哪一個人知道别人比知道自己多呢?敵友所看見的,隻是一個人浮面環境的反應。
至于内心靈魂的變遷,隻有自我感到,而且十九難以出口。
我們責難一個人,因為我們不能或者不肯了解他的苦衷,或者了解而不原諒。
所以隻有大枏配談大枏,外人見到的多半是些抽象名詞而已。
但是有一件事我相信的,就是他會歡喜而且耐心聽我談論甚至于我談入歧途,他仍然寬容地沉默着。
我并不是說他生前不喜辯論他嗜好辯論,但是題旨必須和他無涉。
這就是他悲觀的出發點:急于人而緩于己。
我并不預備譽揚逝者。
他高尚的人格和溫良的性情永生在後死者的心中,勿需人世的褒貶。
然而他更是一位詩人,在他幽獨中唱出他的詩歌,有人誇好有人說壞,但是隻有朋友記住他抑郁而頹廢的靈魂。
生于現世,我們不幸看見無數這樣類似的靈魂,然而不見其全唱出一己頹唐的情思。
大枏是幽晦的,同時是抒情的。
他努力不做一個無謂的感傷詩人,他從小受過嚴格的教育,他的求知欲時時鞭策着他,然而生在我們這時代,在這破曉昏蒙的時代,有許多青年用力自拔,拔不出來,索興任其沉淪——肉體的沉淪。
他們飽嘗到人世的苦味,苦味全然痹麻住他們物質的感覺,終于侵入他們精神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是内在的,書生式的,他們用最後的力量集中在保全靈魂的貞潔。
有些失敗了,在這失敗之群,大枏怕是一個。
但是誰表現這種苦況,有他深入呢? 我愛他的《寄醒者》——一首散文形式的詩。
這篇寓意很深,充滿象征的意義。
讓我們用心來了解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的憂郁。
第一要問的,便是:誰是醒者呢?不是别的,是作者的靈魂。
在這醉夢的人世,誰是那唯一的醒者呢?隻有清醒的靈魂。
詩人想象他的靈魂,在黑暗的夜空,仿佛一顆明星。
這顆星掉了,從雲空的輪廓失脫下來,好似詩人覺得他的靈魂漸漸離棄他的肉體。
直到他“惘然對着你遺留下的黑曲線的輪廓掉下一滴淚來”,他才覺出它的遺失。
詩人的幻覺又引他想象“一朵紫色的小花在顫索”,靈魂的消逝也許同這朵小花相似罷。
悄悄地,在他不知不覺的時候,那朵小花零落了。
那維系人生最神聖的東西不在了,餘下的還有什麼呢?是“心”,一個下沉的心,沒有希望,沒有活血,而且是空空的。
于是詩人因無能為力而苦楚。
這首詩我承認我不全明了。
然而我每一讀過,它就兜起我一種渾輪的悲傷的感覺。
我不得不羨賞他表現的力量——一種奇異的緊縮的力量,壓止在我的心上。
于是我問自己:大枏何以這樣疲倦,這樣悲觀呢? 于是我們讀到他的第二首散文詩,《寄行路者》。
這是一個旅客的傷歎,和詩人同樣厭倦,同樣蕭索。
這一聲哀吟停留在詩人的心弦上。
詩人懷抱着熾熱的同情,因為
一隻美麗的飛鳥, 卻沉默地穿入了樹蔭裡邊。
——摘錄鶴西的《無意》 對着大枏的舊劄,我木然許久說它們的作者已然棄世,而且就要下土,真是令人将信将疑,感到人世的無常。
奇怪的是我隻有他三封信,而且是從一大堆的舊信中間搜檢出來的,然而若幹年的交誼,隻落下三封信,實在令人怅惘已極。
兩封信是一九二七年的,一封信在一九二八年七月,報告他到了南京。
在這三封信中,我最珍護三月三日那一封,薄薄兩頁,中間對于我的某篇小說有非常真摯的意見: 你寫文章的取材極好,不平凡,不瑣碎又特别注重心理方面的描寫,不淺浮,不粗疏結構布局也很好,不草率,不平衍。
這是我和先艾極端佩服你的地方。
總之,你能夠重視一般作者所忽視的,然而一般時髦的作者所重視的,你便忽略過去。
他們重視的地方隻是幾句漂亮的對話,不客氣的說,你的作品的對話(dialogue)的确不很漂亮。
我希望你成為一個各方面的技術都美滿的作者。
我希望你注意一點。
在這封信裡,他贈我多少友誼的鼓舞和友誼的勸勉呢?我沒有給他寫過那樣一封信。
我記得很清楚。
我向來把他敬做半師。
《一個兵和他的老婆》寫成了,我第一個念給他聽:我差不多強迫他在聽,他的屋内仿佛還有朋友。
但是他從來沒有向我要過他詩文的批評:他不屑于。
他用不着人們的浮誇,他把真理藏在自己的心裡。
他輕易不宣示出來。
他埋起自己,而且埋在一個陰沉的角落沒有人奉上他的功值,他也不斤斤于有無。
他有他的癖性,在這上面沒有人可以尾随,而且他有他的經驗和貧苦,而且他能夠忍受物質的或者肉體的痛苦,隻有那精神的痛苦他唱出來,唱給他自己,唱給寥寥的同情者。
這或許出乎他的意外,如今輪到我來談他。
他已然去世,我又像強迫他在聽——聽一個老友的唠叨,連聲唯唯否否也不能為自己回辯。
這不是逝者的悲劇嗎?沉默地聽着人世的紛呶。
實際哪一個人知道别人比知道自己多呢?敵友所看見的,隻是一個人浮面環境的反應。
至于内心靈魂的變遷,隻有自我感到,而且十九難以出口。
我們責難一個人,因為我們不能或者不肯了解他的苦衷,或者了解而不原諒。
所以隻有大枏配談大枏,外人見到的多半是些抽象名詞而已。
但是有一件事我相信的,就是他會歡喜而且耐心聽我談論甚至于我談入歧途,他仍然寬容地沉默着。
我并不是說他生前不喜辯論他嗜好辯論,但是題旨必須和他無涉。
這就是他悲觀的出發點:急于人而緩于己。
我并不預備譽揚逝者。
他高尚的人格和溫良的性情永生在後死者的心中,勿需人世的褒貶。
然而他更是一位詩人,在他幽獨中唱出他的詩歌,有人誇好有人說壞,但是隻有朋友記住他抑郁而頹廢的靈魂。
生于現世,我們不幸看見無數這樣類似的靈魂,然而不見其全唱出一己頹唐的情思。
大枏是幽晦的,同時是抒情的。
他努力不做一個無謂的感傷詩人,他從小受過嚴格的教育,他的求知欲時時鞭策着他,然而生在我們這時代,在這破曉昏蒙的時代,有許多青年用力自拔,拔不出來,索興任其沉淪——肉體的沉淪。
他們飽嘗到人世的苦味,苦味全然痹麻住他們物質的感覺,終于侵入他們精神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是内在的,書生式的,他們用最後的力量集中在保全靈魂的貞潔。
有些失敗了,在這失敗之群,大枏怕是一個。
但是誰表現這種苦況,有他深入呢? 我愛他的《寄醒者》——一首散文形式的詩。
這篇寓意很深,充滿象征的意義。
讓我們用心來了解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的憂郁。
第一要問的,便是:誰是醒者呢?不是别的,是作者的靈魂。
在這醉夢的人世,誰是那唯一的醒者呢?隻有清醒的靈魂。
詩人想象他的靈魂,在黑暗的夜空,仿佛一顆明星。
這顆星掉了,從雲空的輪廓失脫下來,好似詩人覺得他的靈魂漸漸離棄他的肉體。
直到他“惘然對着你遺留下的黑曲線的輪廓掉下一滴淚來”,他才覺出它的遺失。
詩人的幻覺又引他想象“一朵紫色的小花在顫索”,靈魂的消逝也許同這朵小花相似罷。
悄悄地,在他不知不覺的時候,那朵小花零落了。
那維系人生最神聖的東西不在了,餘下的還有什麼呢?是“心”,一個下沉的心,沒有希望,沒有活血,而且是空空的。
于是詩人因無能為力而苦楚。
這首詩我承認我不全明了。
然而我每一讀過,它就兜起我一種渾輪的悲傷的感覺。
我不得不羨賞他表現的力量——一種奇異的緊縮的力量,壓止在我的心上。
于是我問自己:大枏何以這樣疲倦,這樣悲觀呢? 于是我們讀到他的第二首散文詩,《寄行路者》。
這是一個旅客的傷歎,和詩人同樣厭倦,同樣蕭索。
這一聲哀吟停留在詩人的心弦上。
詩人懷抱着熾熱的同情,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