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先艾先生的《朝霧》——讀後随話

關燈
壇努力在生産短篇小說,這是可喜的現象在這種欣賞的喜悅之中,常常有些令我感到不快底處所,最顯而易見的,便是往往十之七八全不是短篇小說,它們是篇幅較短的小說,或者是社會觀察的報告,或者是未經小說的精緻化底散文,或者其他。

    這個缺憾第一或者是由于材料的選取的渙漫,其次或由于結構上的完全的疏忽,加以其他如個人天分的關系。

    我十分情願舉例來說明我以上的見解,不過要是随意瞎談而不損傷個人,這個我卻欣喜的。

     為什麼我們選取材料渙漫呢?我們的作家所知道所了解的不夠自己所選擇的,他們的經驗是淺而浮的,他們的理想中的觀念缺欠普遍的永久性如果說刻薄些,他們隻在擺出一些事實,而且輕輕易易地,而且失掉了不少原來的色彩。

    進一步說,就是他們沒有理想。

    他們不曉得怎樣去運用材料,或者用怎樣的方法才能把它們表現得忠實這種忠實對于作者自己,對于那無辜的對象,正是使一篇作品成功的必要條件。

    這種結果就是當我們讀一篇作品的時候,總覺得至少我在某處已經見過它似的,或者至少,如果我高興,一定能寫出同樣的兩三篇。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警告道:量多質少!其實我們還嫌文壇上空氣的稀乏哪。

     而且寫小說的多半是學界人物。

    他們所有的是童年他們所表現得好的往往是童年——這裡是他們靈魂的最安适的休息所,文學上的靈感的寶庫。

    但是我們讀小說的多半也是學界人物。

    在他們這種天真的表現中,我們能覺到自己甜蜜回憶和回應我們歡迎這個,這個是我們的團茶。

    我們在表現自己,滿足自己在這以外,我們還很少有發現寫小說底新的使命的。

    這個責任自然是在那少半的作家的肩上——根基穩固的老當益壯的少數作家。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喜愛青年作家,而更敬重老的作家——中國如今自然是太少。

     但是我們最可惜的一件事,就是一般作家在作品形式上——如果這裡有真實的内容——的不注意。

    有幾位著名作家顯然在消極地提倡這個。

    他們說這是真情的流露,隻有這種東西中間藏有最濃的人性。

    我覺得奇怪。

    我奇怪他們自己把這些東西也稱做短篇小說,仿佛它已經失掉了獨立的性格,或者藝術的精神,或者它的最高的理想。

    這裡所表現的不是人類的主宰的真情,隻是一些誘人底傷感主義罷了。

    他們有浪漫派的精神,但是浪漫派絕非不顧結構而隻圖表現上的肆野的我相信真的内容絕摘不掉好的形式:形式即是内容。

    一個短篇小說隻是一個短篇小說。

     眼前有幾十本的流水帳,要想如何利用哪一項,一目的死物,整纂成一篇有價值的經濟表,這個我們得專心來琢磨一下。

     做小說不是專利,隻有潛心努力的成功如今文壇上似乎有點空虛,雖然呐喊的聲音和戰鼓一般煩重。

     蹇先艾先生是我數年的窗友,而且終身的畏友,我十分清楚他是忠實于文藝上的創作,而且極有希望的一位。

     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載1927年11月25日《清華文藝》第4期)