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枏的詩

關燈
中間一牆之隔,對于行路者便無可為力。

    我們如今無數這樣的青年,抱了絕大救世的熱忱,結果隻落了一個徒然。

    牆壁是有門的,然而門是鎖住的。

    于是那哀聲終成絕響,沒有回應。

    這種熱烈的救世之感同對于它的失望,表現在若幹他的詩文裡面。

    我們可以看他的《在十字架上》,這裡所表達的是,有信仰則痛苦,失去信仰則愈加痛苦。

    我們再可以看他的《刑場的輿論》。

    刑場便是人世,這裡充滿了觀衆同觀衆的議論。

    這裡隻有冷漠。

    而死者便是犧牲者。

     他目睹勇毅的志士們的慘局,他自己缺乏他們積極的精神。

    他脫不掉他詩人的态度。

    這種态度是詩人曆來的積習,并非大枏是第一個,他隻是無數的心灰者之一。

    這種态度在消極上便是淡忘,忘掉目前一切的苦惱。

    他希求“心裡的幹淨”。

    所以聽完楊柳的诘問,他答道: 唉,朋友,不關雨水的多少, 這世界就和我隔絕遙遙: 我未曾經過風霜的摧殘, 驕陽也不曾在心頭朗照。

     厭憎人世的龃龊,他力求做到遊離的地步,這種遊離的态度完全把一個人縮入内心的生活,他未曾得到潇灑,反而得到了晦澀。

    他要的是精神的純潔,然而做到的是精神的慵惰。

    謀精神的純潔,必須用超人的力量,下剛毅的工夫,然後才能抵于僧尼的地步。

    大枏不屑于用這種力量,下這番工夫,所以他走上消極的灰色的路途,堕入易于堕入的慵惰的心境。

    他在《懶人自白》一文說道: 這世界是一個完整的靜的世界,隻有病者能在那裡栖止。

    不過要付一點相當的代價。

    隻有懶,能夠無條件地帶我們去,所以懶似乎是更和易可親的伴侶,在不能擔負痛苦的弱小者看來。

     大枏是這樣一個弱小者。

    他能夠擔負肉體的痛苦,但是他忍受不了精神的痛苦。

    他采取“泛泛”的态度,他希求精神的純潔,這是向上的,然而他向了下,成為懶人。

    他懶到忘掉自己的存在。

     這是一種精神的疾病。

     我們常人是不能夠擔負肉體的痛苦的大枏最初和我們一樣,抛棄不開物質的沉湎的享樂,同時又難以甯靜。

    他的《中流吟》讓我們莫把良宵随水同付東流! 他勸我們挽住現時,而且要盡情享受。

    這種盡情享受很容易流為縱欲。

    《加煤》一詩便歌詠這種傾向。

    他跑不出人性,跑不出傭佚的人性。

    在先他感到人世的卑污,其後他感到精神的空虛,于是用物質堕落來補救,終于淪落到精神的慵惰。

    因為沒有東西能補足他的空虛之感。

    在他的《逐客》一詩裡面,便是愛也使他煩惱他感到愛的額外的代價(痛苦),所以他下令道: 自從你搬到我心裡居住, 苦惱就是你給我的房租 但我總渴望有一天閑靜, 心裡沒有你的舞影歌聲。

     我幾時貼過招租的帖子? 我一生愛好的就是空虛。

     去罷,你乘隙闖入的惡客, 你鎮日歌舞着無晝無夜! 所以他贊頌少女,隻是恹恹地,用無數抽象的辭句,來堆砌一具無情而易溶的雪容。

     但是最初他痛苦,這種痛苦的感覺是真實的。

     如果淡忘是他第一種方法,我們立刻可以推出他第二種方法:淹淪——淡忘的姊妹。

    到了這裡,我們就到了詩人絕頂的悲觀主義。

    其結局隻有毀滅——不是毀滅世界,是毀滅自我。

    為什麼要毀滅世界?毀滅世界,我仍然存在,現在他什麼也不要求,他知道誅取是無益的。

    并且他了然于他的無用。

    所以便是投來的光明他也要謝絕。

    誰能為他解除他永生的苦惱呢? 苦惱的思念在心裡奔竄, 火蛇樣穿,火鴉似的飛閃。

     謝絕你,焦燈在心裡的光明, 還不如在靜谧的黑暗裡淹淪。

     所以他最先詛咒牆壁,尤其門戶,最後了然于一切皆幻,便為門辯解道: 我關閉着的時候,我送黑暗給你我打開的時候,我又給你送光明來。

     你要知道:黑暗裡的虛幻也有的是美妙,光明裡的實在也有的是醜惡。

     一切生于心象,心象是浮變的。

    所以他有了甯靜的時際:這時際惜乎太短促了,太渺微了這時際便是瀕終的時候。

    他的過去隻是“如一顆星在閃,一朵浪花在濺跳,一個靈魂在呻吟”。

     終歸虛妄,“如一顆星掉了,一朵浪花滅了,一個靈魂死了”。

     詩人這時看見的是: 一片沉沉的黑霧彌漫海和天! 讓我們青年永久記住這不幸的詩人,為了哀悼,為了自惕。

     一九三一年五月 附記:朱大枏屬于一種隐晦的才分,有才分而隐晦,不幸而又早夭,每次我在香山他的墳頭憑吊,引起無限的感傷。

    他是四川人。

    差一年中學畢業,因為程度好,就考入北平的交通大學。

    我們在中學是同窗好友。

    那時候正當魯迅以作家的熱情露面,徐志摩才從劍橋回來。

    我們把他們先後請到中學講演,自己學着也在寫作。

     (選自《咀華二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